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朝鲜时代初期科举重视词章的表现

2021-10-29 07:22钟虹杨龙一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科举

钟虹 杨龙一

摘 要:在高度重视经学的朝鲜王朝初期,词章在科举文化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这与词章在朝鲜与明王朝的外交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密不可分。进士试时废时立,最终于端宗元年复立并保留下来;文科中场的考试内容屡次变迁,但诗赋依然是重点考查对象。

关键词:朝鲜王朝 科举 词章

一、“词章”释义及其在科举文化中的意义

关于“词章”,《说文解字》:“词,意内而言外也,从司言。”a“章”有彩色、花纹之意,如《尚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b“词章”一词有三个义项:一指言语、话语,如《敦煌变文集·燕子赋》:“雀儿漫洛荒,亦是穷奇鸟,构架足词章。”而“词”本身就有说和告的意思,如《经籍籑诂》:“词,告也。《礼记·曾子问》‘其词于宾曰。”c二指诗文的总称,包括诗、赋、杂文等,如宋代陈鹄《耆旧续闻》卷六:“周益公久在禁林,词章为一时之冠。”d三指语言艺术、写作技巧,等等,如《清实录》乾隆十六年闰五月:“朕所望于此选者,务得经明行修,淹洽醇正之士。非徒占其工射策、广记问、文藻词章充翰林才华之选而已。”e科举中的“词章”一般指后两个义项,专指诗赋等需要表现声律、对偶、辞藻的文体形式。朝鲜亦然,如《朝鲜王朝实录》谓“诗赋之作,虽曰词章,国家春秋等赋诗之法不废,亦不可不预养也”f。

科举考试中重视词章最鲜明的表现是诗赋取士,即通过考试选拔出擅长写词章的文士。唐、宋、元三代均存在“经义与诗赋之争”,其中两宋时期的“经义与诗赋之争”最为典型、持续时间最长、过程最为复杂。而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朝鲜半岛同样存在“经义与词章之争”。高丽时期重视词章,制述科比明经科更受重视。高丽末期,朱子学传入朝鲜,涌现出了李穑(1328—1396)、郑梦周(1337—1392)、郑道传(1342—1398)、权近(1352—1409)等一批朱子学家,“儒学的基本倾向已开始从以词章为中心向以经学为中心转变”g。在这批儒者的倡导下,朝鲜初期对经学的重视大于词章。文科实行三场连卷法,初场考经义,中场试诗赋,终场考时务策,初场经义不合格者不能进入下一场考试;朝鲜朝一建立便宣布废止进士试,此后六十年间进士试或废或立,直到端宗元年(1453)才再次复立并一直保留下来。朝鲜初期围绕进士试废立产生了一系列论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文臣并不完全倾向经学,而是强调了学习词章的重要性,特别是词章派巨匠权近,他主张“诗章唱和,儒者末技,然亦关于人才盛衰,不可偏废”h。总的来说,在经义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朝鲜也没有忽视词章,反而在科举考试中对词章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朝鲜重视词章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是因为词章的社会功用,特别是词章的外交功能。词章,尤其是四六文,广泛应用于庙堂仪式、官方文书和士绅日常应酬,上到表章奏记等庙堂公文,下至缙绅大夫之間应酬赠答的笺书等,皆以四六文为通用的写作文体。并且,词章在朝鲜与中国的外交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朝鲜以朱子学立国,深受儒家正统观的影响,对明王朝秉持事大原则,大讲慕华。朝鲜的事大以诚体现在“认同明朝的中华正统,思想文化上以明朝为本位”i,采用明朝纪年和中国的衣冠制度,国王、世子的册封要得到明朝的批准,不然则名不正,言不顺。在事大以诚原则的驱动下,朝鲜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外交,“事大交邻,莫重辞命。我国所以见重于上国者,在崇礼义而勤述职、通古今而善辞命,是故朝廷命使,必择博学有文章者遣之,亦以我国人喜文学耳。由此观之,文章虽末技,诚不可废”! 0。二是理学内部对词章也有比较宽容的一派,如朱熹的“文道合一”论。而朝鲜以朱子学为正统思想,深受朱熹的影响,因此对词章也没有采取极端的态度。朱熹将文道合二为一,重道却不轻文,主张“作诗间以数句适怀亦不妨,但不用多作,盖便是陷溺尔。当其不应事时,平淡自摄,岂不胜如思量诗句?至其真味发溢,又却与寻常好吟者不同”! 1;“然古之圣人欲明是道于天下而垂之万世,则其精微曲折之际,非讬于文字,亦不能以自传也”! 2。

