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情怀·笔墨精神
——读王长水先生《山水造化集》有感

2021-10-27 09:15梅根成
魅力中国 2021年36期
关键词:太行山大山山水

梅根成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4650)

前年十月的一天,雨像断了线的珠子,下的无休无止,已是深秋时节,天真有点凉了;我倚在“荆梁观”的门边看着往外走的先生,边上走着他的夫人——君丽女士,这是我毕业和先生在校园话别二十年后的相聚,先生依然精神很好、语速适中,老家的话听起来很亲切,“天凉了,该穿件长袖的衣服……”,没有寒暄、没有恭维、没有大惊小怪,平和、自然,波澜不惊,只是先生的额顶全歇了,手里拿了顶帽子……,老了,比“话别校园时的先生”真的老了。

“学校里工作紧张吗?还坚持画画吗?你有点发福了……!”去吃饭的路上,先生让我和他同车,聊着工作、生活、画画随意而为,颇感自然、舒适,这时我才一点不感到紧张了;席间,先生赠我一本《山水造化集》,常置于床头,始有闲暇时捧阅,似有先生那勤耕不辍的身影相伴,似有先生那炯炯有神的双眼相顾,……

中学师从先生学画历时五载,毕业后从事美术教育二十年亦,一无建树,愧疚不已;今读《山水造化集》,一忆先生教诲之恩,二与同道共享画中之馐。

一、本体情感与地域文化

(一)忆往事——先生的勤与苦

二十五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虽已吹起,但对于一个乡村中学而言依然是“春寒料峭”,先生常穿的那件军绿色上衣,看上去已经很旧了,但并不影响先生在追求艺术道路上的“奔跑”,外出写生亦是苦中求乐,嵩山的阳道、背坡、小溪、深涧、寺庙、道观——,在先生早年的作品中都能找到踪影与片段,夜晚投宿农家(可不是如今的农家宾馆),因人多家简,初冬时节,山村的夜晚感觉已是异常的寒冷,睡觉也只能是半边棉被半边衣,山风呼啸,山林嘶哑,替代了迟志强的忏悔,与先生相挤,反感身温心暖,野菜掺着杂粮的窝头,吃的很香、回味悠长。

(二)说才情——先生是多才的

初始的岩画、豆腐系列,我只是听先生偶尔讲起;国画上也只见过他的成名大作——中岳魂(也只是在报纸上见到而并非原作),当时的先生还只有二十几岁;学生时我见过先生的作品,大多都是水彩,淋漓尽致、亦梦亦幻、水天一色,哪种润致、哪种清新、哪种艳丽、哪种难以言说的气韵;先生感觉敏锐、信手拈来,画的极快,往往是同学们还在看着画目瞪口呆、惊诧不已时,先生已在构思新的“景致”了。

(三)地域文化——嵩山文化与北方山水

几十年来,先生山水画表现的主题是以嵩山文化为中心而延续至今的,其情感的升华,笔墨的演进,蕴含着他对嵩山地理特点、文化历史特征的逐步认知、理解和对嵩山地理风情的深爱,对嵩山地区人民的深情;才使得先生的作品色彩饱满,情感四溢;五十岁的先生还要进京求学,这一举动就足以呈现出先生的知不足与不知足,这年纪还要否定自己,创新自己、另辟蹊径,几十载的创作生涯,运用娴熟的个人笔墨趣味,如今却要否定、变革、深造、提高、升华,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在中国人民大学李宝林先生工作室一年的学习,虽是短暂的、也是艰辛的、充实的、快乐的;心灵的颤抖,成功的惊愕,茅塞顿开的得意、畅快,像生活中常吃的芥末油,令人神经惊奇又舒展,像生活中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令人全身心的舒畅、熨帖,这种生活中的点滴,可在《山水造化集》中找到。

本书是先生在京学习期间,随导师李宝林先生到太行山写生作品精选而成,共选作品五十余幅,不少作品都有大段大段的感悟文字,基本是墨色完成,各种情感、五味杂陈、都在黑白灰中流露,素雅、平实是本画集的基本面貌,其内在的笔情墨韵,述说了先生从画画到化画再到山水文化的升华过程。

二、以笔墨“领悟”太行的性格

(一)先生—刚毅的性格

本画集呈现的大都是太行山南麓的景象,以石板岩为中心,站在大峡谷中,仰望北、西、南三面,皆是千峰竞秀,万壑争奇,东面是浩渺的水域,都似一幅山水画汇集于太行山奇峰沟壑之中,林海、悬崖、山石、深谷、清泉、瀑布、溶洞、庙宇、传说,独特的地形地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造就了太行山大峡谷最为奇异的自然风光,站于峡谷便能感受到大山哪咄咄逼人的气势;“天工开物”是“造化”,“师造化”原是自然生命的感悟,怕是不到此景中悟不到的。

