建筑遗产视角下三江侗族地区风雨桥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1-10-18 00:56叶雅欣温玲
美与时代·上 2021年10期
关键词:侗族

叶雅欣 温玲

摘  要:侗族是百越族系中发展起来的土著民族,他们有着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独特的民族风俗。传统侗族木构建筑是珍贵的建筑遗产。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见证了侗族的发展,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与生活哲学,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侗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风雨桥。文章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内的风雨桥为例,分析侗族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建筑遗产;侗族;风雨桥;保护与发展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侗族建筑遗产视角下三江地区风雨桥的保护与传承研究”(2018KY0373)成果。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村寨选址常在背山面水之地,侗族人民喜欢傍水而居,风雨桥便成为了重要的交通设施。据文献记载,三江县内的风雨桥有198座,有“世界风雨桥之乡”的美誉。在众多风雨桥中,有些经历了百年的历史,它的形成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见证了侗族地区的兴衰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是珍贵的建筑遗产。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乡村更新以经济为主导。近几年,三江地区加大了对旅游的开发力度,许多原生态村寨景观被开发,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传统风雨桥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由此,有的地方便对风雨桥进行主观性改造,加之村民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在改造与修缮的过程中,致使风雨桥遭到了破坏。现实情况表明,经济的发展对三江侗族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来说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挑战,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关于风雨桥

(一)三江风雨桥的起源

从古至今,我国各地廊桥数量众多,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南方地区,如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雨水较多、河流较多的地区。有学者将廊桥按照地域特点分为浙南-闽北廊桥带、江南廊桥带、大武陵廊桥带、客家地区廊桥带、西南廊桥带、华北廊桥带这六大廊桥带,三江地区的廊桥则属于西南廊桥带。

三江侗族风雨桥的出现与当地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化信仰等因素有关。第一,三江县处于低纬度亚热带地区,面积约为2454平方公里,境内河流纵横,大小河川总计74条,其中主要河流有16条。侗族村寨选址常在背山面水之地,廊桥便成为了重要的交通设施。第二,三江多为山地,交通不够便利,也因为山林众多,盛产杉木,人们为了改善交通,便就地取材建造风雨桥。第三,这里盛行信仰文化,桥是信仰文化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对整个村寨的风水起着主导作用,一座桥造好了,就可以为寨子里的人们带来好运,所以三江地区风雨桥较多。第四,三江地区远离历史上的政治中心,极少被战争波及,由于交通不便,相对闭塞,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使得风雨桥文化得以延续。

(二)三江风雨桥的功能

建立廊桥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跨水和越谷的问题。侗族风雨桥的首要功能便是它的交通功能,对外来说,它是村寨与外界联系的主要入口,对内来说,是人们的交通要道。其次,风雨桥还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由于风雨桥可以遮风避雨,桥两侧通常设有长座椅,自然而然就聚集了人群在此进行休闲娱乐。它还具备迎宾的功能,人们会在这里迎接来寨的客人,在桥头为客人准备酒水,唱迎宾歌,让客人在此感受到主人家的热情,小憩片刻之后再前往寨子。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部分风雨桥还兼具了商业功能,当地村民们会在这里贩卖旅游纪念品、小食等商品。

除了实用功能之外,侗族人民还非常重视风雨桥的精神功能。风雨桥的选址综合考虑了地理环境、村寨布局、风水观念等方面因素,通常设立在村寨的下游,目的是起到锁住水口,拦截风水的作用。侗族人民还认为,风雨桥是一座联系着阴阳的桥梁,它可以帮助逝者通往阴间,帮助生者来到阳间,所以风雨桥还兼具庙宇的功能。大部分桥上设有神龛,且方位必须面对上游,背对下游,这样才能起到镇桥护寨的功能。由于受到道教和佛教等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风雨桥的神龛中并没有供奉萨岁等侗族宗教中的神明,而是供奉着关公、文昌帝君、土地公等神像,在体量较小的风雨桥内由于空间有限,无法供奉那么多的神像。就只设立供奉土地公的神龛,到了特定的节日,人们就会到桥上进行祭祀祈福的活动,由此可见,风雨桥的精神功能对于侗族人民来说是无可取代的。

