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体系的构建与需求量研究
——基于2014 年CLHLS 数据的分析

2021-11-03 03:16张冉
中国社会保障 2021年8期
关键词:自理年龄段人口

■文/张冉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护理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与老年人的护理需要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因而,笔者结合2014 年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长寿跟踪调查(CLHLS)数据和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准确测算未来老年护理的需求,为有效配置老年护理资源,促进我国老年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国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构建

老年护理服务供需方分析。笔者利用2014 年CLHLS 数据,从身体限制和家庭护理条件限制两方面展开分析。该数据库共有16566 个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样本,其中65—74 岁老人占17.62%,75—84 岁占20.11%,85 岁以上高龄老人占62.05%;男性占42.19%,女性占57.81%;居住在城镇的老人占总数的39.7%,在乡镇的老人占总数的60.3%。

首先是身体限制。生活护理方面,22.19%的老年人在完成日常生活上存在困难或无法完成;40.87%的老年人存在视力问题;66.68%的老年人存在认知能力障碍。医疗护理方面,51.81%的老年人承受着疾病所带来的身体失能并需要医疗护理。精神护理方面,71.13%的老年人存在情绪问题。

其次是家庭护理限制。在居住模式上,老年人的居住模式可以分为独居、养老院、与家人共同居住3 类,其中有近五分之一的老人无法与家人共同居住,这影响到非正式护理的效果。在婚姻状况上,已婚与老伴同住的老人占29.69%,无老伴同住老人占70.31%。大多老人无法实现与配偶的互相护理。在子女数量和居住分布上,有13.75%的老人虽然有子女,但没有子女在身边。

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整体框架构建。将现有的老年护理模式进行组合,形成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多种老年护理模式,并建立流转机制,形成动态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见下表)。

六种护理模式及服务对象

老年护理需求量预测

基本人口预测。源于“六普”数据,假设未来死亡率不变。其中,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19234,城镇为0.9836,农村为1.4446,远远低于学者所假设的2.1、1.8 和1.5。我们作出如下假设:中性估算情况下,假设未来全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5,则城镇和农村的总和生育率标准化为1.237 和1.817。

笔者结合队列要素法,并充分运用2015 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均按照分城乡、年龄、性别的类别预测未来人口数量。同时,需要考虑迁移人口,即根据城镇化率计算最终城乡常住人口数量。

在考虑人口迁移影响的条件下,首先需要确定迁移人口总量,农村(或城镇)人口等于农村(或城镇)自然增长人口减去迁移人口,其中迁移人口在各年龄段之间的分布参照相关测算,在各个年龄段内部,按照自然增长人口在各个年龄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摊。进而预测考虑到人口迁移影响的不同年龄的全国城镇和农村人口在未来年份的数据。

不同护理模式需求比例测算。本部分对每一种护理模式在每个年龄段的需求人口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比例进行预测。分为两部分,首先用2014年CLHLS数据来测算基准比例,再依据人口预测信息得出的平均子女数量,与基准比例进行对比和调整,得到未来各年不同护理模式的需求比例。

对于不同护理模式基准需求比例测算,必须确定三项内容:老人的不能自理等级;是否处于患病状态;是否得到照顾。参考《上海市养老服务需求评估表》的权重设置第一项内容,将老人的状态划分为正常、轻中度不能自理和重度不能自理三个等级。第二项内容中考察的疾病囊括了上海部分列举的23 种老年多发病和常见病。对于第三项内容的定义是无法自理的老人可以无偿获得家人或朋友的护理帮助。

通过对样本进行筛选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三个年龄段需护理人口的总比例较高,分别为24.45%、39.96%、63.68%,从人群看包括了轻、中、重度不能自理人口,从护理模式看包括了家庭养老在内的所有老年护理模式。

不同护理模式需求比例预测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上测算结果中各护理模式比例的分布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主要影响来自于两个方面:残障期收缩或扩张的变化趋势、家庭结构的变化。笔者采用中间估计进行预测分析,即假设各种情况下老年残障率和残障期均保持不变。家庭结构的变化会影响老年人在各种护理模式中的分布,由于子女是为老年人提供家庭护理的主要力量,子女数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在以上六种模式之间的转移。结合生育政策的影响,尝试对未来主要年份我国失能老年人口在各种模式间的分布比例进行模拟和预测。

为模拟平均子女数量变化给老年护理服务需求带来的影响,假定家庭养老模式所接纳的人口比例与平均子女数量成严格的正比例关系,家庭养老中人口将按照不能自理程度分别向养老院和居家养老转移,同样,家庭养老和家庭病床结合将向居家养老和家庭病床结合转移。

根据“六普”数据,女性平均生育年龄为25.2 岁,男性为26 岁,如果平均生育年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不发生大的变动,那么65 岁以上老人的子女大多处于40—64 岁,通过式1 可以大致得出每位老年人的平均子女数量,其中nt为第t 年每位老人的平均子女数量,Nt,40-64为第t 年35 岁到59 岁人口数量,Nt,65+为第t 年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

笔者以2008 年各年龄段家庭养老模式需求比例作为基础,通过式2 推算出每年模式3 所占比例。Ri,t,(i=1,2……6),表示在每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对第i 种模式的需求人口占t 年该年龄段人口的比例,由于第三种模式家庭养老分为两部分人群,其中为重度不能自理部分,向模式2 转移,为轻中度不能自理部分,向模式4 转移。

不同护理模式需求人口预测。在得到比例预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三个年龄段的人口预测数据,可以得到城市的各年份、各年龄段分别对六种护理模式的需求人数。综合分析变化趋势,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口总量在未来30 年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到2036 年总量将超过1 亿人。现阶段,城镇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口总量不及农村,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将超越农村,且差距越来越大。到2050 年,城镇中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农村的2.6 倍。

第二,居家养老虽然在当前阶段需求量较低,但在未来20 年内增长速度非常快,在农村地区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农村大约在2029 年、城镇在2035 年对居家养老的使用量会超越家庭养老,成为服务老年人口最多的护理模式,居家养老与家庭病床结合的增长轨迹与居家养老大体一致。

第三,虽然老年人口数量在2030 年之前一直是快速上升状态,但家庭养老服务的人口数量变化不大。城镇在2034年之后,对家庭养老的需求量明显减少,现阶段农村对这一模式的使用量比较大,但在考察期内使用量一直在下降。家庭养老与家庭病床结合出现了相似的增长轨迹。人口城乡间流动对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所造成的冲击更加明显。

第四,护理院、养老院这两种机构护理模式的需求量也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但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猜你喜欢
自理年龄段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笑到生活不能自理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脑血栓患者应用Orem自理理论的临床护理
从认知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儿童音乐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