从收录到画集的第一幅画——《始信峰》便能感到太行山的浩渺远博,层峦叠嶂,山势之峻拔,山峰之奇异,山石之险怪,构成之丰富;太行山的结构纵横分明,穿插韵致;太行山的形象,方正沉稳,恢弘苍茫;太行山的性格,刚毅豪放,宽博大度,这种感觉是在反复品读中所得;【3】《始信峰》表现了这种性格,假若嫌不够充分的话;我们再看《壁立千仞》,无心之坚忍,意志之刚强,是画不出太行山这刚强、豪放,宽博大度之性格的。

《始信峰》

(二)先生—大山的柔情

壁立千仞的太行山,以自己的柔情滋养了山林、庄稼,滋养了太行山的子民,滋养了数不清的以太行山为题材的山水画家,收录画集中的第二幅——《石板岩》便是明证,石板岩的人们以石板铺路、筑桌、彻炕,甚至还有石做的水缸;先生在《石板岩》这幅画中,一改狂放的画风,以大山之柔情,用五色之墨,丰富优美的线条,勾勒出远山、近林、村舍、石屋,一层层、一座座,形态相近又各具特色,还有抱柴回家的、艰辛的大山子民;《雨后观山状如铁》气势磅礡、莽莽苍苍,浑厚庄重、浑然一体;远山的飘渺,中景的虚幻,近景的真实;有力的线条、皴染的石纹、松紧的处理,那依着山势而开垦的梯田,顺着河流而新建的村舍,和山势的对比,更显柔情细腻,而又不失整体的协调、统一,真可谓“气势磅礡、细致入微”,先生就是以大山的气势,泼洒大山的雄伟;以大山的柔情,钩石崖、染树林、描村舍、绘民风——。

《雨后观山状如铁》

《石板岩》

三、以笔墨表现太行精神之大美

解放前夕八路军将士,以艰苦卓绝的形式,通过八年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写了太行精神之大美。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州人以钢钎和箩筐苦战十个春秋,仅靠一锤、一钎、一手,开凿了人间天河,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一千五百余公里的红旗渠;郭亮人以几十户农家的自身之力,用五年时间,在几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了“幸福路”,这些都是太行精神的具体体现。

《晨炊》看是与太行精神之大美相距甚远,是一件小事、一个小景,而且《晨炊》取景山脚深林之中,看哪高山仰止、挺拔无际、峡谷万丈、飞流千里,可以虚怀若谷养性比德;他昭示着山民在这里的繁衍生息,他们以石筑屋、引水灌溉、开垦梯田,以单薄之身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山民之气魄,铸就红旗渠精神之大美;先生以浓墨繁笔,书写太行山子民顽强生命的延续、坚韧力量的奋发,而演绎的是不朽颂歌。

《冬雨》是以大山、高崖、石屋、村落为主题,以墨化雨,这雨幻化在先生心里,再演变到画里,感动了阅者,真能体会到冬雨与春雨的暖意,夏雨的凉意,秋雨的寒意,真是只有有了心雨,才会幻化出雨的韵味、雨的湿意;为太行山画雨,能绿化阅者的心田春意,为太行山化雨,是书写太行精神之大美,是红旗渠精神的延展与升华。

《冬雨》

《高山仰止》画的是太行山北麓的山崖,又像是北方汉子的刚直不阿、倔强不屈,也许,当年取得抗战胜利的八路军将士所拥有的,就是这种精神与信仰,先生秉承导师的教诲,“画山就像画人一样”,山之结构如人之体貌,山之神韵如人之气韵,山之朝晖夕阳、阴晴变幻,如人之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所以《高山仰止》就是以北方汉子的形象来塑造的,山之气势如人之体格,山之林木如人之毛发,山之岩石如人之皱纹肌腱;山之泉流如人之微笑,山如是、人亦如是,山亦如人,各有性情,或阴柔、或刚烈、或灵秀、或苍茫、或华茂、或朴拙,做到山与人相看两不厌,观察体验山的神韵气质,画出山的形象、性格;这是先生向导师学习,在这次写生中的最大体会。

《高山仰止》

四、由形象到意象的情感抒发

1978年,先生从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就从事美术教育和山水画研究工作,已三十余年,在教学实践中,先生比学生更加勤奋,一本梦游日记常置于枕边,只要梦中有画,醒来即记,日出成画;上课中每变换一个新内容,先生的示范讲解是永恒的主题;假期里,先生更是跑遍豫西农村的山山岭岭,对当地的风土民情了如指掌,对嵩山的韵致、形象、性格更是探求不辍,直至领会于心。

