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经验借鉴

2021-10-22 07:59肖伯涛
职业·下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经验借鉴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

肖伯涛

摘 要:德国和日本对“工匠精神”的培育经验可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通过打造高等职业教育旗舰样板,引导社会评价标准转向;加强顶层设计,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质量;多管齐下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等措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    经验借鉴

课   题:本文为江西省教科规划办研究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18YB1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

目前,工匠精神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从认知的角度看,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一种思想境界,是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完美结合。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学校包括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而高等职业教育因其以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为办学目标而成为培养大国工匠和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

二、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无奈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与“工匠精神”培育

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相比,职业院校招生处于被动局面,学生非自愿选择占多数。职业教育哪怕是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都比较低。被职业院校录取的学生往往带着被动的、不情愿的想法走进校园,这些负面情绪影响学生对学校和其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在没有认同感和荣誉感的前提下,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一句空话。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兴趣都是一剂良药,只有有兴趣,人们才会热爱自己的工作或学习,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转变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正确认识并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培养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情怀,进而提高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从而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践行工匠精神。

(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就感与“工匠精神”培育

教育是打通城乡二元流动限制的重要手段,对于就读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将来是否能够获得体面的工作是其关注的重点。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月平均收入为4112元,比本科毕业生(5135元)低接近1000元。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3年后平均月收入为6005元,比本科毕业生(7441元)低接近1500元。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薪资水平与学术型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美好期待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成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拦路虎”。学生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追求是其弘扬工匠精神的内在驱动力,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信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内在驱动力的发挥。

(三)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满意度与“工匠精神”培育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5%,低于本科毕业生3个百分点。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2%,比本科毕业生(23%)高出19个百分点,近5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离职率稳定在40%左右。总体而言,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低和发展空间小成为其离职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较低的就业满意度势必影响其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德国、日本高等職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经验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大国工匠

有报告称,“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保持和增强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支柱,也是社会稳定团结和谐的核心”“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作为经济强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德国双元制教育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转换机制,并且在同等教育水平下,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第二,企业有完善的职业技术能力培训机制、详细的教学大纲和学习计划。

第三,双元制的起点更早,学生从小学毕业后,进入中学开始分方向,中学毕业后可进入综合大学、应用技术大学或职业学校。一些学生会选择中学毕业后,先获得职业学校文凭,学会某种技能,然后再进入普通大学学习,接受职业教育是主动选择,有意为之。

第四,双元制的培养主体是企业和学校,企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师傅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严格的工作态度,有助于学生形成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同时,在企业,师傅会锻炼徒弟,根据工作流程和任务安排,有意识地训练其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方法。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注重从顶层设计上保障产学合作的有效性,从教学过程上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从教学任务落实细节上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日本职人精神的培养核心是劳动观和价值观

日本职业教育的职人精神培养从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着手,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学校从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两大环节入手,重视顶层设计和过程管理。一般将“高超的技术能力、敬业尽职的精神、组织和个人生涯发展的理念、职业人的认同和自豪感等”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该目标是将高超的技能作为职业发展与个人发展、个人幸福结合的载体,帮助学生树立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观和劳动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与企业开展合作,通过作品展览和职业人展示、到企业参观和实践等途径帮助学生培养职人精神。

(三)落实职前教育制度是塑造“工匠精神”的基础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闻名于世的原因还在于德国将职前教育落到实处,这其中产业协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概括为制定条例与审定教学大纲、培训资格审定与监督检查、建立培训中心、组织考试和颁发证书及协调与咨询五个方面。培训企业由产业协会主管,职业学校由州政府主管,当学校与企业出现矛盾时,产业协会的职业教育委员会出面协调。其中,对职前培训的监督检查,主要依据企业与学生签订的职业教育合同,合同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的形式、内容、时间安排和目标、起始时间、报酬的支付和休假天数等。产业协会对企业职业资格的审定是确保职业培训质量的关键。落实职前培训制度不仅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而且是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基础。

四、德国、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打造高等职业教育旗舰样板,引导社会评价标准转向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吸引力不强。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很多人对职业教育抱有各种认知偏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示高等教育水平的窗口,如果高等职业教育也能打造出职业教育版的“北大、清华”品牌,就像德国的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不仅可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而且可以起到行业示范效应。同时,行业标杆的示范效应有助于引导社会评价标准的转向,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职业院校,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初始就业薪酬,拓展毕业生职业发展空间,增加社会好评度,进而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

(二)加强顶层设计,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质量

德国职前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是因为有政府和产业协会的全程监督管理。中国目前采取的产学合作模式相对成功,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海尔学院,可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落实学生职前培训,缩短职业磨合期,学生入职后能够很快适应新岗位,发展空间较大,晋升速度很快,学生就业后的满意度较高,工作热情高,精力饱满。但订单式培养情况取决于企业,如果合作单位实力雄厚,职前培训就深入些;反之,就容易变为走流程,甚至是停留于纸上。因此,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需走实走深,加强顶层设计,对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予以规范、保护与扶持,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三)多管齐下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工匠精神說到底是一种精神品格,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培育。要学习借鉴德国、日本的成熟做法,在德育教育中重视对学生劳动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锻造劳动品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比如开设劳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工厂,让学生到工厂中与技能大师共同工作,学习工匠大师的认真负责与专注精神,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青少年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应通过多方合作,形成全力,成立产业或行业协会,借鉴制造强国工匠精神培育之先进经验,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

参考文献:

[1]刘少华,胡春亮,王红彬.德国工匠精神培育对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借鉴研究[J].职教论坛,2018(6).

[2]王妍,米靖.从日本“职业生涯教育”论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

[3]何应林.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德国、日本、瑞士的经验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1).

[4]韩凤芹,于雯杰.德国“工匠精神”培养及对我国启示——基于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视角[J].地方财政研究,2016(9).

猜你喜欢
经验借鉴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国外舞剧档案管理的经验借鉴分析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中外供给侧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绿色税收体系构建经验借鉴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