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乐与多媒体电子音乐作品《鲸语》创作研究

2021-10-21 10:36张艺鑫
黄河之声 2021年13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单簧管米歇尔

张艺鑫

一、混合型电子音乐概述

(一)发展现状

混合型电子音乐(Mixed Electronic Music)是声学乐器/声乐与电子音乐相融合的一类电子音乐,具有现场舞台表演特征。在电子音乐沿革中,混合类电子音乐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传统表演艺术的相互融合变得更加多元化。自1950年以来,混合型电子音乐的作品就显现出数量逐渐增多,表现形态日趋丰富。在近年的各大电子音乐的年会、音乐节、学术活动中,混合型电子音乐的相关研究论文和作品都占据了较大比重,例如:国际计算机音乐年会(ICMC)、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MUSICACOUSTICABEIJING)、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计算机音乐与音频技术年会(WOCMAT)、纽约城市电子音乐节(New York City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首尔国际计算机音乐节(SICMF)、意大利马泰拉国际电子音乐节(Matera Intermedia Festival)等等。

作者重点对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和国际计算机音乐年会(ICMC)的近三年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数据进行调研。这是目国内外两大电子音乐学术活动,具有一定代表意义。

1、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MUSICACOUSTICA-BEIJING)

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MUSICACOUSTICA-BEIJING)创始于1994年,是在中国举办最具影响力的大型国际性现代音乐学术活动之一。音乐节以不同风格和多种样态的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会系列演出为主体,作品覆盖了唯听电子声学音乐(Acousmatic Music)、混合型电子音乐、多媒体类电子音乐、音乐装置艺术和应用型电子音乐等类型。作为一个国际交流的窗口,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站在时代前沿,不断引入和推广电子音乐的新思维、新观念和新技术以保证学术水平。

2017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总共展演52首作品,其中混合型电子音乐作品19首占比为36.5%。2018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总共展演101首作品,其中混合型电子音乐作品32首占比为31.6%。2019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总共展演56首作品,其中混合型电子音乐作品27首占比为48%。

2、国际计算机音乐年会(ICMC)

国际计算机音乐年会(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简称ICMC)是计算机音乐、新媒体音乐领域极具分量的世界级学术活动,由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Association,简称ICMA)主办,自1974年起每年在不同国家举办。年会针对每年特定主题,向全世界各国作曲家、学术机构、研究人员和团队发出作品与论文征集,入选的优秀论文与作品将获邀在年会公开发表。ICMC系国际学界公认的一流国际学术活动和赛事,为促进电子音乐、新媒体音乐、艺术与科技的相互结合创造了极重要的平台。

2017国际计算机音乐年会(ICMC)总共展演111首作品,其中混合型电子音乐40首占比为36%。2018国际计算机音乐年会(ICMC)总共展演164首作品,其中混合类作品76首占比为46.3%2019国际计算机音乐年会(ICMC)总共展演228首作品,其中混合类作品98首占比为42%。

由此可见,混合型电子音乐是一种重要类型,且为独奏乐器创作的混合型电子音乐在其中明显占有较大比例。历年的国际计算机音乐年会(ICMC)甚至在作品征集中为独奏的混合型电子音乐单独划分了组别。

目前,混合型电子音乐中电子音乐部分的创作主要有三种方式:(1)预制;(2)现场实时/交互;(3)二者兼有。以上三种方式均围绕声学乐器与电子音乐之间的关系展开。混合型电子音乐作品的电子音乐声音设计基础是声学乐器,电子音乐技术的运用则取决于声学乐器的演奏技法和声音特质,再衍生出丰富的电子音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建基于声学乐器声音材料的电子音乐表现出丰富性,而声学乐器现代演奏技法和乐器声音特征得到更深入的挖掘。作曲家以及表演者通过电子音乐的手段,对器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奏进行了充分拓展。

(二)与单簧管结合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

历年来在这些国内外重大的电子音乐学术活动中,与单簧管相结合的混合型电子音乐十分常见。单簧管具有相对宽广的音域、音色富有变化、声音质感和动态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单簧管的现代演奏技法相当丰富,使用电子音乐技术处理和变形能产生出多种多样的声音形态和听觉效果。因此,与单簧管相结合的混合型电子音乐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作曲家热衷的创作类型。这些优秀的电子音乐作品也在各大电子音乐节、年会中展演。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美国作曲家乔•尼尔森(Jon Christopher Nelson)创作的Gerry Rigged。这首作品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表演者在每一个大的结构框架内,赋予演奏者随机选择吹奏的声音片段,而每一个片段都各自对应了预制电子音乐。在演奏过程中,单簧管演奏者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作品的最大特点是“随机性”的电子音乐声部与单簧管之间呈现相互结合、交叉交替的听觉效果,宛如演奏者与自己的“对话”。美国作曲家安祖•梅(Andrew May)创作的Chant Songe,是以原声乐器单簧管声部与电子音乐声部结合来创作的二重奏混合型电子音乐作品,作曲家对单簧管的声音采样进行了大量的处理,包括失真、滤波、声音反转等,构建出电子音乐声部对单簧管如影随形的听觉效果,彼此融合,衍生出具有单簧管声音特质的电子音响效果。美国现代音乐作曲家史蒂夫·里奇(Steve Reich)创作的New York Counterpoint,是一首典型采用单簧管独奏和磁带预置相结合的作品,利用电子音乐技术表现了一种特殊的多声部对位。作曲家事先录制了7个单簧管和3个低音单簧管声部,再把这10个预置部分与现场演奏现场录音进行配合,体现出原声乐器与电子的对位与结合。

