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信息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建设研究

2021-11-03 05:19贾秀权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年18期
关键词:航材备件保障体系

贾秀权,胡 斌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1)

0 引言

随着复杂信息装备列装部队的逐年增加,传统的售后保障模式弊端凸显,具体表现在军民职责分工不明确、保障体制不融合、保障信息不互通等问题。根据将军民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精神,按照军方主导和军民共同发展的思路,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复杂信息化装备保障特点的军民一体化保障体系势在必行[1-3]。

1 军民一体化保障背景介绍

复杂信息装备一体化保障,以某军信息化装备为试点,结合用户具体需求,将传统售后服务向全保障要素的一体化保障模式转变,与军方签订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协议,通过“买服务买保障”的合同式保障模式,确立总体保障目标,优化工作流程,提供全面保障服务、保证装备完好率、提升军事与经济效益,做到军地双方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实现军民一体化与军地“双赢”。

该保障建设是按照军民一体化的保障方式,充分挖掘和利用军地双方保障资源,坚持以保障需求为牵引,以提高部队保障能力为目标,在充分发挥部队成建制优势和工业部门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快速保障、体系保障、精准保障、军民一体化”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优化体系、完善机制,注重效能,以点带面,稳步推广,逐步建立整体协调、体系完备、运行高效的军民一体化保障体系,形成装备综合保障能力。

2 军地双方一体化保障设计

以合同制保障为基础的“花钱买服务”保障模式,旨在建立以合同约束为基础,贯穿装备全寿命周期的保障体系。采取军方预付保障经费的模式,由工业部门执行包括维修维护、备件支援、效能保障、能力提升等在内的保障服务内容,从而实现降低军方装备保障压力、集合资源保障战斗力提升,规范培训机制、持续提升作战效能提升的目标。一体化保障效果如图1 所示。

图1 一体化保障效果图

2.1 创新传统保障理念

保障模式必须与作战形式和作战思想相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特点使得一体化全寿期保障成为发展趋势,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保障管理方式和保障技术,对保障理论、方法和模式进行变革。

创新保障理念,根据“实战化”的保障要求,大力开展装备综合保障体系理论研究,从“被动式数量保障”向“主动式精确保障”转变,将传统售后服务向全寿期、预防性、精确化的综合保障模式转变,从装备完好性向作战效能型转变,最终实现复杂信息装备全寿期军民一体化保障,一体化保障主要工作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融合保障基本工作内容

2.2 创新备件采购模式

复杂信息装备一体化保障体系基于合同管理的全寿命周期内“购买服务”的保障模式与机制,针对复杂信息装备的特点开展“契约式全保障要素”的保障模式,在研制设计阶段对保障模式和工作开展具体策划,将保障融入到整体装备研制过程中,实现全寿命周期预先投入,采取军方预付保障经费的模式,由工业部门执行包括维修维护、备件支援、技术通报落实等保障服务内容。

工业部门自筹航材备件库,根据备件保障率计算,采用多层级备件优化方法测算工业部门级备件清单。综合考虑备件配置层级、价格、故障件修复等因素,采用多层级备件优化方法测算备件需求,根据装备装机数量、年飞行小时、机群数量、平均故障间隔期、平均修理时间确定备件采购数量,由工业部门负责航材备件筹措和管理,最终实现军方备件保障零库存,工业部门自筹备件满足装备航材备件的使用,提升装备效能。

2.3 创新价格约定模式

复杂信息装备一体化保障不同于以往项目事后审价的模式,率先开展工业部门和军方共同议价模式,根据考评指标,对一体化保障工作进行阶段性考核考评,形成考评意见,军方根据考评意见进行相关费用拨付,并对后续工作开展提出要求或意见。一体化保障以军方需求为主导,以合同标的为约束,以指标考核为手段,以战斗力提升为目标。通过对合同标的及考核指标的严格落实,提高了保障工作响应和处理效率,促进工业部门内生动力的形成和部队战斗力的持续提升。

3 军地双方共建共享、相互促进,实现保障工作一体化共赢

3.1 基地化伴随保障模式,提升地方综合保障能力

随着我军任务使命需求日趋多样,对装备保障的需求不断增加,仅靠部队自身独立保障已不能适应建设发展需要。既要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平时保障,又要提升部队成建制的核心保障能力以保证战时需要。结合复杂信息装备一体化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聚合军地双方资源,推行基地化伴随保障模式,有效解决前期随着装备数量的增多,装备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组织工业部门各承制厂技术精英建立了专业保障团队,常驻部队,开展伴随保障,通过引民入军,发挥工业部门在技术、人员、设备、器材等方面的优势,使军地双方的保障力量形成合力,形成综合配套、优势互补的保障力量体系。最终,通过基地化伴随保障模式,提高了工业部门保障响应速度和保障效率。

