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之殇

2021-11-03 09:09吴学安
生命与灾害 2021年8期
关键词:内涝暴雨建设

吴学安

7月下旬,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席卷河南,天空仿佛裂开了一道口子,几天时间就把一年该下的雨都下完了,河南多市出现严重内涝,河流水位持续上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今台风过境,河南洪水暂退,人员和经济损失数字也更新了:7月16日以来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共造成302人遇难,50人失踪。其中,郑州市遇难292人,失踪47人;新乡市遇难7人,失踪3人;平顶山市遇难2人;漯河市遇难1人。河南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亿元。

到都市里去“看海”

中国是各种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出现了一次大范围、高强度的特大降雨,致使一些河岸决堤、村镇被淹,夺走了人的生命。302人遇难、50人失踪、1 453万人受灾,河南此次水灾让国人心痛不已、祈福发愿,也引发了大量针对城市建设问题的诘问。

9年前的7月21日,一场暴雨和洪涝灾害夺去了北京79人生命的悲剧至今仍令人难以释怀。2012年7月21日,星期六,气象台预报:白天中雨,夜间大到暴雨。见过大世面的北京人谁会想到让这天气预报来妨碍自己的生活,更何况有时天气预报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上午10点多,雨滴噼里啪啦地落下来,到晚上7点,大雨仍没有丝毫停息的迹象……就是这场北京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造成了79人遇难。

据不完全统计,“7•21”暴雨使北京20余个楼盘出现较严重的漏水、墙皮脱落、地面塌陷、地下室成“水族馆”、电梯被淹停运等现象。在北京城铁北苑站北侧的天润福熙大道、望春园,蓝靛厂南路的玫瑰御园,以及重灾区房山的碧桂园、绿城百合等小区,还出现了整个车库被淹的情况。

虽然郑州气象局在此次暴雨前发布了5条红色预警,每一次预警都给出了防御方案:企业停工、学校停学、相关部门做好应急抢险工作,注意防范滑坡、泥石流等紧急情况。遗憾的是,在7月20日暴雨袭来时,很少遭遇大雨的郑州市各界,并未意识到这场即将来临的大灾难。

近年来,城市内涝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大软肋。每年雨季来临,总有不少城市相继加入“水城”队伍。来自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等地,全国平均每年有180座城市被淹,仅2013年就达234座。有媒体梳理发现,近几年,除了东南沿海、四川盆地,华北、东北等内陆城市的内涝也变得严峻起来,这些城市包括太原、保定、邢台、邯郸、西安等。

每一次内涝过后,城市的管理者都公开表示要下力气加强地下排水系统建设,解决内涝问题。早在2009年,广州市拿出9亿元对城区200多处易浸地点进行改造,然而,现在似乎还看不到这项改造工程的实际效果。在武汉,每次内涝过后政府都要采取若干措施进行补救,然而,总也无法避免下一次的大水淹城。

一年一年涝不停,中国城市飞速前行的车轮擦出了巨大的水声,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否会因此而放缓?内涝,仿佛履约,一年一来;城市,欣然应邀,一年一淹。地上光鲜与地下简陋的比照,由此变得赤条条,也令“脆弱”成为中国城市的新标签。

虽说“看海”“水漫金山”是近年来大众自娱的新词,但时至今年,城市内涝实在已不能称为新闻,人们甚至可以预想到一场大雨过后的媒体报道内容。而事实上,各地的排水系统建设也并非停滞不前,技术在不断加强,投入在持续增加,可依然没能挡住水在城市中的肆无忌惮。那么问题究竟何在?该怎样修正?当下的人们,要站在更高的视角去看待、去研究。

城市内涝缘何此起彼伏

“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等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龙应台语)

今年进入夏季,一轮强降雨天气在给国内多个城市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对城市排水敲响了警钟。河南暴雨导致郑州发生严重积水、内涝,当地多趟火车、公交被困,地铁遭灌水,街头多处可见汽车被冲走。郑州此次并非普通内涝,而是洪水和内涝交织在一起。从视频上可以看出,郑州多条道路上形成快速流动的洪水,远远超出了城市蓄水、排水的极限。

一场大雨检验出城市是否脆弱。客观看待和理性分析我国城市一下暴雨就内涝的现实,这实际上是经济增长过快、基础设施欠账、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滞后、流域系统综合调控能力不足、城市灾害预防思想麻痹、侥幸心理作怪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二三十年一遇的大范围内涝,则是非常规特大暴雨摧毁城市原有防御能力的表现。由于城市规划不合理等,挤占了排水系统的升级空间,中国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很难大幅升级。

专家分析,造成国内一些城市“遇水即涝”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目前城市中的排水设施标准普遍偏低。近年来,各地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巨大财力,效果也十分明显,但遗憾的是,在针对早期修建的城市排水设施的维护更新上,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老城区的情况更为严峻,这致使许多城市的排水设施体系超负荷运转,即便发现了问题,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追加投入和维护更新,城市整体防洪能力不断减弱。如武汉地下排水系统的管网、箱涵等,此前都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标准建的,随着城市不断扩张,这种标准已不能适应今天城市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城市建设的盲目扩张,加剧了突发天气灾害的可能性。城市建设中的空间扩张、硬覆盖加剧、人口膨胀等通病极易造成汛期内涝。

