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全力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021-11-01 11:13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内蒙古林业 2021年10期
关键词:林草屏障草原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编者按:2021年8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内蒙古自治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屏障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一级巡视员乔云进行主题发布,介绍了《屏障规划》总体建设思路、目标和任务等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规划财务处处长罗洪文,就林草部门在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过程中将采取的措施回答了记者提问。

《屏障规划》解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内蒙古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既是全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要求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给内蒙古确立的战略定位、赋予的政治责任。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

为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2019年4月正式启动了《屏障规划》编制工作。其间,自治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深入研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全面论证,并广泛征求了各盟市政府(行署)、有关厅局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同时,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又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完善。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于2021年6月30日,由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式印发实施。

总体建设思路。《屏障规划》的总体建设思路是遵循生态保护和修复内在机理和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将全区作为统一的生态系统进行总体布局。在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等山区,继续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积极推进呼伦贝尔等国家公园建设,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加强黄河、嫩江、西辽河等流域林草植被建设,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和下游生态安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强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现水生态平衡。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天然林保育、公益林管护、退化林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功能。以控制农田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保墒能力为重点,实施绿色农业建设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加强“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等重要湖泊和湿地生态修复,改善湖泊水生态环境,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退牧还草、草原质量提升等工程,科学开展退化草原改良,提高草原植被盖度和多样性。持续推进沙地、沙漠、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提高沙地植被盖度,控制沙漠扩展。

规划目标。《屏障规划》的建设目标分为2025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性目标。总体目标是到2035年,全区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区域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自我调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成,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综合试验区、生态服务和产品供给保障区、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创新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践行区。

规划任务。《屏障规划》明确了九项重点任务。

一是森林植被建设与保护。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有效增加森林面积,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采取退化林分修复、森林抚育、灌木林平茬等措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加强林地和森林资源保护,实行林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和林地审核审批制度。加强国有林采伐限额管理。建立和完善森林经营制度,形成以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实施、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森林经营方案体系。

二是草原植被建设与保护。统筹草原生产与生态功能,开展草原生态承载能力界定和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建立保护、利用、修复相结合的草原空间管制制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开展草原生态修复。落实最严格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禁随意改变草原用途。

三是防沙治沙。对可治理沙化土地进行集中治理,推广库布其沙漠治理方式和沙产业发展模式。巩固已治理沙化土地保护成果,加大荒漠植被保护力度,促进荒漠生态系统修复。以干旱、半干旱草原等为重点,加强草场改良和人工种草,持续推进沙化草原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对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农区及农牧交错区,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根据全区盐碱地分布情况,采取排水、灌溉洗盐、放淤改良、种植水稻、培肥改良等措施,对重点地区盐碱地开展综合治理。

四是河湖综合治理与湿地保护修复。以黄河、辽河等重要江河为重点,开展流域生态治理,在重要水源地,重点建设以水源涵养为主的林草植被,加强水源地外围、湖泊水系上游偏远山区封育保护。加大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以水体污染治理为重点,实施退牧还湿、退耕还湿、湿地恢复、水资源保护、富营养化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

五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呼伦贝尔、贺兰山等国家公园建设。科学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工作。制定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负面清单,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将珍稀濒危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全面纳入保护范围,推进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关键地带生态廊道建设。定期对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进行评估并动态调整。加强外来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建设,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

六是农业绿色发展。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完善农业用水节约激励机制和管护机制,建立农业节水和生态发展同步推进的工作机制和技术路径。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护性耕作。实施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农业“四控行动”。加强黑土地保护,推广“两防”“三提”技术路径,建设“一个体系”,实施“五大工程”,稳步提升黑土地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七是损毁土地治理。对损毁林地、草原及湿地开垦耕地的区域,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逐步恢复区域森林、草原和湿地生态功能。严格新建矿山准入标准,加快现有矿山改造升级,推进工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推进历史遗留和生产建设活动新增工矿废弃地复垦,促进废弃地高效利用。

八是地下水超采治理。把加强地下水超采(超载)治理作为水生态保护最关键的任务,推进地下水超采(超载)区域综合治理,确保到2025年3 个大型超采区实现采补平衡。严控用水总量,按照区域和水文地质单元,合理确定地下水用水总量和水位管控指标,设定地下水开发利用上限。优化用水结构,加大退耕退灌、农业高效节水和种植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压减农业灌溉用地下水。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水资源税制度改革,完善城镇供水价格形成机制。

赤峰市敖汉旗造林成效

九是环境污染防治。坚持源头控制、综合施策,聚焦PM2.5、O3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区域差异化管控,巩固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协同推进地表水与地下水保护治理,稳步改善水生态环境。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源头管控和治理修复。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下一步,关键是抓《屏障规划》具体落实和实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统筹协调、整体谋划和通力协作。各地党委和政府是规划实施主体,对本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负总责,要将目标和工程项目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领域、行业规划中,编制年度实施方案,加大规划实施力度,确保规划目标按期实现。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农牧、水利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效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地下水保护等法治体系。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林草部门在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采取的措施

在《屏障规划》中,林草部门将全面考虑内蒙古生态系统完整性、地理单元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积极与相关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进行衔接。下一步,将坚持因地制宜、量水而行、系统治理,着力构建“一线一区两带”的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格局,以重点区域突破带动全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线”就是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主要山脉构成的生态安全屏障“脊梁”和“骨架”,“一区两带”就是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区、大兴安岭森林带和北方防沙带三大战略空间。

锡林郭勒草原湿地 梦丽

打造绿色屏障

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张振华

加强林草生态系统保护。将天然林和公益林纳入统一管护体系,把全部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确保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实现稳步增长。严格落实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认真执行“三区管控”要求。加大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力度,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持续推进黄河流域、“一湖两海”及察汗淖尔等重要湿地生态综合治理。严格保护荒漠天然林草植被,提升封禁保护质量,进一步推进沙漠绿洲生态保护修复,提高绿洲生态承载力。

加快林草生态修复。持续推进林草植被建设,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对不同程度退化、沙化的草原进行分类治理,促进草原生态修复。提高科学治沙能力,对可治理的沙化土地进行集中治理,对已经治理的沙化土地加强保护。

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配合推进呼伦贝尔、贺兰山等国家公园建设工作,对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进行保护。维护自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地质遗迹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发掘重要自然空间的生态、文化、美学和科研价值。

增强灾害防控能力。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林草火灾预防和灾害处置能力。强化重大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防范重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推进社会化防治、绿色防治和联防联治。

从现在起,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4300 万亩、种草任务6500万亩、防沙治沙任务2650 万亩。到202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5%,森林蓄积量达到15.5 亿立方米;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5%,草原生物量和多样性持续增加;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猜你喜欢
林草屏障草原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咬紧百日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屏障修护TOP10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一道屏障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