二、朝鲜前期的诗赋取士

诗赋取士是朝鲜上层重视词章的直接表现。在朝鲜的科举考试中,作为小科的进士试和作为大科的文科考试均要对词章进行考查。

(一)进士试 与高度重视词章的高丽王朝不同,朝鲜朝初期约有六十年未实行过进士试。太祖元年(1392)宣布废止了相当于进士试的监试,此后,陆续有官员请求复立进士试,世宗二十年(1438)进士试得以复立,然而六年之后,即世宗二十六年(1444),进士试又被废止,直到端宗元年(1453)进士试才再次恢复并一直保留下来。

太祖元年(1392)七月二十八日,太祖李成桂在即位诏书中宣布革除监试。监试即国子监的入学考试,它是国子监试的简称,高丽德宗元年(1032)开始实行,后来又被称作进士试。太祖李成桂革除监试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是政治因素。“信奉朱子学的改革派士大夫们认为监试是招致高丽科举制度弊病丛生的祸源。他们主要要革除的并不是监试本身,而是与座主门生制缠绕在一起的贡举制。监试一直被高丽贵族用来当作他们维持和强化其朋党、学阀和族阀的工具”! 3。二是文化因素。高丽末期,安珦(1243—1306)、白颐正(1247—1323)等人将朱子学引入朝鲜,此后涌现出了李穑、郑梦周、郑道传、权近等一批朱子学家,新进士大夫们倡导以经学为中心的儒学,极力贬低以词章为中心的儒学,词章地位下降,朱子学成为朝鲜的官方正统思想。但是太祖元年宣布革除监试后,太祖二年(1393)仍然举办了监试。这主要是因为任何制度都有其历史惯性,儒生们的思维尚未改变,并且改革派出于稳定政权的考虑也不想让改革措施过于激进。

此后,在太祖三年(1394)至世宗十六年(1434)年,陆续有官员请求复立进士试。世宗元年(1419),“卞季良、许稠请复进士试”! 4。世宗十年(1428),成均司成郑坤请求复立进士试,试儒生以赋表。世宗十三年(1431),中部教授官郑宗本设想设立经义、策问、表章、诗赋四科取生员,每科取士一百人。这些复立进士试及设立诗赋科的提议均未被采纳。

直至世宗十七年(1435),世宗同意了集贤殿大提学李孟畇(1371—1440)等关于复立进士试的请求,并于世宗二十年(1438)举办了进士试。集贤殿复立进士试的提议主要与诗学低迷的现状有关。自专行生员试四十多年来,“独诗学专废,大小文士不知诗法,非惟一身之艺不全,抑亦有阙于国家之用”! 5。词章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上到庙堂,下到民间,文士同样是国家所需要的人才。针对复立进士试,集贤殿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进士试由礼曹和集贤殿主管,在文科式年试中先于生员试一两日举行,考试内容为赋和排律十韵诗,取士时诗、赋各取五十人。如下:

一,诗学当及妙年,宜复前朝进士科,出赋一题、排律十韵诗一题,各取五十人放榜。及人吏免乡、犯罪收赎等事,一依生员例,其居馆坐于生员之下。一,进士试取,用文科式年,其乡汉城额数依生员例,两试会一处开场,先试进士,隔一两日试生员。进士赴生员试者听,生员及年过二十五岁者,不许赴进士试。一,进士试,令礼曹集贤殿主之,录名则三馆主之。! 6