(三)三江风雨桥的基本形式

由于时间、空间、材料、营造技艺等变化,风雨桥逐渐演变出了多种不同的形式。下面将按照承重结构和桥屋的组合方式这两方面的特点对三江地区的风雨桥进行划分。

首先,按照承重结构进行分类,风雨桥可以分为木石承重和木承重两种结构类型。这是由材料决定的。因为过去三江地区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等原因,风雨桥使用的材料大部分是取自于当地的衫木和青石,以这两种材料为基础,风雨桥就有了木石和木承重两种结构。体量较小的风雨桥基本上采用全木结构,由于桥的长度较短,跨度较小,桥中间就不设桥墩,而是将桥座部分的托架直接架在两岸,林溪乡岩寨的频安桥、美烧桥等。体量较大、跨度较长的风雨桥,通常会采用木石结构,在木质的桥身下设置石质桥墩,这类风雨桥更耐风雨侵蚀,桥身也不容易弯曲变形,如三江的永济桥、岜团桥等。

按照桥屋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廊架型和亭廊型。廊架型的风雨桥长度较短,跨度也不大,通常在20米以内,桥头设置祭祀空间。这类廊桥以通行功能为主,顶面形式没有太多的变化,有单层坡屋顶和重檐坡屋顶形式。单层坡屋顶从桥头到桥尾都采用相同高度与宽度的廊支架做围护结构,廊架的形式没有过多变化。这种类型的风雨桥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如美烧桥、坳屎桥。重檐坡屋顶的形式在围护结构上就有了变化,前后部分采用統一高度与宽度的廊架,中间部分则采用较高较宽的廊架作为维护结构,屋面为重檐坡屋顶,下面对应着祭祀空间,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与精神功能,如新寨桥和万寿桥等。亭廊型的风雨桥和廊架型风雨桥相比,不论是外观还是工艺都要复杂一些,它是将风雨桥的廊架与桥亭结合在一起,在桥身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将空间放大,以设置桥亭。考虑到结构坚固和美观,桥亭会设置在桥墩对应的位置上。这类风雨桥较长,设置桥亭的数量通常是奇数,如3个、5个或者更多,整体呈现对称形式。由于体量较大,工艺较复杂,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更多,所以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侗族村寨中才会设置这种类型。

据李长杰先生所著的《桂北民间建筑》中记载,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桥主要集中在林溪乡、八江乡、独峒乡这三个地方,据统计这三个乡就有112座风雨桥,其中最早的风雨桥是建于1902年的独峒乡华练桥,其次是建于1910年的独峒乡岜团桥和建于1924年的林溪乡程阳桥。这三座风雨桥经历了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从它们身上看到三江侗族木构建筑的传统营造方式,又能从其他后期兴建的风雨桥中看到木构建筑营造方法的演变,对于三江历史的发展与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有着极大的意义。然而,由于自然灾害的破坏、人为保护的不当等原因,风雨桥正在逐年减少,我们应当正视这些问题,从建筑遗产方面提出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二、三江风雨桥的保护与发展

(一)保护与发展的原则

三江风雨桥具有古老的历史,有着建筑遗产的特性和地域特性,对其进行保护与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在保护的同时兼顾发展。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建筑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的,到了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篇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对于建筑遗产来说,进行保护时,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能损害子孙后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人与自然保持互惠共生的关系,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更利于建筑遗产的保护。

2.坚持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国际社会都认可的保护建筑遗产的重要原则之一。整体性原则在《威尼斯宪章》中提出,古迹遗址必须成为专门的照管对象,以保护其完整性,将纪念物和遗址的原真性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这里提出的保护,不仅仅指对建筑遗产本身的保护,还指对建筑遗产所在地环境的保护。另外,建筑遗产具有一定的人文意义和社会价值,我们在建筑遗产上可以发掘当地的社会、历史、艺术、自然以及科学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引发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因此,不应将建筑遗产作为个体看待,而应该将其纳入整个系统内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与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是以人为本,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发展的前提是人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队列中。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遗产所在地居民的需求。在人们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得不到保障的时候,是无法主动参与到建筑遗产的保护当中去的,人创造了建筑遗产,建筑遗产的保护也是为了人。把保护建筑遗产和发展当地经济、文化结合起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增强当地居民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认同感,从而使其自觉参与建筑遗产的保护中来。