3.2 专项资料、培训定制,提升军方自主保障能力

复杂信息装备一体化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通过一体化保障,实现军地信息共享,保障能力提升,保障效率提高。开展一体化保障工作后,根据部队需要定制专项资料和培训,持续修订或补充装备在使用、维护、修理中所需的相关技术资料。结合军方改革,与军方联合开展深化培训、保障维修等专业化培训,覆盖装备管理干部到基层部队人员。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联合技术专家、各配套单位技术专家建立装备保障人才联合培养体系,制定常规和深化培训目标,重点加强作战效能方面的培训,协助部队研讨战术战法,及时开展重大演练任务后的数据分析及装备评估,对部队装备技术保障人才进行理论知识更新和技术技能升级,不断改进、提升装备的作战效能。

开展一体化保障工作以来,已完成多次资料改进和技术培训,资料改进和定制培训范围涵盖军方使用需求,得到了军方的一致认可。

4 复杂信息装备一体化保障建设实施效果

4.1 保障装备完好率,提高任务成功率

某军重点型号一体化保障工作,基本达到了协议规定的标的要求,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构,完善了配套设施建设,一体化保障工作顺利运行。随着基地化伴随保障的推行,工业部门维修、检测设备的投入,设备故障件修理效率大幅度提高;在前期一体化保障工作规划中,包括了预防性保障、触发性保障和周期性保障工作,满足了装备各专业、多情形下保障需要,通过对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实现了装备全专业、全过程的售后服务保障;信息化保障平台的建设以及军地双方信息的互通,建立每一套装备的全寿期档案履历,提供产品基本信息、供应保障数据信息、记录维修数据,保障信息上下贯通、横向融入,服务保障工作精细化管理。目前,军地双方在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等方面已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管理效率指标、保障服务指标、装备完好率、任务成功率都有较大提升。

复杂信息装备一体化保障体系建设,基于合同管理的全寿命周期内“购买服务”的保障模式与机制,提升了一线部队基于战训任务的自主保障能力,打造部队基于任务使命的保障“精兵”;提升了工业部门专职专业化的综合保障能力,打造工业部门基于技术能力的保障“专兵”。以保证装备战备完好及任务成功为顶层目标,充分发挥工业部门技术优势,把持续提高装备保障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装备作战能力。

4.2 有效降低成本,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一体化保障的实施在提高保障能力同时,显著降低了保障成本,原因主要有:①部队已不需要投入大量经费采购航材备件,依托现有航材备件和工业部门两级备件库保证备件使用,且优先使用部队航材备件,提高了航材储备备件的利用率;②一体化保障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考核要求,促使工业部门主动作为,根据近年来对装备保障规律的摸索和设备可靠性设计,优化了备件储备构成,提高备件储备的准确性,使备件储备结构日趋合理,既能满足部队备件保障需求,使得备件供应良好率、备件满足率等指标均处在较高水平,又能提高库存利用率,降低保障成本;③随着基地化伴随保障的推行以及现场维修、检测设备的配备,现场修理能力得到提高,一方面能缩短设备修理周期、加快周转,同时还能减少因运输等环节造成的送修成本,保障成本有效降低。

某军重点型号一体化保障工作的开展,2018 全年维修需求满足率为95.37%,2018 年度总维修需求次数为112 次,平均响应时间为2.7 h,平均修复时间为6.9 h,平均返修时间下降为16.2 d,外场单项人均人天数逐年下降,质量问题闭环率上升为90%,有力提升了装备保障效率。

5 结束语

针对装备特点和保障工作实际要求,建立复杂信息装备一体化保障成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保障的发展趋势,通过一体化保障协议的签订,进行合同化管理,有力推动装备保障理念的转型,率先提出一体化保障理念,从装备完好性保障向作战效能型转变、从部队自主保障向一体化保障转变、从传统售后服务向全生命周期保障转变。以合作、合约和合同方式换服务、换效益、换装备完好率的一体化保障新模式,为推进其他型号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改革进行了试点引路。

猜你喜欢
航材备件保障体系
中材机电备件有限公司
考虑航材共享的国产民机航材配置技术研究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汽车备件供应商选择
从“人”的角度浅谈对航材管理的认识
勇立改革开放潮头 创新粮食保障体系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单项法和系统法的备件利用率影响因素分析与比较*
基于HANA的工单备件采购联合报表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