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遗产区:古朴民居与花山文化相映生辉

2021-10-30 02:31农林卢忠威周汉权
文史春秋 2021年8期
关键词:龙州左江壮锦

农林 卢忠威 周汉权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龙州遗产区位于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和响水镇,总面积7837.61公顷,其中遗产区2506.50公顷,缓冲区5331.11公顷,共有16个岩画点,延绵分布在38.2千米左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上,是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3个遗产区中面积最大的遗产区。

“花山申遗”中的民居改造工程是龙州县的重点戏,经过艰苦努力,改造后龙州遗产区的古朴民居与丰富而独特的古代文化遗存、生态及民族文化相眏生辉,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增添魅力。

民居风貌改造助推申遗

自2013年正式开展花山申遗以来,龙州县委、县人民政府举全县之力,做好申遗的各项工作。龙州遗产区面积最大,民居风貌改造的难度也最大。

赭红岩画、翠绿山河、古朴民房、芸芸众生,本来是遗产区自然完美的画卷,但开展申遗时,申遗区村庄已建或在建的不少砖混结构楼房,突兀显眼,与周边的自然生态景观极不和谐,更不符合申遗要求。

民居风貌改造前必须进行调查登记工作。从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龍州县申遗办会同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自治区文保中心的领导和专家无数次深入遗产区,进行艰苦而细致的调查和登记工作。

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参加调查登记的人员基本没有双休日。走村入户调查时,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日晒雨淋,他们带上小吃和饮用水行在乡里、走在村上,一去就是一整天;在村里,挨家挨户地看,上到楼顶远眺,只要看到江面或者看到岩画点的山脚,就把这楼房拍照登记入册,列入整治房。有时候一天只调查完成一个屯,有的屯户数多,则需要几天。乘船调查时,他们召集村里的干部和屯里的小组长,大家一起登船沿着河流一村一屯仔细察看。凡在船上看到的房子,都进行拍照登记,确定整治对象,顺流察看一遍,逆流再看一遍,确保不漏一户;针对河水在不同时间的水位高低,进行多次的不同航线位置反复察看、拍照记录,确保不漏一房一屋。

根据调查结果,龙州县对民居采取不同类型的保护和整治措施:对岩画文化景观基本无影响的村庄,保持现有格局;有极少数建筑对景观产生较小影响的村庄,在适当位置植树遮挡,种植爬墙植物以减少其影响;对景观产生一定影响的居民楼,采取建钢架结构盖瓦的斜坡屋顶,或加建钢架结构盖瓦的斜坡屋顶+整体装饰房屋外立面,喷土黄色砂等措施;对景观产生较大影响的楼房,采取降半层+加建钢架结构盖瓦的斜坡屋顶,或降半层+加建钢架结构盖瓦的斜坡屋顶+外立面喷黄沙等措施。

龙州申遗区的民居风貌改造涉及上金乡大岸屯、小岸屯、荷村、岜等屯、大村屯;响水镇农美屯、驮甫新村、旧街、坡垌屯、念民屯、逐蕊新村、亭秀屯、伏荷屯、棉江新村、百念屯、孟命屯,共改造181户,计划投资1150多万元。

改造工程实施前,龙州县有关部门和乡镇组织人员深入申遗区,走村入户发放资料,广泛宣传,把花山申遗和风貌改造的重要意义宣传到群众中。

2015年4月,按照风貌改造的花名册,由龙州县申遗办及县住建局等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工作队,穿梭忙碌于各村屯,紧张地开展房屋测量工作,量屋顶,量阳台,遇到没有人在家还得再去。有些户建有围墙或栅栏,没人在家,门锁着,还养有狗,工作人员只好拿着棍子防身,爬进去量好再出来。整治改造要约定好政府与村民的权利、义务,以防日后纠纷,测量完后,紧接着要跟村民签订整治改造协议。有时签协议也困难重重,好不容易见到有人在家,进屋里找人签时,未必如愿。比如有时只有小孩在家签不了,阿公阿婆做不了主不能签,丈夫不在家妻子不敢签,或者是丈夫在家但要等妻子回来商量才能签,凡此种种,但大家不厌其烦、反复上门工作,最终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改造工程于2015年5月开工,工程由龙州县申遗办总协调,县住建局负责实施,分7个标段进行招投标。经过紧张而严格认真的施工,克服种种困难,工程于2016年6月竣工。

改造后的龙州遗产区村庄、民居,一改过去突兀的观瞻,变得原始、古朴和自然,与河流、山峰、田园、甘蔗林以及连绵不断的翠竹和树木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卷,为申遗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化遗存与完美生态独具魅力