4.坚持地域特色原则

不同的自然条件、地域特征、民族背景以及历史文化造就了世界的多样性。在建筑遗产中,建筑类型多样,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域性上,地域性又体现在建筑的功能、结构、形制、材料等方面。由于地域文化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些“生长”在不同地域上的建筑,为了适应所在地区的环境,经历着不断优化和改变的过程,从而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建筑遗产。因此,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遗产建筑中的地域性,充分展示其地方特色。

(二)保护与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侗族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当地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要结合一般原则与地方特色原则进行实施,逐步完善侗族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机制。

1.推行建筑遗产认养或基金会的成立

对建筑遗产的保护需要投入较多的财力,三江地区地处偏远,地方财政十分薄弱,以往对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资金投入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建筑遗产的维护资金也随之增加,但仅靠政府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还不足以支撑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政府管控的基础上鼓励非政府组织或者个人认养建筑遗产、成立基金会的方式解决该问题。如此既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的压力,又可以广泛发挥社会力量推动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2.加强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侗族风雨桥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是艺术与技术的精湛结合。建筑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有建筑技艺的传承。当建筑技艺失传时,建筑文化也将难以传承。由于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复杂性,再加上侗族木构技艺的传承通常都是家族传承制,核心技术往往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而当前这些掌握着核心技术的人大部分年事已高,这就使得木构建筑技艺的传承处于濒危状态。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增加青年一代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在他们当中培养专业的建筑师,发掘侗族木构建筑的精华,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下去。

3.加强建筑遗产的活态传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急速的变化,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社会的变革中,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胜于对建筑遗产的保护的兴趣,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那些与现代人生活方式不符的建筑就会被遗弃。我们无法阻碍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只能不断寻找更合适的建筑遺产保护手段。我们前文提到,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仅考虑建筑的保护,还应该考虑整个村落的情况。目前,我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模式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就地保护,二是异地搬迁,三是旅游开发。旅游开发对经济的带动与发展有利,但是对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就地保护则更适合可持续发展,其中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模式是目前加强建筑遗产活态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传统的博物馆是建筑、藏品、专家与观众的结合,而生态博物馆则是地域、传统、记忆与居民的结合,是将某个区域作为博物馆,包含该区域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强调当地居民的参与,达到持续性和活态化保护的目的。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可对侗族传统村落以及侗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原生态的保护,也是对侗族建筑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

4.加大宣传,提高对建筑遗产保护的认识

生态博物馆运动的创立者之一的法国戴瓦兰先生指出:“生态(社区)博物馆遗产教育的最重要意义是当地居民懂得了他们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保护和平衡利用他们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传承和持久地丰富,基于他们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文化遗产……”侗族建筑遗产要进行活态化的保护与传承,则需要将其纳入侗族人的生活当中,这就对当地居民的思想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但是侗族地处落后地区,大部分人只看到眼前的生活,很难顾及长远的发展,对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不一定配合。政府应当加大宣传,提高人们对建筑遗产的认识,改善生计问题,将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群众广泛参与到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

三、结语

侗族风雨桥受到历史文化、政权更替以及民族风情的影响,见证着侗族地区的兴衰与发展,记载着侗族人民非凡的创造力与表现力,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建筑遗产与普通文物不同的地方是它的不可移动性,无法被“收藏”起来,我们应当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运用现代技术与手段,结合侗族地区的情况为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出更合理的方案。虽然目前我国建筑遺产的保护工作日趋成熟,但在过程中还是积累了不少教训,还需要我们反复地总结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戴瓦兰:生态博物馆和可持续发展[G].//苏东海,主编.2005贵州博物馆国际论坛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83-84.

[2]刘洪波.侗族风雨桥建筑与文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6.

[3]高雷.白描:鼓楼风雨桥测绘研究实录[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4]蔡凌.侗族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5]鲁晓敏,吴卫平.中国廊桥——跨越两千年的交通图腾[J].中国国家地理,2012(5):48.

[6]欧阳国辉,杨春蕾.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乡村生态博物馆营建策略——以黄山市休宁县木梨硔村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2-109.

作者简介:

叶雅欣,硕士,广西艺术学院讲师。

温玲,硕士,广西艺术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

猜你喜欢
侗族
侗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的现状及路径探究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风雨桥:处处桥亭避风雨
跑起来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与探索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