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复苏护理在心肺复苏溶栓患者中的应用

2021-10-22 04:44常佳乐
今日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心电心肺急诊科

常佳乐

(蒲城县医院,陕西省 渭南市,715500)

在急诊科临床服务期间,心肺复苏治疗属于一种基于患者心脑呼吸的常规急救干预措施,其可以有效规避患者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而导致坏死的表现,可以加快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复速度[1]。从近些年研究现状来看,在急诊科为患者提供心肺复苏期间不仅治疗方案会对患者的症状控制情况形成影响,同时还会对患者的康复效率形成直接影响[2]。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复苏治疗干预水平,本文以对比方式探究心肺复苏之后患者接受急诊科护理干预及其对恢复情况的影响。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 年5 月到2021 年5 月我院接受心肺复苏溶栓治疗的患者80 例。以护理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分组结果为:实验组患者40 例,男性29 例,年龄平均64.24岁,病程平均3.97 年;常规组患者40 例,男性28 例,年龄平均64.55 岁,病程平均3.86 年。组间对比无意义,P>0.05。本次研究排除脏器损伤、免疫系统不全、精神系统损伤的患者。

1.2 方法常规组采取传统抢救方案,基于传统无固定数量、普遍少于3 人且无明确分工的抢救方案提供服务。溶栓治疗主要采用rt-pa 进行静脉泵入(用量0.9mg/kg),重新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如果患者出现心电活动则持续泵入,如果没有心电活动则不再提供溶栓治疗药物。实验组采取团队复苏护理措施,具体方案如下:通过3 名以上人员构成复苏团队,所有成员都有独立的职责与任务,确保所有措施之间可以相互衔接,保障溶栓复苏抢救效率,促使患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抢救,提升复苏成功率。复苏团队中医师需要负责整体抢救进度的控制与指挥,同时做好胸外按压、气管插管以及心电类抢救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护理人员需要负责气道护理,维持气道通畅同时配合医师做好气管插管连接人工呼吸机,按照心电类型提供电击除颤,配合医师开展胸外按压。对于高年资的护理人员需要做好静脉通道的建立,保障复苏抢救的用药与溶栓用药有效性,及时采取血压标本并做好相应检验,维持静脉用药准确性,提供融合算药物、肾上腺素以及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相关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应用SPSS23.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库录入数据时应用双录入、双核查方式,并计量资料应用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均值方式记录,不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应用中位数进行记录,计数数据应用百分比方式进行记录。数据处理期间P<0.05 则代表对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各项自主循环恢复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观察指标对比

3.讨论

基于急诊科医务人员构建团队并为患者提供团队复苏护理,可以促使临床急诊科在面对复苏治疗需求患者时提供院有效的支持,可以尽可能保障团队人员以及职责分工配置的准确性、稳定性[3]。心搏骤停患者在进入抢救室同时,第一时间可以由医务人员构建的复苏团队提供护理,可以确保所有抢救工作的有效落实,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任务,在不同措施方面可以保持流畅性衔接,确保复苏溶栓抢救工作的快速实施,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有效抢救,为抢救生命提供更多的支持[4]-[5]。心肺复苏属于对心搏骤停患者的主要抢救措施,快速且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基于50%心搏骤停是由急性心肌梗死引发,在心肺复苏期间需要结合溶栓治疗。也正是因为涉及到溶栓治疗需求,所以在临床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保障整体抢救效果,这也就间接体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团队复苏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从临床经验来看,基于团队形式的复苏护理服务模式,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抢救支持,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人工呼吸的支持、按压不需要重新进行定位,可以有效规避机体血液循环的中断问题,可以为心肺复苏成功形成支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各项自主循环恢复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为心肺复苏溶栓治疗中团队复苏护理服务体系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以更好的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并维持自主循环恢复质量,有效解决患者的康复问题,可以作为常规干预防范。

综上所述,在心肺复苏溶栓治疗期间团队复苏护理的应用价值显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心电心肺急诊科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
穿戴式心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与未来挑战
更正启事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