与其他两个遗产区的岩画相比较,龙州遗产区的岩画有不同的特点:一是4个时期的岩画都有分布,基本反映了左江花山岩画的发展演变过程;二是遗产区内上金河段岩画分布特别密集,江岸上大约每隔1000米就有一个岩画点;三是岩画内容除记录群体性祭祀主题,还有表现狩猎活动的内容(沉香角岩画);四是最能体现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景观格局特征,遗产区的16个岩画点,岩画、山体、河流、台地等4个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全部具备;五是岩画点周边古人类文化遗存丰富,为花山岩画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3个遗产区中,龙州遗产区的古人类文化遗存最为丰富。考古人员先后在龙州遗产区发现19处古人类遗址,其中在上金乡两岸村河岸的宝剑山洞穴遗址挖掘出土距今3000年至4000年的数百件珍贵文物,其中“洞穴贝丘+岩洞葬叠加共存”遗址、锯齿刃蚌器、骨剑、束颈蚌铲均为广西第一次发现;在12平方米发掘面积内,集中出土近40件制作精美的双肩蚌铲,数量之多为广西考古第一次。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龙州篇)》,在上金乡联江村舍巴屯河岸发掘出的庭城遗址,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在此发掘的珍贵文化遗存包括唐代遗存、西汉遗存及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出土的这3个不同时期陶、石、金属制品等文物达数百件。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反映了左江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遗址与岩画的关系。这对于深入研究左江岩画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演变、族属和内涵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龙州遗产区左江河段钟灵毓秀、峰林奇特、风光旖旎,是左江流域中风光最美的河段。这里景景入画,物物含情,山山神奇,沿途有酒壶山、十八罗汉山、人间仙境、花婆山、沉香角、宝剑山、秀才山、渡船山等景观,一路风光,令人目不暇接,有“酒壶迎客”“罗汉除魔”“仙境如画”“花婆赐花”“宝剑传奇”“秀才看榜”“天兵天将下凡”“侬志高的兵马”等动人的民间故事传说。该河段还有左江流域最大的古宗教民俗文化遗址——紫霞洞。有专家认为,紫霞洞古时为骆越古都所在地,当年秦始皇派50万大军征服岭南后,骆越后人每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七在紫霞洞举行祭祀骆越始祖活动,后来慢慢融入道教和佛教文化。紫霞洞于清末民初在我国港澳地区及南洋就已享有盛名,各路的人们前来烧香朝拜,如今也一直香火旺盛、游人众多。

2019年12月,位于龙州遗产区范围的左江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左江湿地公园是桂西南喀斯特地貌永久性河流湿地的典型代表,是龙州遗产区左江河段完美生态系统的直接体现。

龙州遗产区的上金乡卷逢村白雪屯和上金乡中山村(即上金旧街)于2016年11月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白雪屯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前后,位于风光秀丽的铜鼓湾半岛上,三面山环水绕,一栋栋民房,黄泥砖搭配木头、青瓦砌成的穿斗式建筑,原貌依旧,风格简朴清雅;一湾碧水,隔绝了外世喧嚣,也隐藏了白雪屯的奇美。在白雪屯的对面,环形密集分布着三洲头山岩画、三洲尾山岩画、岩敏山岩画、岜逢山岩画、无名山岩画、朝船头山岩画等6个岩画点。这6个岩画点共有21个铜鼓图像,白雪屯所处的铜鼓湾又像极了一面巨大的铜鼓,大自然的精心造化不免使人遐想联翩。中山村又名鲤鱼街、船街,房屋仍保持着清代时期青灰色马头墙、穿斗式建筑原始旧貌。作为全国现存仅有的两处船形街道之一,中山村反映了清末至民國时期左江流域壮族人民的建筑习俗、水平、艺术和风格。

在白雪屯对面高高的白雪岗山顶上眺望,一边是蜿蜒美丽的左江,另一边是龙州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莽莽森林。该保护区是地球北纬22°线上唯一的一片绿洲,面积101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90%,是中国最大、保持最完好的喀斯特地貌和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17个关键地区之一,被列入我国生物多样性35处优先保护区域。保护区内有白头叶猴、黑叶猴、长臂猿、云豹、黑豹、弄岗穗鹛、金花茶、望天树等珍稀动植物,被誉为中国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生物最后的“挪亚方舟”。保护区内古木参天,枝繁叶茂,繁花似锦,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

