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程中劳模精神的历史演进及时代价值

2021-11-02 02:18尹昱珺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劳模精神历史考察建党百年

[摘要]百年历程中劳模精神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以艰苦奋斗、爱国至上;无私奉献、集体至上;顽强拼搏、发展至上;开拓创新、人民至上为主要特征的四个时期。可以看到劳模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其生成特征呈现为主体内涵的变动性与恒定性统一、发展条件的内生性和外推性共生、表现形态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并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模精神表现出丰富的理论价值、现实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建党百年;劳模精神;历史考察;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尹昱珺(1996-),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D412.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10-0028-04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①文章通过考察建党百年劳模精神的历史演进,提炼劳模精神的生成特征,对于更好地挖掘劳模精神在新时代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现实价值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回顾百年历程中劳模精神的历史演进

劳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演进既生动再现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劳动模范的实践情况,又凝练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根据社会变革的性质、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以及发展需求特征的不同,劳模精神经历了四大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劳模精神:艰苦奋斗、爱国至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国际劳工运动的影响下,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国内工农运动为劳模精神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力量。既有农民运动先驱彭湃,又有“农民运动大王”乔国桢。陈独秀在总结“中国劳动运动”时盛赞“中国工农革命的死难者”们是“苏维埃的英雄”。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托生产竞赛和劳动互助组织,先后在才溪乡、兴国县、长岗乡等革命根据地诞生了多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劳动模范群体。“劳动模范”这4个字,最早就出现在苏区作为劳动竞赛奖品的斗笠上。抗日战争时期,“劳动最光荣”的劳动理念推动底层民众由个体自给自足到社会性生活生产、由被动遵循到主动自觉的转变。②无数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中脱颖而出,诞生了以“革命性为特征的全新群体”。既有“边区工人的一面旗幟”全国劳模赵占魁,又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平凡模范张思德,还有“兵工事业开拓者”吴运铎。解放战争时期,劳模精神依托劳动模范的表彰大会、领导题词等逐渐成型。1944年3月5日,毛泽东在《关于路线学习、工作作风和时局问题》讲话中指出:“劳动英雄大会、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大会、劳动英雄与战斗英雄大会,就是一种好的工作方法。”③

“艰苦奋斗、爱国至上”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劳模的显著特征,“为革命献身、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经验加创新”④则是这一时期劳动群体焕发出的劳模精神。这一阶段弘扬劳模精神作为开展战时思想工作、组织工作、作风工作建设的精神力量,对于鼓励广大军民积极参与抗战建国和大生产运动的实践,坚定不同性质教育受众的理想信念和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劳模精神:无私奉献、集体至上。1950年9月25日召开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表彰了400多位建国前后诞生的劳动模范。⑤此次会议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劳动人民心系新中国伟大建设、热爱新生活,奋不顾身地投入到建设新中国、开拓新世界的激情。该时期劳动模范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生产标兵”。既有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中的孟泰等劳动模范,又有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耿长锁、李顺达,还有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英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后,更是涌现出了一批批“铁人”王进喜式建设新中国、献身现代化的劳动英雄。二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楷模”。既有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县委书记好榜样焦裕禄、又有甘当人民勤务员的掏粪工人时传祥,还有发扬螺丝钉精神的奉献英雄雷锋。

“无私奉献、集体至上”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劳模的显著特征,“团结肯干,敢啃硬骨头”则是这一时期劳动群体焕发出的劳动精神。在毛泽东等党的主要领导人的大力倡导下,学雷锋、学铁人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社会风气,推动工业、商业、服务业、农林牧副等行业涌现大批优秀人物。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劳模精神:创先争优、实干至上。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建设的重心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阶段迫切需要宣传弘扬各行各业埋头苦干的生产典型来带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掀起经济建设的高潮。这一时期劳模评选活动和劳模精神的弘扬,使“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全社会共识。该时期的劳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涌现出“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新时期铁人”王启明式的生产楷模;出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知识工人”邓建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式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涌现出“人民公仆”孔繁森、“新时代雷锋”徐虎式的为民爱民、廉洁勤政的党员先进工作者。

“创先争优、实干至上”是改革开放时期劳模的显著特征。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首次将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以24个字表述出来,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一阶段的劳模精神营造出“敢打敢拼、能闯能干”的社会氛围,勾勒出“时代弄潮儿”引航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轨迹。