世宗二十年(1438)进士试复立。同年二月,取申叔舟(1417—1475)等进士一百人。

然而,复立进士试的第二年(1439),由生员、进士坐次问题引发了关于革除进士试的讨论。按照规定,进士坐于生员之下。而世宗二十年(1438)十一月十二日,进士李宽义上书,他主张生员、进士尚齿而坐,按长幼确定坐次。而礼曹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顾已定之法的陵人狂僭之风,不可助长,他们主张革除进士试,对提议进士尚齿而坐的主谋者进行论罪。左参赞河演(1376—1453)也主张革除进士试,他认为“务以经学为本根,词章为枝叶,则将见经明行修之士蔚然作兴矣”! 7。左贊成申概、右赞成李孟畇、右参赞崔士康(1385—1443)主张“生员、进士坐次,乞依礼曹已曾受教施行”! 8。世宗最终采纳了申概等人的意见,争论结果是并未革除进士试。

世宗二十六年(1444),以科举冒滥为导火索,进士试被废。一月二十五日,“三馆闻西部生员试直赴生郑永通、中部直赴生金石山等潜入生员汉城试,制赠他人”! 9。世宗欲停罢生员进士试,下令将郑永通、金石山关押在义禁府。第二天,礼曹参议赵遂良(?-1453)就上书请罢进士。第三天,王世子讲书宴上,左文学鱼孝赡(1405-1475)主张永革进士试。二月一日,议政府上书革除进士试的三条原因:一是国初已革进士试,有先例;二是“且当式年,自春正月至夏四月,进士、生员、文科馆试、汉城试、会试连续试取,日期逼迫,精考为难,冒滥之弊,容或有之”@ 0;三是“文科初场,复立考讲之法,群至京师,累日试讲,弊将妨农”@ 1。世宗遂革进士试。自世宗二十年复立进士试到世宗二十六年废除进士试,事实上只举办了一次进士试,世宗二十六年进士试被停罢,进而被革除。

八年后,即端宗即位年(1452),集贤殿上书请求复立进士试并得到了端宗的批准。集贤殿认为诗赋是儒者的分内之事,不可以不学。进士试由礼曹和集贤殿负责改为由礼曹、集贤殿和成均馆共同执掌。其考试内容并没有延续世宗二十年确立的赋和排律十韵诗,而是改为古赋一篇,古诗和律诗二者择一。考试时间也由早于生员试一两日举办改为与生员试间日举办,同日发榜。次年二月十日,取进士崔汉辅等百人。此后,进士试便一直保留了下来。

(二)文科 文科分为式年试和别试两大类。式年试对诗赋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场,个别年份在殿试中也有所考查,其考查内容在各年份有所讨论与变更。太祖元年(1392)规定:“礼曹试表章古赋为中场。”@ 2这一规定初次确立了文科中场的考试内容。直至太宗七年(1407)吉昌君权近上书曰:“中场古赋,初学之士所不能作,且无实用,虽不肄习可也。乞罢古赋,试以论、表各一道及判一道。”@ 3在太宗的支持下,此后一段时间内,文科中场便罢去对古赋的考查,但是仍有大臣提议中场考古赋。如世宗十三年(1431):“艺文馆提学尹淮、同知总制申樯等启:‘表笺文字,事大切务。我朝初学之士,专业疑义论策,不知对偶声律之文,及至老大,骨骼既成,不知下字之法。前朝取士之制,虽不可取,然试以八角、古赋,故人人自幼兴起对偶之风,文章华国之士辈出。窃见今日初场试四书疑,中场试论,举子多不致力,一人成篇,诸辈効之,似违国家作成之义。臣等切望于初场之疑代以八角,中场之论代以古赋,庶几开趋向之路,期后日之効。命下礼曹,与详定所同议以启。”@ 4尹淮、申樯等提出重考古赋的原因有二:一是对初学之士才能的担忧,试以古赋能让应试者打下文学基础;二是初场试疑义和中场试论导致效仿之风盛行。直到世宗十七年(1435)文科中场确立对诗赋的考查,集贤殿大提学李孟畇等启:“谨按《元典》文科程序,乡馆会试中场,出表论古赋中二题……臣等谨参酌《元典》诗学兴行条件,开具于后文科中场……以赋及排律十韵诗中一题代论。”@ 5二十一年后的世祖二年(1456),文科中场的考试内容又发生了变动,“中场试表、笺以习臣子事上之文,试教诏以习君上令下之文”@ 6。此外,文科中场的考试内容在个别年份也有所变更。如文宗元年(1451):“今辛未年文科会试,中场赋、表。”@ 7睿宗元年(1469):“中场试赋表。”@ 8偶尔,殿试也会考查诗歌,如成宗九年(1478):“上御仁政殿,试文科殿试。召试官郑昌孙升御榻,命以《拟周室群臣贺亲迎周公表》,莱公《竹古诗》为题。”@ 9

