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生物电刺激在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护理干预

2021-10-22 04:44蒋小花
今日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生物电薄型盆底

蒋小花

(广州东仁医院,广东 广州,510440)

目前认为,适宜的子宫内膜厚度是受精卵在宫腔种植的必备条件,故薄型子宫内膜患者易出现不孕情况[1]。近年来随着自然流产及人工流产的增加,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变薄,可引起卵巢功能的改变、经期紊乱、月经量减少、不孕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目前针对该病的治疗,以激素类药物为主,但长期用药可引起头晕、恶心、脂代谢异常、乳腺增生等不良反应,故还需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案。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仿生物电刺激能够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提升临床妊娠率[2]。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2019.11~2020.08 本院113 例薄型子宫内膜患者进行研究,将常规护理(57 例)与加用盆底生物电刺激护理干预(56 例)进行对比,观察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19.11~2020.08 本院接收的113 例薄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进行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符合《妇产科学》中关于薄型子宫内膜诊断,且经B 超确诊[3];未接受过激素治疗;本人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子宫器质性病变;合并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子宫结核、子宫肌瘤等子宫病变;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者;研究组患者存在盆底生物电刺激禁忌证:会阴区皮肤破损、阴道壁和宫颈脱垂、直肠或阴道流血、盆底感觉神经障碍、心脏安装起搏器、不稳定的癫痫、痔疮、不稳定或严重的心律失常等;既往有精神、心理疾病史。抛硬币法分为参照组57 例:年龄25~45 岁,平均(31.46±5.26)岁;不孕时间1~5 年,平均(2.35±0.38)年;体质量指数18.5~24.0kg/m2,平均(22.16±1.27)kg/m2。研究组56 例:年龄25~45 岁,平均(31.27±5.13)岁;不孕时间1~5 年,平均(2.19±0.33)年;体质量指数18.5~24.0kg/m2,平均(22.35±1.32)kg/m2。两组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参照组: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用药、饮食、活动指导、心理护理、病情监测等。研究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实施盆底生物电刺激护理。仪器:广州市施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SW1000 生物反馈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工作站。干预前,于患者月经干净3~5d 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确认检查结果无异常者实施盆底生物电刺激。向患者介绍盆底电刺激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状况等。操作步骤: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仰卧位;选择子宫内膜修复方案,将2 片直径48mm 的电极片连接在A+A-并贴在距离耻骨上缘3cm 处,两电极片相距5~8cm;再将2 个直径48mm 的电极片与B+、B-连接并贴在腰骶部两侧,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电流强度,以患者肌肉震颤但无疼痛感为宜,刺激持续时间5s,间隔时间10s,30min/次,隔天治疗1 次,6 次/月为1 疗程。连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观察护理前(入院24h 内)、护理后(护理后3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下血流情况变化,完成对干预效果的评价。(1)子宫内膜厚度:采用超声仪TOSHIBA SSA-240 B阴道探头进行测量,即子宫体中央纵轴平面上内膜和肌层间反射平面的最大距离,测量3 次取平均值;(2)内膜下血流情况:使用超声在子宫内膜或(和)内膜下区域彩色血流最为明显处测量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测量3 次取平均值[4]。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表示。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厚度对比护理后,研究组子宫内膜厚度较护理前增加,且大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子宫内膜厚度的比较[(),mm]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子宫内膜厚度的比较[(),mm]

2.2 内膜下血流情况对比护理后,研究组RI、PI 均较护理前降低,且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内膜下血流情况的比较()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内膜下血流情况的比较()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aP<0.05。

3 讨论

目前薄型子宫内膜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认为与内分泌及年龄因素、宫腔病史、长期口服避孕药等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功能下降,内膜雌孕激素的受体减少,激素效能下降,对子宫内膜的生长产生影响;宫腔感染、内膜结核等病史可降低受精卵着床成功率;长期的避孕药刺激内膜,可导致内膜生长受限[5]。现阶段针对该病的治疗呈多样化,包括激素类药物、中医、局部机械性刺激等,但药物治疗周期长、可行性差,且药效不确定;局部机械性刺激存在创伤,发生感染的风险大,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近年来,有较多的研究表明,生物电刺激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对部分患者实施盆底生物电刺激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护理后3 个月,该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较护理前增加,且大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显著;护理后3 个月,盆底生物电刺激组子宫内膜或(和)内膜下RI、PI 均低于护理前,且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显著,说明盆底生物电刺激能够增加子宫内膜的厚度,改善局部的血流灌注,应用于薄型子宫内膜病变的护理中切实可行。分析原因在于:盆底生物电刺激可促使细胞生物膜及其周围的大分子发生谐振能量增加,促进卵巢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增加局部的血流灌注及阴道弹性,改善组织的营养供应,从而促进子宫内膜的生长[6]。此外,盆底生物电刺激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有效安全的优势,可提升临床上患者的依从性,为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干预提供一条安全可靠的途径。范祎[7]等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加用盆底生物电刺激组子宫内膜厚度较干预前增加,且大于常规组,差异显著;干预后,加用盆底生物电刺激组RI、PI 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进一步证实该方法能够改善子宫局部的血流灌注,促进子宫内膜的生长。

综上所述,对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实施盆底生物电刺激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子宫局部的血流灌注,促进子宫内膜的生长,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生物电薄型盆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活立木生物电智能移动终端查询系统的设计
卓越的薄型系列机心
——MIYOTA薄型GL/N/M系列机心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离子电渗跨上皮角膜交联术治疗薄型圆锥角膜临床疗效观察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