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从美出发构建学校育人新样态的方法分析

2021-10-20 06:53刘莉
考试周刊 2021年76期

刘莉

摘 要:教育的本质就是与美相遇、相悦。师生在与“景观之美”“行走之美”“课程之美”相遇中,感受着学校自然亲和、闲适从容、丰盈灵动的育人样态。在美学视角关照下育人新样态为学子的生命打开一扇窗,遇见未知的世界,为学生成长创造无限可能。

关键词:景观之美;行走之美;课程之美

在这个超速变化的时代,也许美是我们能够唯一留给这个世界的,而教育的本质与价值就是让每一个人与美相遇、相悦,从而实现生命的自由。一个人,如果在童年的时候与美相遇,那么,美就会融入其生命,其就会用一生去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分享美、成为美,完成生命美的形塑。正如惠特曼的一首小诗:“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一直希望,走进校园的每一个孩子,能因“内在的美感”而自主发展、忘我成长,精神饱满。

一、 与“景观之美相遇”自然的、亲和的才最好

校园景观是儿童与美相遇的场所,更是学校以美育人的重要天地,我们力求让校园的每一处风景都具有美感,每一堵墙、每一方空间都能与儿童的心灵实现交流。校园里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果实累累,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美感。初春,孩子们背着书包在花海中穿行,尽享童年的烂漫;盛夏,午餐过后,师生排着队从竞相怒放的绣球花旁走过,感受着无尽夏无尽美的魅力;深秋,教学楼下的桂花,正在暗吐幽香,黄澄澄的柿子挂满枝头,愈发温暖、耀眼,楼里不时传来琅琅书声,树下时而匆匆走过的师生,交织成迷人的《秋词》;隆冬,墙角那一株株飘香的蜡梅、长青的松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期盼。而那散落花间、林间的各异景观石,“正心”“笃行”“慎言”“明志”似乎也在无声地向孩子诉说着什么……于是感知美的心灵通道打开了,心灵之眼慢慢睁开了,美在这里悄悄成长。

校园景观呈现的是自然之美,同时校园景观更具亲和之美。在这里,儿童置于校园中央,一处处贴合儿童心灵需求的景观应运而生,它够亲和、够灵性、够童年。下面给大家讲述一个正在发生的校园景观故事。学校行政楼下有一条弯曲石板小径,每到春天,学校总会种上一些花草,五彩的花配上青灰的石板,确有几分美感。一天中午,一位白净的小姑娘拉住我:刘校长,马上就要毕业了,真想在学校留下一些属于我们这一届孩子的印记呀!听了她的话,我陷入沉思:校园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因有了孩子们的参与才美,更应有孩子们留下的故事而动人难忘。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想得起童年、记得起恩师、忆得起母校,在校留下热爱,离校留下眷念。于是“华样年华 最美绽放”毕业季赠花、栽花活动应运而生,课间孩子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将一株株象征美好与幸福的月季花栽入小径两旁,也将对母校的眷念与感激种在了心间。孩子们对这些花儿可爱护了,总能看见他们在小径旁驻足观赏的身影,“太好了,安德烈又开了一朵了!”“不好,我班的粉艳叶子有些枯黄了,是生病了吗?”日日亲近,天天牵挂,惊喜、担心的背后是孩子们对美的寻求,对生命的关照,更是孩子与校园景观缔结的一段美的情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言的植物用繁茂的枝叶表达着生长的张力,诉说着生命的力量,谁又能说孩子们那葱茏的生命里没有它们春风化雨般的影响呢?这就是孩子们创设的校园一景——小花圃,听到这里,也许你会以为活动结束了,不,没有,一场以“我们自己的小花圃”命名的活动正在进行,孩子们组成若干小队,选派代表上台陈述花圃名称的由来及内涵,最终“兰亭雅致”成了这方小天地的名字,孩子们在倾听、交流、生成中感受美、欣赏美,更创造了美。一切是那样顺然,亲切而无声,不生硬、不强加,相信这方天地必将会成为2020届孩子们永隽心间的校园印记,成为学校育人样态的立体呈现。

二、 与“行走之美相遇”闲适的、从容的才最好

我一直认为美更是一种实践,在某种程度它上决定着一所学校育人实践的行走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学生闲适地学、教师从容地教。教育从来都是心灵的事业,当我们开始追问“美必须从心开始”的时候,真的应该从过度专注于“大脑的雕刻”而转向“心灵的唤醒”。而心灵的事业从来不是疾风骤雨、头脑风暴式的,也从来不是急功近利,立竿见影式的,相反,需要的是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闲适从容的行走之姿,这样才能久久为功,润德塑品,成风化人。因此我们在育人实践中,应遵循儿童成长的生命节律,应从儿童立场与需求出发,为孩子们搭建属于他们的展示和发展平台,充分展现儿童自由自在的成长姿态。

“孩子,让我们慢慢地陪你长大”是我们对刚刚入学孩子的深情告白,“闹春迎新,致敬童年”是我们新年送给孩子们的开学红包,做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元宵知识大交流,说目标、诉憧憬,校长送祝福,还有科任教师的大惊喜……使孩子们在活动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学期的“悦读·美读”阅读周、缤纷故事节、“奇趣数学文化节”“柿柿如意”“棋動人生”等一系列富有仪式感,更兼美学意蕴的活动,让每一段学习更有趣,让每一次收获更精彩,其间生发出的满腔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责任感,在时间的力量之下,必将慢慢沉淀为学生生命中的文化符号,人生底色。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千莲的种子”,可更多的时候,人们总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达成目的,让它迅速发芽、生长、开花,教育有时成了一种追逐。在华小园里有这样一位一年级的孩子小艺,她入学一个月,每节课哭着喊着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甚至还影响到小艺上五年级的姐姐。保安爷爷认识她,食堂奶奶认识她,扫地阿姨认识她,几乎全校的老师都知道她。家长是又头痛又心痛,越怕她哭她越哭,拿她没办法。面对这样的孩子,是斥责?是置之不理?还是给予她耐心、呵护,静静地等待?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实践难题。我们是这样做的:班主任周老师一次一次和家长沟通,早上家长送小艺来,周老师牵着她的手,把她送到班上;午餐的时候,周老师几乎都会问一问小艺,看一看小艺吃午餐情况;放学的时候,周老师把小艺交到家长手中……学校的副校长约谈家长,家校合力寻找帮助小艺的策略;学校心理老师裔老师耐心为小艺作辅导;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足球老师,甚至值日老师们都参与到对小艺的帮辅中……一学期快结束时,小艺的妈妈来到学校,亲手送上一面“授教固有方、桃李满天下”的锦旗,感谢学校,感谢老师们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现在我的孩子,主动完成作业,开心走进校园,让孩子在这样的学校,交给这样老师,我们放心!”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面锦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