由此可见,在电子音乐丰富的技术手段介入下,混合型电子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形式具有多样性,尤其是对于具有声音挖掘潜力的单簧管,基于计算机使用各种软硬件工具进行创作的单簧管各类编制混合型电子音乐,十分丰富。

二、作品《鲸语》创作背景

(一)主题与创意

作品《鲸语》是为独奏单簧管而作的混合型电子音乐,由笔者创作于2019年。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以及所产生的工业噪音使鲸鱼的命运发生改变,它们的平静生活被破坏,面临生存危机。作品《鲸语》①试图展现鲸鱼群在受到声纳装置影响,因被误导方位而最终搁浅的过程,表现其受到伤害后的无助与绝望,以此唤起人类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作品《鲸语》曾入选2020国际计算机音乐年会(ICMC)、2019法国巴黎蓬皮杜IRCAM国际论坛,获得第十六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混合类电子音乐三等奖。这首作品也是特意为荷兰单簧管演奏家米歇尔•马龙(Michel Marang)而创作的混合型电子音乐,他本人也是环保支持者。

(二)单簧管演奏家米歇尔•马龙

米歇尔•马龙是荷兰著名单簧管演奏家,曾师从沃尔特·博伊肯斯(Walter Boeykens),并于1987年以优异成绩从音乐学院毕业,同年他还在阿姆斯特丹大学(Amsterdam University)获得了哲学学位。此后,他与汉斯·戴泽(德国)一起学习,并与罗杰·希顿(英国)和苏珊·斯蒂芬斯(美国)一起参加大师班。除了对古典音乐、戏剧和世界音乐的兴趣和活动,米歇尔•马龙还专门研究当代音乐,也是一名颇有摄影师。他与许多作曲家合作,包括奥利维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莫顿·菲尔德曼(Morton Feldman)、爱迪生·杰尼索夫(Edison Denisov)、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等。2013年,米歇尔•马龙首次访问四川音乐学院,举办了一场标题为《移动的影像》(shifting images)的多媒体电子音乐会。

《移动的图像》是与多媒体图像或视频相结合的一种新的音乐表演形式,米歇尔•马龙根据自己所拍摄或收集到的图像视频资料进行编辑排序,然后作曲家根据图像资料所带来的主题或标题意义,为进行单簧管与电子音乐的创作,其中四部代表作品包括——米歇尔·马龙自己创作的作品《国家的正义》(The justice of nation,2019),以中东作为背景,表达了十分现实人类问题,特别之处在于使用扭曲的民间音乐来表达战争激烈冲突。而图像则编辑运用了巴勒斯坦难民营和叙利亚所拍摄的照片,包括来自新闻的图像素材;荷兰作曲家阿诺·马尔尼森(Arnold Marinissen)创作《快门速度》(Shutter speed,2019)基于一首著名的单簧管作品声音碎片,以及相机的声音采样,与单簧管演奏配合与呼应。作品表达了照片如同音乐,也是时间的一部分,探讨了尼采关于“永恒的轮回”的思考;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朱可夫(Sergei Zhukov)创作的作品《盖亚》(Gaia)由“移动图像”、单簧管演奏、电子音乐和照片序列组成,体现出围绕单簧管而展开的跨媒介创作样态;中国青年作曲家毛竹创作的《失语》(Aphasia,2013),通过单簧管与电子音乐、图像的呈现方式,探讨了人的身体、语言和心灵之间的关系。

对于单簧管演奏和融合电子音乐的艺术审美,米歇尔•马龙作为现代音乐演奏家,有着极富个性的态度和理解,这也给《鲸语》的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他在单簧管技法、声学乐器与电子音乐的关系、作品结构的设计方面,都给予了重要建议。

(三)《鲸语》创作软硬件环境

笔者创作《鲸语》,充分从电子音乐的丰富性考虑,采用了实时效果器(Real-time Effects)和预制电子音乐(Prepared Electronics)相结合的做法。所谓使用实时效果器方法,指单簧管在演奏现场通过麦克风拾音,声音信号经过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各类音频效果器,实现电子音乐部分的现场生成,即实时电子音乐部分依赖于现场演奏者所“制造”音响内容;预制电子音乐,则指笔者创作过程中预先在实验室利用软硬件制作好电子音乐声部,在演奏中笔者配合单簧管演奏将预制电子音乐部分“拼贴”进去。