(四)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开拓创新、人民至上。十八大以来,一方面Web3.0大互联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一方面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重要机遇期。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劳动理念的号召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破题之要”。⑥该时期劳动模范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涌现了“中国舰载机之父”罗阳、“九天揽星人”孙泽洲式的科技型劳模;活跃着“金牌焊工”高凤林、“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铁路小巨人”巨晓林式的工匠型劳模;涌现着“活着的孔繁森”杨善洲、“贫困群众的亲闺女”刘双燕、“当代愚公”黄大发式的服务型劳模。

“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⑦

“开拓创新、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劳模的显著特征,劳模精神也被赋予新的时代要义和新的实践指向,成为服务于“国内国外双循环”新格局的“大国工匠精神”。这既是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要求,又是激励和鼓舞新时代劳动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激发社会主义主人翁意识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旨向。

二、厘清建党百年劳模精神的生成特征

特征就是指事物内在本质的反映,是不同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的表象化。一切劳模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既具有一般人的特征,又集中体现出高于一般人的特殊品质。劳模个体的自身特点和劳模精神的本质属性要求,内在地规定着劳模精神主体内涵、表现形态、发展条件,在生成逻辑方面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一)主体内涵:变动性与恒定性统一。劳模精神的主体内涵是变动性与恒定性的统一。首先,劳模精神的主体内涵伴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活动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其变动性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同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劳模精神的主体内涵也相应不同;二是随着不同阶段历史任务的改变,同一类型的劳模精神主体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回顾建党百年历程中,劳模精神的主体内涵经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先争优、开拓创新的演进历程。而在英模精神主体思想意识方面,所表现出的爱国至上、集体至上、发展至上、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也是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的。其次,劳模精神的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展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但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却是恒定不变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是推动人们奋斗拼搏、勇于向前的内生动力。一是劳模精神始终是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的具体体现,是印证和丰富共产主义劳动伦理的精神支撑。二是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激发和唤醒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的精神力量。三是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建构和营造建功立业的良好氛围的精神来源。

(二)发展条件:内生性和外推性共生。劳模精神发展条件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首先,外因是劳模精神的主体发挥作用的重要场域。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⑧时代条件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对劳动模范的选树、宣传和学习自发地产生特定的催化作用,为其在奋斗中、在斗争中、在创造中炼就一身过硬的本领、造就一方人民的幸福生活、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提供了重要际遇。其次,外在条件主要通过内在条件得以实现其本体作用,内因是劳模精神主体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劳动群众史观肯定了人在创造社会历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尤其强调劳动人民对于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⑨劳动模范从劳动人民中产生,是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神圣”劳工、工农模范、劳动典型、大国工匠。

(三)表现形态:多样性与统一性并存。劳模精神的表现形态是多样性与统一性并存。首先,劳模精神的表现形态是多样的。其多样性不仅表现在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突击队作用,还表现在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还表现为奋力拼搏、顽强坚韧的坚强意志;不仅表现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还表现为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劳模精神的主体在丰富、功能在拓展、影响在扩大,其表现形态除了和平时期的普通常态外,又以更加广泛而新穎的形态不断呈现。不仅出现在物流运输中、网络空间里,还出现在基层治理中、精准脱贫里。其次,尽管劳模精神的表现形态无法概述,但是其内在核心是统一的。一是不同岗位的劳模精神主体对于事业的坚守、执着的态度是一致的;二是不同类型的劳模精神主体都表现出推陈出新、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三是不同群体的劳模精神主体都表现出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的广阔胸怀。

三、发掘建党以来劳模精神的当代价值

劳模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升华和淳华,是一种有意味的价值存在。不但本身展现了人类理想化的价值世界,代表着崇高的价值取向;而且其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现实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丰富拓展中华民族精神谱系,重塑劳动认知。劳模精神有利于丰富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催生在理念认知上向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转变。建党百年来,前仆后继的劳动模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和伟大精神,坚守理想信念、炼就过硬本领、锻造广阔胸怀,在平凡岗位上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地创造着不平凡的功绩,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和人民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和坚强的精神支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劳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从“石油铁人”王进喜到“新时期铁人”王启明,从“两弹元勋”邓稼先到“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从“金牌工人”窦铁成到“金牌焊工”高凤林,一代又一代的劳动模范以惊人的毅力、朴实的执着坚守在工作岗位一线,以精益求精的胆力、争创一流的锐力突破一个又一个难题,推动着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劳模精神的百年辉煌历程中涌现的劳动模范所体现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以顽强不屈、奋力拼搏的姿态英勇前进,激发了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深刻影响了几代人的人生追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的精神,已悄然化作人民群众前行的力量来源,丰富着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拓宽着中国精神的表现样态,发展着中国精神的谱系。

