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研究

2021-10-22 04:44唐美秀
今日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规范化静脉护理人员

唐美秀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广西 南宁,530021)

静脉治疗在临床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静脉输血等多种形式,也是临床应用较多的有创治疗方法,在为患者具体操作过程中稍微有任何差错便会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感、不良反应,引发护理不良事件,影响治疗效果,严重还会引发医患纠纷[1]。因此重视对静脉治疗的护理管理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有较高的价值。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静脉治疗科学性、专业性、规范性的管理方法[2]。基于此,本研究为研讨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21 年1 月-2021 年7 月实施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的50 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2020 年6 月-2020年12 月实施静脉治疗常规管理的50 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女25 例,男25 例,年龄45-90 岁,均数为(67.51±3.18)岁。对照组,女26 例,男24 例,年龄45-90 岁,均数为(67.13±3.21)岁。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静脉治疗常规管理,治疗前详细了解患者病情、过敏史等信息,了解患者血管情况,核对治疗药物,穿刺后告知患者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实施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1)医院内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护士长共同制定关于静脉治疗的规范化操作流程,组建静脉治疗小组和会诊小组,主要由医院护理部中的相关负责人主管并监督治疗小组的护理质量改良情况,及时对静脉治疗中相关操作标准进行修改,每个季度进行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于特别的疑难病例和特殊人群由会诊小组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进行院内静脉治疗会诊和查房等工作。(2)加强对护理人员理论知识的培训,相关的专业人员建立培训计划,之后按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然后进行考核,选出一些合格的护理人员对自己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治疗的规范化操作规程,尤其是应用一些高危药物时的要求;强化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保证其能够在为患者做静脉治疗之前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既往史、过敏史等;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保证其能够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来操作,警惕护理差错事件发生;让护理人员学会在评估患者病情的时候也要学会分析其潜在问题,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精神、血压、脉搏、心电图特征等情况;应用一次性钢针为患者静脉输液之前消毒皮肤的直径范围在五厘米以上,应用留置针为患者静脉输液前消毒皮肤的直径范围在八厘米以上;若是提前了解患者存在晕针症时,在操作时避免患者直视操作,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转移患者注意力;静脉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一旦出现皮肤肿胀、疼痛等情况时,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帮助患者解决不适感,严重的情况要告知医生暂停静脉治疗。(3)制定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保证护理人员都能够完全了解静脉治疗的安全目标,对于静脉治疗中穿刺工具的选择、高危药物的应用,对感染的控制、职业防护等建立专门的质量评定标准,定期检查静脉治疗中质量控制的情况,有任何问题出现要及时开展相关讨论会制定整改措施。(4)加强对护理人员药品管理方法、相关药理知识的培训,保证所有护理人员都能够准确、熟练掌握各类药物的药理信息,使得其在为患者实施静脉治疗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循各类药物的规范用法、用量给药,防止因疏忽而引发各种不良反应。(5)积极落实静脉治疗中的风险管理,主要的依据为患者静脉治疗中应用药物的危险性以及患者的具体病情,评估患者静脉治疗的风险等级,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给予患者不同的护理措施,包括健康知识指导、心理护理等。

1.3 观察指标(1)两组护理质量比较,应用本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包含穿刺工具的选择、正确给药、感染控制、管道护理、高危药物应用五项,其中每一项满分均为20 分,分数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2)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包括药物外渗、感染、静脉炎、管道脱落、管道堵塞等。

1.4 统计学处理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其中P<0.05 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观察组穿刺工具的选择、正确给药、感染控制、管道护理、高危药物应用五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s,分)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χ2,例)

3 讨论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人们健康意识和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静脉穿刺是为患者实施静脉治疗的必要途径,也是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法,它的原理是依靠人体内液体的静脉压与环境大气压的气压差,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为机体补充相应缺乏物质和治疗药物等,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3]。在为患者静脉穿刺过程中出现任何差错都可能会引发患者的不适,严重还会导致各种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增加医患纠纷发生的概率[4]。因此在静脉治疗期间有效、规范化的护理管理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以及治疗质量的关键。

本研究得出观察组穿刺工具的选择、正确给药、感染控制、管道护理、高危药物应用五项评分均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0,显著比对照组的8.00%低(P<0.05)。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是一种通过强化静脉治疗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操作技能水平、明确穿刺、配药的具体制度和流程等来减少静脉治疗过程中的差错事件发生,确保静脉治疗患者安全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助于提升静脉治疗效果,因而护理质量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5-6]。本院实施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后首先由医院内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护士长共同制定相关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组建静脉治疗和会诊小组,规范化的协调各项工作,从根本上确保护理质量[7]。加强对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保证护理人员能够严格执行静脉治疗的规范化操作流程,强化其管理意识,提高其风险意识,最大程度避免一切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因此观察组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8]。此外还要制定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确保护理人员能够完全了解静脉治疗的安全目标,小组成员定期检查静脉治疗中的质量控制情况,出现的任何问题要及时发现并展开讨论制定整改措施[9]。还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相关药理知识的培训让护理人员能够熟练、准确的掌握各类药物的药理知识,保证其能够正确给药和准确的使用高危药物,防止因疏忽引发各种不良反应。积极落实风险管理,指导护理人员学会依照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治疗药物的危险性评估其静脉治疗的风险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给予相应的措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良事件发生[10-11]。总体来说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静脉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操作的规范性,从而使得护理质量提升更明显。

综上所述,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规范化静脉护理人员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
活血化瘀法治疗颈内静脉置管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