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推进新时代湖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1-10-29 07:30李智
民族大家庭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文/李智

在全国各族人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党中央召开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十八大以来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变,鲜明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是走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1 个重要思想”。强调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1 条主线”,深刻理解和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4 个关系”,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5 大任务”。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了民族工作“纲”的高度,用“4 个必然要求”深刻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强调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就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把握现阶段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使之贯穿于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从历史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历史必然性。5000 多年来,是中华民族各族儿女共同开拓了伟大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一部中国史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分重要。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更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就更加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进一步激发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启航新征程。

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精确的现实针对性。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推动其写入党章;2019 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2020 年,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治疆方略。

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现场会

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行了系统阐释,提出了“十二个必须”,其中之一就是“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举一纲而万目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深入学习领会、准确理解把握、坚决贯彻落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必须坚持从政治的高度、历史的深度、现实的维度来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湖北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做到所有工作都要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聚焦聚力,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贡献力量。

要在增进文化认同中打牢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历史告诫我们,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根深叶茂,靠的是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理念。荆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有人概括为“十大系列”,包括炎帝神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名山古寺文化、长江三峡文化、地方戏曲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江城武汉文化、现代革命文化。荆楚文化形成了“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这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长远、最根本的就是要增强文化认同。要多做凝心铸魂的工作,大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学习传承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谱系,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大力深化“五观”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群众倡导健康文明的精神情趣、生活方式,继续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充分挖掘荆楚文化,创新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一批具有湖北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创作一批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创造性转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创新性发展,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要在实现共同富裕中打牢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强调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求民族地区找准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

历史和现实表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从湖北来看,民族地区839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 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全部摘帽,123.6万人成功脱贫。但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欠账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仍然突出,必须通过加快发展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要融入新发展格局,引导民族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主动对接西部大开发、“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有序承接适宜产业转移,培育发展商品和要素市场,更好融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切实把区域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要聚焦高质量发展,把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突出产业培育、乡村振兴、民生改善三大重点,抢抓对口帮扶和区域协作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民族地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最终实现美丽与富裕共赢、团结与发展并进。

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争取更多政策、资金、项目和帮扶力量向民族地区倾斜,推动民族地区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纳入湖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全省统一战线助力民族地区疫后重振,加快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十条措施”。做好“616”“1+1”工程与对口帮扶、区域协作等工作机制的有效衔接,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需要特别注重的是,民族团结不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自然得到加强,我们既要重视“管肚子”问题、又要做好“管脑子”工作,所有发展都要赋予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都要赋予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要在推进深度嵌入中打牢情感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强调要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据统计,全国3.76 亿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到十分之一左右。近年来,到湖北省务工经商求学的少数民族人口高峰时期达40 多万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规模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用心用情做好民族团结这一最大的群众工作,在凝聚人心上下功夫,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要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服务体系,顺应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新趋势,建立健全各民族融入城市的政策导向、制度保障和表彰激励机制,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引导各民族在共居、共事、共学、共乐中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帮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不是泛指少数民族或特定民族。现实生活中不搞特殊化,但也要合理照顾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坚决防止和纠正针对特定地区、特定民族成员的歧视性做法。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健全完善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对接机制,落实好湖北与西北4 省区签署的《关于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沟通协作机制的协议书》,持续深化双向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在少数民族学生相对集中的高校和新疆内高班、西藏中学继续推行混班教学、混合居住,发挥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的作用,让各族学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

要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民族团结创建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任务。这些年,湖北先后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荆楚行”“鄂博·楚新少年手拉手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全省120 个模范集体和125 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2 个市(州)、41 个单位和5 个教育基地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涌现出张富清、库尔班江、丹增曲培等一批全国典型。在新的形势下,创建工作要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主题,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更好地体现群众性、实践性、时代性,影响和带动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共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共同体。

要在坚持依法治理中打牢法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事务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强调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过去有的政策更多考虑的是对少数民族特殊照顾,造成了同一区域民族之间的政策差异,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公平正义,引发社会争议。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民族政策法规体系,对标、对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系统梳理、全面评估现行民族政策法规,统筹推进“立改废释”的工作,该废除的要废除,该修改的要修改,对于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举措,转化为政策法规予以确立,做到有破有立,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将民族事务纳入全省基层综治体系和基层网格化管理,加快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信息化平台应用建设,持续抓好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民族权益保障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一般性社会事务工作简单归结为民族工作,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刑事问题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矛盾,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是什么性质就按什么性质处理,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利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使民族团结的根基更加牢固、纽带更加坚实。

要在促进和谐稳定中打牢社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正确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当今世界有3000 多个民族,分布在200 多个主权国家,由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引发的国际性问题在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正日益成为影响国际格局的重要变量。现阶段,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所谓民族问题对我国的遏制打压变本加厉,社会上对党的民族政策断章取义、甚至歪曲解构的现象时有发生,民族领域负面问题通过网络传播发酵的概率增大,成为影响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风险。

要强化风险意识,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民族宗教领域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由各级统战部门牵头,民族、公安、安全、教育、网信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及时防范和处置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做到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坚决防范发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发扬斗争精神,坚决打击各类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坚决防止利用宗教破坏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制造族群对立。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维护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争做遵纪守法的表率、民族团结的表率、维护稳定的表率。要守好网络阵地,会同有关部门健全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联合引导管控、民族宗教类网站审批管理等工作机制,坚决打击利用网络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歧视和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线上线下同时发力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故事,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