近年来,各地城市化建设中产生了诸多弊病,例如河流、湖泊和湿地被填埋占用、绿地面积严重不足、城市地面过度硬化等。这些开发方式最终让许多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的内涝威胁。城市内涝的形成,城市化是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不透水建设,使水循环受到干扰,产生的径流比较大。有研究表明,在同等降雨量情况下,与自然的区域相比,高度城市化区域所产生的径流量可以达到5倍左右。

从全国来看,城市排水设施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城市地下建设与地上建设应是同等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更重要。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这一关系却被颠倒了。一方面,城市整体规划不够科学,缺乏长远科学的预期判断。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思路有不小的偏差,各地看重的是地面建设,对地下建设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各个城市的地面被大面积硬化,这导致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越来越差,其结果就是一下雨就内涝。有数据显示,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雨水根本无法渗透。

城市的良心何处有

150年前,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每逢大雨,“城市的良心”能否经得起考验呢?频繁出现的城市内涝严重损坏了中国城市形象,市政排水系统备受关注。而部分社区因排水设计与管理的严重失误给居民带来的伤害与影响,同样也饱受诟病。

事实上,国内有许多城市在暴雨面前往往不堪一击,除了在防范和应急上严重缺位之外,其根本症结在于城市排涝系统“先天不足”,甚至是“弱不禁风”。其实,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不淹的时候多、被淹的时候少。一年总共就那么几场大暴雨,就那么几天会给市民出行带来麻烦。但恰恰就是在这几天,不仅检验着城市的防汛排涝设施,也考验着城市的良心。

暴雨中,地下系统脆弱不堪,自然灾害预警应急机制迟钝,高速路和立交桥成为夺命黑洞……“暴雨几年一遇”之说,并不能成为城市管理者在步入防洪排涝“低标准陷阱”中自圆其说的理由。城市排涝设施本来就是应对极端天气的,“不以极端天气来检验”,那么以什么来检验?难道以毛毛雨来检验?

近年来,每当雨季来临,便有不少城市加入“水城”大军。自2015年4月起,住建部等三部委先后公布两批中央财政支持建设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在已纳入试点的30个城市中,近期出现内涝的城市有14个,其中包括郑州、武汉等城市,占比接近50%。郑州市在2016年已成河南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此前也提出投入534.8亿元建设海绵城市项目。人们可能会问:经过5年的海绵城市建设,为何仍然防不住内涝?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要告别城区“看海”模式,能依靠海绵城市建设吗?事实上,部分试点城市出现内涝,反而说明了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迫切性。这些试点城市多数刚刚启动试点工作,很多项目还在建设中,城市自身的蓄水、改善水生态的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我们不能因为工作进展中出现问题,就否定整个海绵城市的建设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中国大部分城市每年都在喊“旱”。突然有一天真正来了雨,反而内“涝”成灾。雨水这么珍贵,为什么来一场雨,我们不能把它存起来?为什么雨一停,我们又要到地下去抽水来浇树、浇花?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这些雨水来灌溉?相信不少人都会提出这样一连串的问题。

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到2025年,各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尽管极端天气没办法完全避免和预防,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降低灾害损失。因此要加大投入,提高设施标准。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也应该多采取一些“留白增绿”的措施,多给水留一些空间,这样才能减缓灾害。

其实,我国也并非所有城市的排水工程都这么脆弱。

公开资料显示,有两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备受赞许。一个是江西省赣州市,一个是山东省青岛市。

早在2010年6月,当广州、南宁、南昌等城市在暴雨的冲刷下相继变身“水城”时,江西省赣州市尽管也遭遇了近百毫米的降水,但整个市区甚至没有一辆汽车遭到水淹。在江西赣州市,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至今依然在发挥作用。在青岛市,100多年前德国人规划设计了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让青岛市远离内涝的隐患。

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随着这两个城市的发展,原有排水系统覆盖的老城区远离内涝威胁,但新城区却在暴雨来袭时束手无策。而一些国外的大型城市,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的高。比如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在东京,用于排水的地下河深达60米。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防城市内涝早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比如:美国防城市内涝的法律制度,对城市内涝的防范、治理措施,规定得相当详尽;德国有《城市内涝保险法》,不仅减轻了政府的防洪负担和压力,也培养了公民防洪意识;日本有《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项技术指标都有严格规定。而在我国,尽管也有一部《防洪法》,但在防城市内涝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在国外,欧美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为“100年甚至300年一遇”。法国巴黎对下水道排水能力建有完善的实时监控体系。即使在地处沙漠的一些城市,在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中也绝不心存侥幸,它们可以应对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

在内涝不断侵袭中国城市后,“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名言,曾被广为引用,也使巴黎的下水道以一种近乎光彩夺目的文化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尽管看似完美的巴黎下水道模式并非可为我们所照搬,但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可以进一步改善、完善我们城市的排水系统。而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猜你喜欢
内涝暴雨建设
“80年未遇暴雨”袭首尔
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功能探析
构建城市水文监测系统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探索
《城市暴雨内涝仿真模拟技术及其应用》
暴雨
当暴雨突临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农业农村部派出工作组深入东北三省 全力推进科学抗内涝保秋粮丰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