别试中对赋的考查较为常见。谒圣试是一种只有殿试的特殊科举,属“亲临科”,考查内容多为表、赋等四六骈体文,如成宗十六年(1485):“上幸成均馆谒圣……御明伦堂,出策赋题……赋题:‘应天以实,不以文。”# 0另外,重试也曾考查过赋,如成宗十年(1479):“重试,《明镜赋》《拟商室群臣请停迁都表》。”# 1

综上所述,朝鲜初期词章的地位相较于高丽时有所下降,但其作用依旧被统治者予以重视。词章考查制度的变革与经义、词章这一矛盾的此消彼长密切相关,词章考查的废止与重启、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的变革,等等,都体现出统治者对于词章的重视。另外,“经义与词章之争”深刻地体现出朝鲜初期对于人才选拔标准的探讨,朝鲜对于词章的重视即是对于文学才能的重视。由此,朝鲜在初期的探索中进一步认识到词章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文学才能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了朝鲜科举的进一步发展。

a 〔汉〕 许慎撰,〔清〕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29—430页。

b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 139页。

c《经籍籑诂》,扬州阮氏琅嬛仙馆刻本。

d 〔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六),见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第六编、第五册),大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78页。

e 《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三九一乾隆十六年(1751)闰五月十六日。

fnsxy《朝鲜世宗实录》卷五一世宗十三年(1431)三月十二日,卷三世宗元年(1419)二月七日,卷一〇三世宗二十六年(1444)一月二十五日,卷五二世宗十三年(1431)四月十二日,卷六八世宗十七年(1435)六月二十六日。本文所引《朝鲜王朝实录》均出自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70年影印本。

gm〔韩〕 李成茂:《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张琏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6页,第66页。

h@ 3《朝鲜太宗实录》卷一三太宗七年(1407)三月二十四日,卷一三太宗七年(1407)三月二十四日。

i 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1637-1800)》,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58页。

j@ 6《朝鲜世祖实录》卷一二世祖四年(1458)四月二十四日,卷三世祖二年(1456)三月二十八日。

k 〔宋〕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四〇,见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32页。

l 〔宋〕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七八,见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4页。

op《朝鲜世宗实录》卷六八世宗十七年(1435)六月二十六日。

q! 8《朝鲜世宗实录》卷八四世宗二十一年(1439)一月十一日。

t@ 1《朝鲜世宗实录》卷一〇三世宗二十六年(1444)二月一日。

@ 2《朝鲜太祖实录》卷一太祖元年(1392)七月二十八日。

@ 7《朝鲜文宗实录》卷六文宗元年(1451)二月八日。

@ 8《朝鲜睿宗实录》卷六睿宗元年(1469)六月二十九日。

@ 9 # 0 # 1《朝鲜成宗实录》卷九九成宗九年(1478)十二月三日,卷一七九成宗十六年(1485)五月二十六日,卷一〇一成宗十年(1479)二月八日。

基金项目: 本课题受山西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资助,项目編号:2020018007,指导老师:张景昆

作 者: 钟虹,山西大学文学院本科生;杨龙一,山西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科举
“科举”
明清福建螺洲科举兴盛原因探析
论戴名世序跋与科举
北宋科举制度研究综述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宋代诗歌中的金华书写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清末学堂奖励实官探究
宋代官员回避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