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 有的放矢

2021-10-31 02:44黄海荣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课程标准高中语文

黄海荣

摘 要 诗词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首诗词,置于小学教材中,是一种教法;置于中学教材中,则是另一种教法。换言之,同一篇作品,如果放在不同单元中,承载的教学目标也必定有区别。组织教学,需要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从“文本”出发,综合考量“客观世界”“作者”“读者”等要素,紧扣文本功能,整体把握教学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诗词教学;文本功能

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诗词”与“散文”并举,并从宏观上给出教学指导意见,认为诗词“教学中不要过于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那么,在具体教学中,诗词教学内容应该如何设计呢?应该从哪些角度来组织诗词课堂呢?在此,笔者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谈谈诗词教学的心得。

一、解读诗词,分析文本要素

设计诗词教学内容,首先要弄清楚诗词中有什么,作为文学作品,诗词的四要素分别是客观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客观世界”是指诗词写到的对象,“作者”是指诗词的生产者,“文本”是指诗词的成品,“读者”是诗词的消费者。

以《望海潮·东南形胜》为例,这首词以北宋时期的“杭州”为写作对象,作者是婉约词人柳永,“文本”是一首慢词长调,预期“读者”是两浙转运使孙何。因为心中有读者,作者柳永着力要表现的是孙何心中期待的杭州。于是,“杭州”“柳永”“孙何”便成为教学《望海潮》的出发点。

如果要将诗词的四要素串起来理解,便是什么样的作者,心中念着什么样的读者,眼中便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笔下便会形成什么样的文本。可以说,四要素是紧密相联的,如有割裂,势必造成文本理解出现偏差。以名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例,“三秋”是时间概念,“十里”则为空间概念,西湖之美,美在秋天,美在夏天,美时空里,杭州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黄发垂髫怡然自得”,颇有世外桃源之美。“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对于一篇投赠之作,孙何读后必定喜笑颜开。

相传,“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很显然,完颜亮并不是作者心中期待的读者,否则,柳永倒有投敌叛国之嫌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夜无眠,寺庙的钟声传入张继的耳中,烦心之事萦怀,是红尘中继续挺住,还是就此遁入空门?行至人生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静夜钟声,为落魄文人指点了人生的另一条路。一首《枫桥夜泊》,有秋夜的静寂,有诗人的彷徨,有落魄者的共鸣。

客观世界、作者、读者,融合在文本中,形成一个整体,唯有将其结合起来,方可做到全方位地解读诗词。

二、定位诗词,紧扣文本功能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与学生对话,要与文本对话,还要与教材编者对话,从而,把握其编书的目的,紧扣文本功能。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编者选择了26首诗词,其中,现代新诗四首,古体诗八首,近体诗六首,宋词八首。编者辑录四首现代新诗,整个单元要求“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具体到每一篇,则各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比如,《沁园春·长沙》可定位为“诗词意象与意境”,《再别康桥》可定位为“诗词语言的精炼”,《雨巷》可定位为“诗词的隐喻象征”,《大堰河,我的保姆》可定位为“文学情感特征”。

古体诗也有其个性化的定位,以《孔雀东南飞》为例,可定位为“文学世界情与礼的关系”,焦仲卿与刘兰芝,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爱得炽热,爱得深沉。可是,焦仲卿难违母命,将刘兰芝送出家门;刘兰芝难抗兄命,答应太守提亲。最终,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不能相守以生,只能相约以死。“发乎情止乎礼”,文学世界里,存在着“情”与“礼”的冲突。可以说,遵从母命、兄命,源于“礼”的束缚;双双殉情,则源于“情”的驱使。举一反三,则不难理解牛郎与织女之间的河汉,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院墙,许仙与白娘子之间的雷峰塔。

不同的诗词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不同的诗词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一篇篇的诗词,便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用以承载不同的功能,或阐释对文学的理解,或解读文学知识。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感知文学家的人生选择,可以把握文学世界中的心物关系,可以了解文学家的生活世界;研读这些诗词,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把握诗词的情感发展曲线,可以揣摩诗词的想象。

三、定点诗词,把握教学取向

新课标指出,“学生可能并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学习兴趣、需求和发展趋向等方面的特点,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诗词学习方面,学生也同样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他们常常以为自己读懂了诗词,实际上所掌握的不过是一些肤浅的皮毛而已。定点诗词,以生为本,诗词教学从学生的需要什么,也就把握了诗词的教学取向。

当代学者孙绍振有言,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没有从“已知”到“惶惑”的引导,没有从“惶惑”到“理解”的引领,何来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呢?

教材所选篇目均为名篇,那么,它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又何以成为经典?以杜甫诗词《蜀相》为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均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但是,一个“自”、一个“空”,平添了几分伤感,碧草春色,无人欣赏;黄鹂好音,无人倾听。武侯诸葛亮身后凄凉,鲜有前往吊唁的人。诗词解读到这一层面,似乎已可以下一个论断。

可是,学生真的已经把握了诗词的情感吗?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为什么要有人欣赏?为什么要有人倾听?

春秋代序,草木榮枯,世间万物各得其所,或许,是否有人评价,并不是关键。“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已然渗入了杜甫的骨髓之中,期待为君王所用,出将入相,实现人生抱负,是杜甫穷其一生的伟大梦想。因此,碧草、黄鹂不正是杜甫的化身吗?虽才华横溢而不为世所用,“自”“空”二字,道尽了落魄文人怀才不遇的伤痛!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非经历艰辛,何以成名作?非引发共鸣,何以成经典?

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表层知识,还需要用心去触摸作者的情感。当学生的经验不足以理解作者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就需要教师激活经验以体验作者,打开文本以看到作者。余映潮先生讲授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词《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鼓励学生道出心中的委屈,进而反复诵读诗词,激活经验,给人以信心。

诗词是文学艺术,但诗词教学首先一门课程。从文本有什么,到文本用来做什么,再到学生需要学什么,诗词教学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让每一首诗词承载一个使命,不但可以避免造成凌乱随意、漫无计划的局面,而且有助于学生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课程标准高中语文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