龙州遗产区中的沉香角岩画,有一个鸟类图像,这在左江花山岩画中是唯一的。这也许说明早在远古时期,龙州就与鸟类有缘,缘传千年,如今龙州县已经成为全国四大观鸟基地之一。弄岗保护区和整个龙州县都是鸟的天堂,鸟类有350余种,让弄岗声名鹊起的是这里独有的“大腕明星”——弄岗穗鹛。目前在中国分布的鸟类有1470余种,但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只有3种,其中之一便是弄岗穗鹛。从2017年至今,龙州县已4次成功举办“秘境弄岗”国际观鸟节。每次观鸟节,都吸引来自国内外大批观鸟爱好者参加,观鸟生态旅游现已成为龙州县又一大独特品牌。

生动亮丽的花山文化“活传承”

古老、神秘、美丽的左江像一条巨龙舞动在岩画、群山、田园和村寨之间,构成龙州如诗如画的迷人景观,一幅巨大无垠的瑰丽壮锦。

龙州不仅风光秀丽,而且传统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作为花山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龙州传统民族文化,如今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

花山岩画中有不少舟船图案。千百年来生活在河边的壮族先民,舟船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龙舟比赛也是历史悠久的竞技活动。每年的端午节,龙州县上金乡两岸村和中山村河抱屯都分别举行传统的龙舟比赛,精彩激烈的比赛,似乎激活了岩画上的古人,他们仿佛穿越时空归来,与今人一起奋力划桨、敲锣打鼓和呐喊助威。

壮族先民在花山岩画中所反映的歌舞祭祀习俗,如今在龙州仍很好地沿袭和传承下来,这就是侬峒节传统祭祀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侬峒节是龙州县金龙镇特有的民间传统农耕文化活动节,产生于秦汉人类洞居时期,每年从农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四,分别在金龙镇的各个村屯依次举行。节庆期间,人们利用天琴弹唱经书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氏族繁衍、六畜兴旺、老少安康;村民们载歌载舞,舞龙舞狮舞花凤,热闹非凡。

龙州是“中国天琴艺术之乡”,具有2000余年历史的壮族天琴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3年,龙州天琴在南宁国际民歌节上一炮打响,至今已参加全国性的重大演出或比赛100余次,16次到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3次参加央视春节歌舞晚会演出;还走出国门,到很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演出。现在,天琴艺术已经成为驰名中外的壮族传统音乐代表,成为龙州、崇左乃至广西的文化与民族标识及中国知名的文化品牌。近几年来,左江游船上特意安排天琴弹唱和歌舞表演,天琴女、天籁音、千年岩画、秀美风光构成左江独特亮丽的风景。

花山岩画是一部巨大的“无字天书”,流传于龙州县的古壮字典籍则是壮族先民留给后人的历史巨著,两者可说是一脉相承。2010年秋,有淘沙船在左江龙州河段水底捞起一把新石器时代早期石戈,上面刻有6个排列有序的雏形符号。有专家认为,左江新石器时代石戈上的符号与左江岩画蹲式人形,都是古骆越的雏形文字符号。龙州是古壮字的宝库,在龙州民间,遗存有不少用古壮字书写的识字工具书,还有记录神话、故事、传说、经书、山歌、家谱、契约、楹联等的古壮字手抄本书籍,如《三千字》《字学纂要》《指南解音》《塘佛》等。10余年来,龙州县在挖掘整理古壮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组织人员进行初步普查,采录大量图片和视频资料,初步建立资料档案。龙州县文联每年春节前都会组织书法家到金龙镇给群众书写古壮字春联。县社科联也多次在金龙镇板烟屯、金龙中学等举办古壮字培训班。自治区古籍办已将部分古壮字收入《中华古壮字大字典》,广西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专家已介入古壮字研究。

左江花山岩画被誉为“永不落幕的大自然画展”,这个“画展”自然离不开壮锦,绚丽多彩的壮锦是“画展”里的优秀作品。龙州金龙壮锦闻名遐迩。2018年12月,金龙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历史上的金龙织锦曾被列为朝廷名贵贡品。1949年后,金龙壮锦多次参加全区、全国举办的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比赛或展览。1976年9月,金龙镇贵平村板烟屯马氏八姐妹为表达对毛泽东主席的爱戴和缅怀之情,用28个昼夜,织了一幅大型壮锦,毛泽东主席画像镶嵌其中,画像下织有“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字样,送到自治区博物馆展览,引起轰动。改革开放后,金龙壮锦远销全国各地及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2017年6月,自治区博物馆与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选定金龙镇为壮锦基地。龙州县金龙镇的自治区级壮锦技艺传承人李素英,2018年两次随崇左市代表团赴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2018年《魅力中国城》比赛,在比赛中表演织壮锦,受到全国观众的瞩目,为崇左市夺取比赛总冠军做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
龙州左江壮锦
帛锦时韵*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悠悠左江情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广西左江、右江流域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