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多发创伤的院前急救及护理体会

2021-10-22 04:44李秀玲
今日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急救车缝隙成功率

李秀玲

(千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陕西 宝鸡,721100)

多发伤是指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严重创伤,多为交通意外、高空坠落以及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引起[1]。患者的创伤较为复杂,多数存在骨折、脏器损伤以及挤压伤等,患者往往需要得到及时的院前急救和护理。由于伤情复杂,多数患者严重的护理问题,并且存在可能危及生命的创伤,随时可能发生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2]。院前急救包括医疗和护理以及转运等多个环节,整合护理、急救资源,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院前急救护理质量与患者的预后具有密切的联系,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一种新兴的用于急救护理工作的模式,主要优点是能够显著节约患者的急救时间,能够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机会,为患者的生存争取更多的希望。为了进一步提升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水平,急救中心运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现将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为多发创伤,主要有:车祸伤、高空坠落伤、挤压伤等,患者全身存在两处以上严重的创伤,受伤部位主要以腹部和四肢为主。患者均有急救专车转运至医院进行救治,家属同意转入指定医院,接受急救护理工作。纳入标准:患者的伤势符合急救的条件,患者家属同意接受院前急救护理,均为突然发生的急性创伤。排除标准:患者患有多种严重疾病,对本次研究数据可能造成影响,患有恶性肿瘤等不适宜本次研究的疾病等。本次研究经过伦理部门进行审核,患者接受的急救护理内容家属均知情同意。为了研究常规急救护理和无缝隙急救护理的实际效果,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20-70 岁之间,基本资料参见下表1:

表1 研究患者的基础资料

1.2 方法对照组50 例患者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主要包括:评估伤势、局部止血、开放静脉通路等。观察组50 例患者在接受常规急救护理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坚持以挽救生命为首要理念的创伤救治原则,院前急救护理的中心是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尽最大努力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为患者去争取更多生存机会。按照简易快速、初步判断伤情的方法:从循环、呼吸、运动、语言等方面评估患者的伤势以及护理问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首先处理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伤势,进行止血、包扎、开放静脉通路等基本的处理。对于已经出现休克表现的患者,护理人员积极协助患者采取休克卧位,采用优先转运的方式,尽可能缩短患者的转运时间和院前急救时间。在接听急救电话时,积极指导患者周围可能提供帮助的人员,给予必要的救治措施,例如:指导摆放体位、心肺复苏等,当急救车到达现场时,将患者运送至距离最近的具有救治条件的医院。同时,在急救车辆到医院之前,运用急救车上的通讯设备,积极与接收患者的医院的抢救室人员做好对接,告知抢救室人员患者的主要情况以及可能需要的急救物品、药品等,特别是对患者的首优护理问题进行交代,使抢救室护理人员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在急救车行进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除了配合医师进行急救护理以外,根据定位系统的提示,及时告知医院的护理人员救护车的位置,以及预计到达医院的时间,以便参加抢救的护理人员及时做好接应的工作,减少转运时间和交接时间,为患者的抢救工作争取时间。转送时应遵从“就近、救急、救治能力和患者意愿”原则,本着为患者的生存争取机会的原则进行患者的转运和途中的急救护理。在转运患者的过程中,与医院内的急救护理人员保持密切的沟通,提前交代必要的护理措施措施情况、患者的护理问题以及病情变化等必要的内容,在信息交流方面做到与医院的护理人员做到无缝隙对接。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院前、院内急救时间、转运时间以及死亡率、致残率和抢救成功率。急救成功的患者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组数据代入SPSS21.0 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实施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 时,认为数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急救时间以及转运时间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比较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急救护理时间比较()min

表2 两组患者的急救护理时间比较()min

经过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发现,运用无缝隙的院前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对于预防死亡、致残等不良结局具有积极的意义,具体数据见下表3:

表3 两组患者死亡率、致残率以及急救成功率的比较(n,%)

3 讨论

院前急救护理在患者的创伤救治工作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甚至可能直接影响患者的最终结局。院前急救护理包括多项内容:生命体征监测、伤势评估、必要的急救护理以及与医院进行对接等。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与患者的生存机会存在密切的联系,在院前急救护理模式优化当中,首先需要考虑效率更高的工作模式的推广。院前急救护理质量主要表现在患者的转运效率、患者的应急处理措施的实施质量等方面。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高,院前急救护理的开展能够让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护,为患者获得及时的治疗争取机会,一方面,院前急救护理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急救护理的基本工作,例如:止血、静脉通路开放等,另一方面,院前急救当中,与医院进行无缝隙的对接至关重要[3]。现在的通讯技术已经较为发达,急救车上多数已经安装定位系统以及通讯设备,这些设备的安装为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的落实提供了技术和设备方面的支持。

“无缝隙链接”就是指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从救护车达到现场进行患者的应急处理开始,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时刻与医院内的急救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做好信息共享,使患者的转运和救治过程能够及时的告知医院的人员,帮助院内急救人员第一时间开展对患者的救治工作[4]。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是一种以争取时间为主要宗旨的护理模式,主要适用于患者的急救护理工作。多发性创伤的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患者由于伤势严重,多处均有出血等原因,可能在短时间内由于失血性休克而迅速的处于生命垂危的状态,使治疗和护理工作难度增加,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而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程序的运行,能够使院前急救护理人员与医院的急救护理人员实现及时的信息互通,有助于院内的护理人员更加科学的安排患者的急救护理工作。在院前急救的全过程中,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是影响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性因素[5]。因此,院前急救中心定期面向护理人员实行无缝隙急救护理工作的技能训练,提升护理人员的无缝隙急救护理工作能力,为患者的生存创造更多的可能。同时,无缝隙的院前急救工作也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在急救车到达现场之前,通过电话通讯的方式告知患者身边有能力为患者提供帮助的人员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力的帮助,指导患者周围人员对患者采取正确的救治措施,包括做一些及时、简单的院前处理工作,有助于增加患者的救治成功率[6]。无缝隙急救护理也需要设备的支持,因此,为了保证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能够顺利的开展,院前急救中心的护理人员也会定期对急救车上的所有设备、药品等急救必需品进行维护、检查和保养。

制定通讯器材维修保养制度是保障医院内和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进行交流的关键环节,每周进行通讯设备的检测工作至关重要[7]。作为抢救患者“流动急诊室”,急救车的配置也逐渐提升,定位系统、通讯设备以及必要的急救护理的相关配置均有配备,这也为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实际的支持。本次研究表明,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对于提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大缩短了转运途中的时间,这说明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模式的推广,存在实际的价值[8]。同时,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模式的推广也需要多方面物资和人员的大力支持,例如:医院内的抢救室护理人员需要随时接听电话,与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做好充分的沟通,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提前统筹好患者的分诊、抢救室的抢救准备工作等,尽最大努力将正式投入抢救的时间提前,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急救时间和救治成功的机会。

综上所述,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关系到患者的生命,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程序与常规的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比较,具有工作效率高的优势,在现代急救技术的支持下,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急救车缝隙成功率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雨的缝隙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急救车畅行不再难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给急救车“让道”,为生命“保驾护航”
一次性PVC腕带在急救车封存管理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
一次性锁在急救车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