德国Steinberg公司开发的Cubase Elements 10作为《鲸语》的主要创作平台。对于单簧管的声音处理与变形,笔者还使用了由法国国家视听研究院现代电子音乐研究中心(INA-GRM)开发研制效果器GRM Tools,以及荷兰Fabfilter多种模块音频效果器等软插件,以充分拓展单簧管的声音潜能和丰富性。

单簧管录音以及声音采样在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实验室完成。笔者使用Mac OS 10.15系统,通过Cubase Elements 10进行声音录制,采用了Neumann km 185话筒录音,以音箱Genelec 8050a和耳机Shure srh1540作为监听设备。Neumann km 185话筒提供了优秀的声音动态范围,能够准确、清晰的捕捉到乐器的声音特点。

(四)作品运用的现代演奏技法及其声音形态特点

在这部作品中,笔者运用了一系列的现代单簧管演奏技法来创作作品。这得益于创作过程中,与参与录音采样和预制电子音乐制作的演奏者在前期的充分交流,也在演奏家米歇尔•马龙的指点下,对演奏技法在力度、表情、设计时间点进行了细腻考量。

作品中使用的单簧管吹气声、滑音、泛音、双音等,这些演奏技法均体现了了单簧管特有的音质,不仅为电子音乐的丰富可变性提供了基础,还使其服务于作品主旨,而非单纯为了获取其特殊与个性化的演奏技巧。

1、滑音:演奏者在吹奏过程中可以依靠调整嘴唇的位置,将正常发音位置的音高稍微压低或抬高;也可以通过演奏者手指在单簧管音孔部位的移动来制造出滑音。笔者使用单簧管滑音技巧,结合电子音乐技术的处理,尤其是通过混响效果器来拓展声场,模拟深海中鲸鱼的叫声。

2、吹气声:演奏者向单簧管管体内吹气,且不吹奏出具体音高。笔者使用此技巧制造出起伏的吹气声,以模拟出呼吸的听觉效果,表现生命在于“呼吸”之间,经过处理变形后的声音,模拟了类似吐水泡的声音,营造出海洋生命的呼吸感。笔者在作品开始的部分设计了吹气的演奏技法,随后使用了效果器中“冻结循环”的技术,使吹气的声音持续循环,并以预制电子音乐拼贴手法与单簧管后面的演奏平行。笔者还对效果器中音高参数进行调节,使其跟随音乐的发展,表现声音听感变化。吹气的音响效果一直持续到结尾,贯穿于全曲。

3、双音与泛音:演奏者使用特殊指法吹奏出双音和泛音,二者主要为笔者制作预制电子音乐提供声音采样基础。在作品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以双音和泛音为基础的预制部分,实现了原声乐器与电子音乐声部之间既相互重叠同时又相互交错的听觉效果,来模拟深海环境中各种噪音对鲸鱼的干扰。

以上技巧的使用,赋予了作品具有可识别的个性化特征。

三、作品《鲸语》的结构及分析

这首作品划分为三个部分——感知危机、遭遇、循环。

表1

1、“感知危机”部分(0:00-04:06),以单簧管演奏为主,电子音乐部分较为收束,两者的关系呈现出相互交替的听觉效果;

2、“遭遇”部分(04:06-07:10),单簧管的演奏力度加强,同时电子音乐声部开始推进,并呈现出噪音化的趋势,与原声乐器之间相互承接、交替、融合。此部分强调了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在整体的声音形态上,电子音乐所体现的单簧管声音变形与扭曲逐渐压倒原声乐器演奏;

3、“循环”部分是作品的尾声(07:10-08:20),电子音乐的电平逐渐下降,突出单簧管的原声乐器音响,同时具有一定旋律感。

四、展望

《鲸语》作为一首为单簧管而创作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旨在将富有可变性的声学乐器——单簧管,演变为电子音乐技术介入下的“超级乐器”,进一步挖掘新的声音语言和表演形态。同时,这类实践创作也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单簧管的现代演奏技法可能对电子音乐的设计带来何种声音基础?随着技术发展,不同编制下的混合型电子音乐创作,仍然存在广阔的开拓空间,走向多元化。

本文分析的作品《鲸语》是第一个版本,即为单簧管而作的混合型电子音乐。通过与单簧管演奏家米歇尔•马龙的沟通,笔者将与他合作进行作品新版本的再创作,并对于新版本做出了设想与规划:进一步增强单簧管演奏技巧,在与电子音乐的结合中,力图实现更丰富的听觉对比。此外,新版本将对作品类型进行调整,尝试与图片、视频影像和其他新媒体艺术的方式结合。基于笔者所在实验室升级的40声道全息影音系统,多声道设计与环幕的配合更有利于营造海洋氛围,这是值得与演奏家米歇尔•马龙继续探讨的新项目。■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单簧管米歇尔
中西方电子音乐在创作理念空间上的异同
——基于电影音乐作品角度
现场电子音乐与单件乐器结合时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
米歇尔·马多作品选
工作室手记
论管乐团与交响乐团中单簧管的角色扮演
不要说话
第 18 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单簧管音色在重奏时的表现力
论单簧管在交响乐团中的地位与作用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