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终结者

2021-10-28 11:09禹华良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出去玩大脑程序

禹华良

禹老师:

我的成绩在班级里面并不是很理想,我也想再努力一些,但是每到晚上学习的时候,我还是止不住想去看看漫画、刷刷抖音、打打游戏。每次睡前都后悔万分,但第二天仍重蹈覆辙。所有的事情都没办法快速完成,我很苦恼。

一名苦恼的拖延症患者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日歌》是明代钱鹤滩所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自问世至今,数百年来广为世人传颂,经久不衰。诗人在作品中告诫和劝勉人们:一切从今天开始,一切从现在开始。

有部分同学知道“今日事、今日毕”,却无法做到知行合一。这是为什么呢?

拖延,往往是因为这件事情让我们感到困难和不安。让我们开心和满足的事,不存在这个问题。比如,我们计划周六早上7:00起床,可是闹钟响了还想多睡一会儿,那是因为7:00起床会难受。同样,学习和玩手机、玩游戏相比,多数人会觉得后者更能让人获得即时的快感,所以就会将学习往后拖延了。

如何來克服拖延呢?

首先来谈一个词语,叫作“习惯”。习惯是指经过不断实践而逐渐适应,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某项活动的需要或自动化的行为模式。习惯可以帮我们节省力气,为我们的大脑腾出空间进行另外的活动。习惯一经养成,若遭到破坏会产生不愉快或不安的感觉。我们往往习惯享受,不愿意去克服困难,便有了拖延的结果。

习惯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是信号,第二是反应程序,第三是奖励机制。

信号是产生习惯的一个起点,比如:老师说,下周要开始交作业啦!又或者是朋友发来的一条短信:有空出去玩吗?信号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我们对信号的反应却是很重要的。

当我们的大脑接收到信号以后,会按照我们常规性的习惯进行反应。这就称为反应程序。例如“下周要开始交作业了”传到大脑,反应程序自动发生:“哈哈哈,还有一周,先玩几天游戏,好好享受一下,最后再做作业”,抑或是“在前几天抓紧先把作业干掉,后面应该能留出几天小憩一把”。这是两种不同的反应程序,前者是即时享受,后者是延迟享受。

如果前者得以发展和继续,由即时享受变成持续享受,形成“奖励机制”。它能够激励我们继续维持这种享受的过程,形成作业拖延的习惯,迅速感受到愉悦。

我们可以通过三个环节来改变拖延。

第一环节,关于信号,识别出让你进入拖延状态的导火索信号。你是不是经常上网查学习资料,却去看其他网页?你是不是经常被一条手机信息打断思路?你是不是拿着平板本想查单词,却玩了一小时游戏?拖延是一种不假思索的习惯,你往往在无意识间就已经开始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干扰的信号出现,你需要有一个专注的环境和专注的时间,例如:手机远离学习的空间。使用“番茄工作法”,25分钟之内不受任何干扰,屏蔽一切无关信号源。

第二环节,对信号的反应程序。这么说吧,你经常会把注意力从学习转移到不太痛苦的事情中。每次得到信号,你的大脑就会想自动进入这个反应程序,所以要制订计划,改变旧习惯。例如:正在学习时,朋友发来一条短信约你马上出去玩,如果之前的计划是有人约学习可以暂缓,那你就出去玩;如果之前的计划是学习任务完成后才能出去玩,那你就应将学习优先了。你的计划一开始执行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坚持一段时间,你的反应程序将会发生改变。

第三环节,关于奖励机制。拖延有享受奖励机制带来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能不能用成就感、满足感来替代?你在内心打个小赌或者跟自己做个学习达到优秀后的承诺,比如让自己享受一顿美食或去游览自己想去的地方;奖励自己毫无内疚地看一晚的电视或电影。所以习惯的强大之处在于能创造精神层面的欲望,要想克服之前的欲望,就要来一个新的奖励,当你的大脑开始期待这个新奖励,关键的转变才会发生,你才能养成新的习惯。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告诉自己:“我一定能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总归是能够坚持下去的,你要对你的新的大脑系统程序坚信不疑,这是能够帮你摆脱拖延非常重要的因素。

猜你喜欢
出去玩大脑程序
一起出去玩
试论我国未决羁押程序的立法完善
“程序猿”的生活什么样
英国与欧盟正式启动“离婚”程序程序
出去玩
创卫暗访程序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