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2021-10-19 01:38孙光宇王琦柏亮
清华金融评论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双碳金融业务金融风险

孙光宇 王琦 柏亮

“双碳”目标正成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这也意味着绿色金融的发展迎来新机遇。我国是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国家积极实施碳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新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更需构建有效、全面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系统,提高防范化解绿色金融风险的能力,为绿色金融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力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近年来,政策层面一系列发展绿色金融的文件相继出台,指引绿色金融健康发展,也加快金融行业的变革节奏,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绿色金融业务的规模和质量实现提升。从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来看,发展较迅速的前两种业务依次是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截至2021年3月,我国共有绿色债券888只,规模合计9107.53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其中绿色债券存量96只,规模合计3368.70亿元,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存量792只,规模合计5738.83亿元。从目前绿色信贷规模来看,国有大行占比45%以上。城商行中,以江苏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最高。此外,多家商业银行也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推陈出新。比如一直走在绿色金融发展前沿的兴业银行,不仅成为首家“赤道银行”,并在每家分行都专门设立环境金融中心;招商银行更是率先將绿色生态产品化,打造专项理财产品,并积极向外资引荐节能项目,寻求项目合作;中国工商银行积极开拓绿色债券用户,并全面实现绿色信贷管理。表1为2020年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出台的支持绿色信贷发展的措施。

绿色金融工具不断创新。2021年1月,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设立,其基本职能是服务实体经济和绿色发展,计划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品种,为中国绿色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迈出历史性的第一步,为我国绿色衍生品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此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结合当地产业特色、绿色优势和生态环境的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应运而生,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农”“绿色”“普惠”“低碳”金融产品与服务,盘活了当地绿色资产。

绿色金融发展势头良好,绿色金融风险管理还须加强。要想发展好绿色金融,不单单是发展新业务、做好信贷资金的业务调整,还要建立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健全完善的内部机制。发展绿色金融需要自上至下明确各级员工的职责,健全组织机构和全流程管理机制,规范产品设计,做好信息披露及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当前情况表明,多家中小商业银行已经发布绿色金融战略规划,但绿色金融发展仍停留在构建结构阶段,总分机构的具体实现方式和时间并未提及,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有的中小银行还并未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和监管政策,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也缺乏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问题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认识尚不成熟,发展路径和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与之相关的,配套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也相对滞后,还存在较多问题。

首先,当前的绿色信贷管理体系还不完善。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未建立完整的绿色信贷管理体系。资金投放行业范围、客群范围筛选不够精细,与“双碳”目标衔接不够紧密。金融产品定价上,还未纳入碳定价策略机制,使得信贷服务无法充分反映绿色属性,尚未形成市场导向型的信贷服务,不利于绿色资源的有效配置。服务过程中,流程风险监控较为薄弱,缺乏风险共担机制。绿色金融投向表多为资金投入大、投资周期长、收益见效慢的绿色产业,除财政补贴外,更加依赖信贷资金,但这类产业融资之初抵押品和担保较少,资金运用存在监测空白,后期资金回收较慢,无疑增加银行信贷风险。此外,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方面的法律规章、内部控制规则也有待完善。

其次,企业绿色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一方面,企业绿色环境信息披露强制性程度低,目前仍以自愿、被动披露为主,环境污染信息未纳入征信。各类信息分布分散,缺乏集中、整合和共享的机制,使得绿色金融服务联动不畅。另一方面,企业环境等绿色信息数据质量不高、标准化程度低。企业绿色信息数据和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数据(简称ESG)披露不完整、时间短、频率低、倾向披露有利信息,准确性存疑。同时,目前国内缺乏统一披露标准和框架体系,各企业披露程度参差不齐,大型企业披露信息密度高,中小企业相对较低甚至尚未披露。大部分企业绿色信息披露维度宽泛、多为定性描述,非财务信息量化指标较少,企业之间披露指标不一致,同一企业不同时段披露口径不一致,导致很难纵向横向比较。进一步限制金融机构对企业环境风险的评估和预测,提升银行绿色金融风控的难度,也制约监管部门对环境和气候风险的防范,不利于绿色金融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对策

“双碳”背景下,推动商业银行进行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不仅是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保障基础,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内容。针对现存问题,相关对策分析如下。

一是完善绿色金融业务内控合规制度。业务上,商业银行应明确绿色金融业务服务范围和目标,强化对绿色信贷业务贷前项目筛选、贷中资金投放、贷后资金收回,将碳定价纳入全流程风险控制,建立绿色账户体系,便于监测资金流。例如,对于申请绿色信贷的企业,加强对其环境风险的评估和识别,必要时出具环评报告,持续跟踪企业对信贷资金的应用,一旦企业出现环境风险等绿色金融风险,及时停止授信合作,并要求企业整改;限额管理不良客户,多举措压降绿色信贷不良率,使贷后管理更加有效。内控上,对标监管要求和国内外先进做法,建立自上而下的绿色金融业务统计机制,以区分传统的信贷统计机制。定期审计绿色信贷制度、流程和执行情况。优化客户与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标准,强化对“两高一剩”行业、高污染行业客户的监测,加强对过审、已投项目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持续监测。加强绿色信贷信息和ESG信息披露,定期发布环境与社会表现报告。组织架构上,专设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办公室等部门,从全局上统筹部署,引入金融管理、环境保护等综合型专业人才,为做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风险积蓄力量。

二是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绿色金融风险监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绿色金融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商业银行应积极运用金融科技优化绿色风险监控体系。将绿色要素嵌入银行金融业务风控算法和信用分析模型,将金融科技手段植入绿色金融业务全流程,加强“高碳”风险、环境风险的甄别、预警、防范和监测,提升处置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的能力,降低金融风险积累。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在合法合规范围内收集、分析、整合企业绿色信息数据,削弱气候环境的信息不对称,促进企业绿色信息尤其是ESG信息披露,从而完善绿色信息披露机制,也助力企业加速对接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的包容性。

三是健全绿色金融风控体制和监管框架。政府应坚持合法合规、包容灵活、审慎穿透的监管原则。尽快出台符合“双碳”目标、绿色金融实际发展需要的业务与技术标准、行业准入、监管细则、法律法规,促进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碳金融标准化建设和监管框架。积极探索适用于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监控指标,进一步将绿色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运用监管科技,防范绿色金融风险跨机构、跨市场、跨区域传染。重视不同部门之间的监管协作,凝聚监管部门研究高校智库等行业研究力量进行前瞻性、体系化研究,为绿色金融风险防控和监管提供支撑。同时,要重视投资者绿色金融教育和权益保护,培育理性绿色金融消费与投资文化,建立围绕绿色金融的投融资、生产消费、风险防控的创新监管生态。

(孙光宇、王琦为贵阳银行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柏亮为贵阳银行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编辑/王晔君)

猜你喜欢
双碳金融业务金融风险
“双碳”新格局:共生 再生 新生
绿色金融回顾与展望
金融风险状态扫描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新常态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防范研究
试论金融管理中如何有效识别金融风险
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业务管理的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