学问,真是越学越问,学得越多、不懂的东西就越多;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先生开始了一系列的外出求学之路,2000年,结业于《国画家》创作高研班;2008年,结业于“中国美协第三届”创作高研班;2009年,结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课程班;先生每每提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李宝林先生工作室的学习,特别的称赞不已,收获颇丰,在本画集里先生也多次称道宝林老师的教育理念和对国画的精辟理解,以及对李家山水的继承与发扬。

在学习中,先生时刻和实践相结合,这次写生,先生谨记老师的教诲,“塑造大山的结构、节奏、形象、性格,就像画人的人格一样”;由满眼的物象到典型心像,这是一次提炼、一次抽取、一次去粕取精;这内心的形象又加进了个人的情感和理解,便幻化出画家内心的理想图景;从内心的理想图景到墨像的过程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加进了笔墨趣味,加进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偶然性,加进了不带任何技术的情感流露,这是一个升华的过程;在《山水造化集》里,我真切感受到了先生创作的变化与升华,但他没有完全抛弃自己固有的东西,脱胎换骨而不改头换面,而是在一个全新的理念里展现自己,展现个人的用单纯和概括的墨色对山水写生的充分表达,和山水创作中笔墨的丰富表现,这些都大大增强了《山水造化集》的笔墨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躁关于画学的不朽名言,他概括了客观现象——艺术意像——艺术形象的全过程。

五、炼心境、得心源

古人有“师造化、得心源”的画学理论格言,而先生则提出:“炼心境、得心源”,这其中的道理,我们可在画集中寻找:细观《冬雨》、思先生之心语,想润物、生机之春雨;阅《石板岩山寨》之深远,思先生劳作、追求之苦辛,想中原文化之渊源,太行精神之气概;还有《孤山寨》《驹马河岸》《溪山乐居》《河岳风姿》等等,一幅幅酣畅、挥洒之笔墨,如粗狂、浑雄之崖壁,静穆、苍凉之山涧,北国料峭之寒意;先生在生活中崇尚自然、恬淡,在创作上崇尚灵感、妙悟,在形式上注重笔墨,不追求时尚、华丽,只主张求“古法”而“拟古而化”,创作要“遍观名迹、研磨时习,殚精竭虑、复化自然,得故人之神意”;品画中之山岳,似是而非,但闻大山之气势,河岳之浩渺。

先生在画集的释论中讲:心境是无限之画幅,是香墨之源泉,更是画作之根本;有了这种心境,才能有创作之灵感,画中之妙思巧构,创作中才能得心应手、得之心源。

六、由意象到心象再到文化概念的表现

意象似形象而又不是形象,是对景写像;表象,是难度较大的一关,写像中的“节奏、韵律”是画中之乐;结构的错落,形象的藏露是画作的涵养;线条的述说,浓淡的韵格是画作之诗意;只有作品中有了乐声、涵养、诗意、作品才有品味,也才掌握了意象;有了意象,再加上画家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作品的表达更丰富、更充实、更有内涵。

作品的表现从形象、到意象、再到心像,都是情感、心境的流露;心境是画家在写生时的一种状态,一种气度,一种神志;就是在面对大山大水时,开始就能顺心、顺意、顺手的写生创作;这种境界首先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是一种志向与抱负,是一种宽广的胸怀,是一种高瞻远瞩,是写生创作的基石;所以面对自然造化,要用一种豪情、一种人格、一种品质去理解;就是在写生时要把大山大水——这种自然造化当作自己的朋友、爱人、亲人去理解,去描画,作品才有感情、真情、亲情的存在,也才能打动人心;这种具有情感的唯美佳作,忘我创作,是一种修炼,而画家的这种修炼,达到一种艺术的社会责任感和一种历史使命感时,画家所创作的作品就达到了文化概念上的艺术佳作【9】。

长水先生这本《山水造化集》体现了他开悟渗化,感悟生活的境界,在感悟中师造化、得心源、创意境、练心境的状态;有多少同道仁人,在山水画创作中迷茫,长水先生给大家指明了道路,说出了真意。

《山水造化集》从整体看来,长水先生的创作是吸纳百家艺风,而能融会贯通独创一格者,师法自然造化而能心领神会再现新境,作为一代画家不仅在国画的传承与发扬有贡献,在艺术创作领域,他的执着与不懈努力也令人钦佩。

《山水造化集》就置于床头,再次捧阅又有一种新意……

猜你喜欢
太行山大山山水
春天的大山
《山水间》
太行山深处的“新农人”
《太行山写生》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对着大山喊话的少年
太行山(外二首)
太行山上忆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