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红军剧团化妆镜背后的故事

2021-10-29 01:03钟同福
文史春秋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革军委中央苏区剧团

钟同福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二楼展厅的众多展品中,一面异形的镜子格外引人注意。这是一面独特的演出化妆镜,形状为不规则三角形,边长不等,底边还稍有弧度,镜框用小竹竿框成,背后用竹片以十字形固定。由于使用年代久远,镜子显得有些陈旧,镜面已有些模糊,但它静静躺在展柜中,展露着独特的光芒,向来来往往参观的人们叙述着一段传奇的动人故事。

历史渊源

这面镜子,与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战争岁月时中央苏区的工农红军学校(以下简称“红校”)八一剧团有关,当时中央苏区有了苏维埃剧团和高尔基戏剧学校,中央苏区的戏剧运动就是这时候从部队开始的。那时,红军除打仗,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建立工农政权,各部队非常重视宣传工作。

1932年春夏之际,在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欧阳钦和其他负责同志的鼓励推动下,由“红校”俱乐部戏剧管理委员会牵头,在瑞金成立中央苏区的第一个话剧团——八一剧团。剧团主要编演话剧,其骨干成员有黄火青、霍步青、伍修权、李伯钊、危拱之、蔡纫湘、宋发明、钟维剑、洪水、张欣等,还有崔音波、石淡峰、石联星、彭舜华、刘月华及施英等施家四姐妹,他们为无产阶级的戏剧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这年夏天,文艺战士石联星同八一剧团的演员一起去红一军团部队驻地宣传演出。

八一剧团这个以“八一”冠名的单位,比“八一”建军节确立还早一年。虽然在1932年6月,中共中央就提出“红色八一反帝战争日”的概念,但这时并没有把8月1日这天与红军成立联系起来。1933年6月,在《中央关于“八一反帝战争日”的决议》中才明确提到:“今年‘八一反战日适为红军成立纪念”。次日,中共中央局根据中革军委的有关决议,作出《中央局关于“八一”国际反战争斗争日及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的决定》。6月30日,由中革军委代主席项英签发《中革军委关于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命令,命令指出:“本委会为纪念南昌暴动与红军成立,特决定自1933年起,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八一剧团一诞生,就受到整个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欢迎,邀请公演的、要剧本及材料的信函,纷纷从前方和后方寄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召开各种会议或有重要活动,也经常邀请剧团前往演出。演出的剧目有《我——红军》《为谁牺牲》《松鼠》《活菩萨》《沈阳号炮》《武装起来》《阶级》《谁的罪恶》《最后胜利归我们》等。剧团还常常应邀到村镇、战斗前沿,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如活报剧)进行宣传。有时剧团到苏区边界集市上演出,一些敌军士兵也悄悄跑来观看,受到很大教育之后,主动投降。

八一剧团的成立,标志着中央苏区从自发的群众性的、临时性的戏剧表演发展到有组织、有领导的戏剧运动。它虽只是“红校”的一个剧团,但在它的带动和影响下,各地方、各部队相继成立许多业余剧团,戏剧活动在中央苏区蓬勃开展起来。

演出遇险

当时,每逢革命队伍打了胜仗,进一城、占一镇,总要召开群众大会、祝捷大会,演几台话剧。另外,部队利用战争空隙休息和整顿时,除了洗衣服、打草鞋、擦拭武器,开展部队政治工作和文化娱乐工作,还以驻地为单位,举行晚会,话剧演出成了部队政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尽管那时经常演戏,但还没有专业剧团,“红校”成立八一剧团后,中央苏区才有了第一个剧团。

有一次,八一剧团在一块高低不平的露天空地演出,现场挤满了红军战士和当地的群众。节目演到一半时,突然敌机来了,部队领导指挥大家赶紧隐蔽,慌乱中,突然“咣”的一声,不知是谁把一面演出化妆用的镜子给撞掉了。敌机还在头上盘旋,石联星却冒着危险回到现场。她看见摔碎的玻璃镜片,心中充满懊悔和自责,因为这次演出由她负责管理演出的行李、道具。虽然是一面普通的演出化妆镜,可对于演员来说,它就是“战斗”的武器。石联星从碎片中捡起一块稍大的镜片,为自己工作失职,损失了一面镜子感到伤心和悲愤,眼泪流了下来。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一声大叫:“快躲开,你不要命啦!”随着叫声,石联星被一个人迅速拉到一处安全地带。等回过神来,石联星发现站在自己身边的,原来是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战术教员钟緯剑。钟纬剑看见石联星手上还死死地捏着一块三角玻璃镜子残片,在责备她不注意安全的同时多了几分理解。

让石联星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收拾行装准备出发去往下一个演出点时,钟纬剑叫住她,递给她一面经过加工修饰的三角镜。石联星激动不已,接过镜子反复观看,这不是昨天自己从碎片中捡起的镜子残片吗?原来是钟纬剑偷偷地做了修补。

英雄身世

钟纬剑,1907年5月生于醴陵县桃花乡(今醴陵市官庄镇沙田村)一个农民家庭,又名钟维剑、钟继连、钟文。1922年,钟纬剑进入长沙长郡中学读书,与曾三等进步学生组织“新雷声社”。1925年,参与领导爱国学生运动,同年秋入黄埔军校步兵科学习,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秋毕业,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十七师,先后任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副团长等职,参加了北伐战争中三克南昌、强攻南京的战斗。