(二)现实价值: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巩固劳动伦理。劳模精神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促进在价值追求上向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趋近。劳动实践活动是联结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唯一渠道,因而围绕劳动发生的不同主体之间的劳动关系就是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资本主义试图遮蔽在资本无休止地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表现为劳动成果由劳动人民创造、劳动成果由少数资本家个体所独占的诡异现象。资本主义的“畸形劳资伦理观”造成了人性的异化的扭曲,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始终处于剥削与被剥削、压榨与被压榨、竞争与被竞争的紧张状态。早在1903年的《告贫苦农民》中,列宁便提出:“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⑩具体表现为:一是劳动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创,即所有人都应各尽所能、各尽其力、各显其身,在全社会营造建功立业的良好氛围,构建人与劳动之间的和谐关系。二是劳动成果归所有人共享,即劳动成果共享是建立公正、公平、自由、平等的劳动关系的基本前提,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的关键所在。只有劳动成果为全体劳动人民所共享,才能真正激发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才能真正实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劳模精神的百年辉煌历程阐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日益成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所在和关键环节。劳动模范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人民的楷模,其蕴含的劳模精神的实质与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耦合性,展现了新时代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承载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造就社会发展新面貌的劳模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与时俱进的姿态为构建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的劳动观助力赋能。

(三)实践价值:激发社会主义主人翁意识,厚植劳动情怀。劳模精神有利于激发社会主义主人翁意识,推动在行为实践上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践行。伟大事业源自劳动人民坚持不懈的奋斗实践和追求卓越的创造活动,伟大奇迹离不开劳动人民生生不息的勤劳姿态和孜孜不倦的进取风貌。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作为劳模精神传承和发展的内生动力,相信并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从“劳工神圣”到表彰“劳模英雄”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进程,从“工农兵劳动模范”到评选劳模形成固定制度铸就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从“时代弄潮儿”到《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皆显示出其实践理路与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赓续相承。劳模精神是联结国家意识形态和民众意识的纽带,是打通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桥梁,是劳动模范“人格化”表征出的阶级品质和精神旨归。劳模精神承担着社会总体动员、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杠杆作用,引领着新时代创新创造的实践效应,也是构建技能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劳动者队伍,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精神引领力量。

中国共产党劳模精神的百年辉煌历程表明,激发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日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精神动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劳模精神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以敢于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敢于担当的底气,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惊人成绩,向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国奇迹、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效率的密码所在。

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中劳模精神的历史演进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力,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先进阶级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创新力、凝聚力。因此,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成为新时代激励全体人民以卓越的才能、坚韧的执着、朴素的情怀在各行各业创造一番伟大事业、建造一番伟大成就的必然之势。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11-25(02).

②明芳,石路.從“劳工神圣”到“大国工匠精神”:中国共产党劳模精神的百年建构与嬗变[J].当代教育论坛,2021(05):11-20.

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二十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92.

④王永玺,张晓明.简述中国劳模的历史发展[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0,25(03):7-9.

⑤李建国,刘芳.建国70年来劳模精神的发展演进、理论诠释及新时代价值[J].学习与实践,2019(09):14-24.

⑥吕守军,代政,徐海霞.论新时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J].中州学刊,2018(05):104-107.

⑦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11-25(02).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8.

⑨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39(05):9-15+26.

⑩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2.

猜你喜欢
劳模精神历史考察建党百年
从党史学习中感悟化危为机的智慧
“建党百年”主题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线上免费开放
面临新时代跨越百年 新征程思考创新党建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社会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促进振兴发展的对策研究
浅谈在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如何做好工会工作
中国海疆权益的真实记录
中国海疆权益的真实记录
大平调剧种的形成探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