大革命失败后,钟纬剑到武汉从事兵运工作。他从国民党军内秘密搞到一批枪支和一条帆船,夜里驶离武汉,沿江而上,在湖南华容与贺龙接上联系,随贺龙前往湘西桑植。1928年3月,钟纬剑参加桑植起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部参谋。1928年8月由中共党组织派往日本,入东京士官学校学习,后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社会科学,积极参加中共旅日特别支部的活动。

在日期间,钟纬剑曾被日警逮捕,遭到酷刑折磨,但他坚不吐实。1930年4月,带着满身伤痕和满腔革命热情,钟纬剑回到上海开展中共地下工作。

1932年3月,正值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时期,钟纬剑主动请缨,奔赴中央苏区。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红都瑞金后,他历任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32年夏改称工农红军学校)战术教员、上级干部队队长。他军事素质好,计划周密,讲课细致,受到学员的好评。

原来,钟纬剑深知石联星为镜子被毁而难过和发愁,便瞒着石联星,拿着那块三角镜片到一个老乡家里,在老乡的帮助下砍来一根竹子,想把镜片框起来,但镜片不规整,一边还有弯度,要把整块镜子固定住不脱落,必须要用竹筒同时把它联起来固定。钟纬剑与老乡一起拿来锯子,根据碎镜片的长短把竹筒锯成一长一短两节,再用刀把长竹筒的中间处削去一半,然后将两节竹筒放到火里稍稍烤软后,迅速按镜片形状折弯定型,最后在底部竹筒两头戳出一个小洞把镜片安装固定,就成了一面完整牢固的三角镜。第二天钟纬剑就将这面修补好的镜子送给了石联星。

因镜结缘

石联星,1914年6月1日生于湖北黄梅县城关镇,原名石莲馨;1926年,进入汉口女子二中,积极参加革命文艺宣传活动;1927年,随父到南京,入南京女子中学学习。次年,回到武汉,相继入湖北省立一中和省立高中学习。

1932年,还是高中生的石联星,因为向往革命,在上海参加赤色互济会;同年夏,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中央苏区瑞金,先后在列宁师范学校、红军学校看护连、高尔基戏剧学校、中央苏区星火剧团任文化教员、演员。

那时,中央苏区的戏剧运动刚开始起步,石联星是中国工农红军时期的革命文艺战士,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瑞金时期红色戏剧的开拓者之一。她因主演话剧《武装起来》《海上十月》《沈阳号炮》,参演《我——红军》《女英雄》等话剧,与李伯钊、刘月华一起被广大红军和苏区群众誉为中央苏区“三大赤色红星”。

没想到这面三角镜竟成了钟纬剑与石联星的“红娘”,从此,他俩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结成革命的伴侣。石联星把这面三角镜视为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要外出演出,都要带上它与自己相伴。

1933年春,钟纬剑任“红校”第五期军事团团长,8月,任第六期军事团团长,同年10月,参与组织成立瑞金红军大学,任训练部部长,为培养红军军政干部作出了贡献。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1934年10月,红军大学同红军步兵学校等组成军委干部团,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钟纬剑任参谋长,旋即改任中革军委第一纵队参谋长,协助司令员叶剑英率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机关和直属队长征,连续冲过国民党军设置的四道封锁线。同年12月,中革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在贵州黎平合编为中革军委纵队,钟纬剑仍任参谋长,协助刘伯承、陈云、叶剑英指挥纵队挺进黔北,进驻遵义。

胜利之后

1935年1月下旬,钟纬剑任红三军团第五师参谋长、红三军团第十团参谋长。同年2月28日,在遵义战役中的老鸦山战斗中,红十团担负守卫主峰阵地任务,敌人的炮弹纵横交加,老鸦山硝烟弥漫,乱石横飞,敌人像蚁群般爬上山来。红十团全体指战员以视死如归的气魄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战斗持续了五六个小时,仍成胶着状态。激战中,红军弹药接济不上。生死关头,钟纬剑身先士卒,跨出战壕,扑向敌群。在他的率领下,战士们气势磅礴地冲出战壕,与敌人拼刺刀,正面搏杀,敌人节节败退。正在红军乘胜追击之时,猛烈的炮火再一次轰炸了老鸦山,钟纬剑腹部中弹,由于失血过多,再也没能醒过来,28岁的年轻生命永远留在了老鸦山上。

钟纬剑随中央红军长征时,石联星留在中央苏区的火星剧团,带着那面三角镜,带着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与剧团的同志们一起,抱着必胜的革命信念,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用纯朴真实的情感,战斗在最简易的苏区舞台上。

后来,战场形势愈来愈恶劣,剧团不得不解散,人员分散到各部队随军游击,这面镜子因不便携带,也就留在苏区老乡家中。1949年后,在一次征集文物活动中,这面镜子才从民间被征集入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联星积极献身于人民电影事业。1949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赵一曼》中,石联星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战士赵一曼的英雄形象,轰动了新中国,给亿万人民群众以巨大的鼓舞。此后,她还主演《湖上的斗争》等影片,參与中苏合拍的《风从东方来》的导演工作;先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在北京电影学院教表演、导演课程。在1950年第五届国际电影比赛中,《赵一曼》受到热烈欢迎,石联星也因此荣获“优秀表演奖”,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争得了荣誉,成为人民公认的中国著名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

石联星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特邀代表,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1984年8月1日逝世,享年70岁。

猜你喜欢
中革军委中央苏区剧团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中革军委的由来及其与中央军委的关系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西北军委”记述问题的考证
试论周恩来与我党早期中央军事领导机构职能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