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线上教学恐惧的反思与应对

2021-11-03 01:54叶贞莹傅淳华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自我认同教学能力线上教学

叶贞莹 傅淳华

摘 要 教师的线上教学恐惧是教师在应对线上教学造成的教学形态的一系列转变时所产生的一种畏难心理。教师线上教学恐惧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教师身份转变,陷入角色认同危机;教学模式发展,教师能力相对落后;评价考核困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教师的线上教学恐惧既会产生积极影响,如督促教师反思、激励教师进步和坚定教师信念,又会带来消极影响,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分离、教师与学科的分离以及教师与自我的分离。为应对线上教学恐惧的消极影响,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正确认知,坚守教育初心;掌握技术,走向专业成熟;价值对话,克服信任危机。

关键词 教学恐惧;线上教学;教学能力;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8-0028-04

当前“恐惧”研究受到了教育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大多数成果都围绕学生的恐惧展开,如学生的学校恐惧[1]、面众恐惧[2]、竞争恐惧[3]……但对教师恐惧的研究还比较少。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线上教学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新常态”,新的教学情境给教师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由此导致一些教师出现了线上教学恐惧。对此,本文立足于教师线上教学实践的特点,整体剖析线上教学情境中的教师教学恐惧问题,以期为帮助教师直面线上教育问题,从而为消解教师线上教学恐惧提供可行路径。

一、教师线上教学恐惧的内涵与类型

(一)教师线上教学恐惧的内涵

教育学视域中的“恐惧”是什么?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恐懼是指面临实际的或想象的危险概念时所产生的不安”[4];帕克·J·帕尔默教授指出,“恐惧是一种使我们和同事、学生、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相分离的东西”[5],且它“无处不在”[6]。据此,本研究将教师的教学恐惧定义为: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面对某些具有威胁性的危险因素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它通常伴随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有时还会引发一些外显的生理反应。

从概念中不难发现,教学恐惧具有情境性。要理解教师的线上教学恐惧,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线上教学(在线教学)。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线上教学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对其核心要素的认识基本一致。首先,线上教学的终极目标指向学生的发展;其次,技术媒介是线上教学得以进行的必要前提;最后,线上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教与学的时空分离。[7]综上可知,线上教学是一种与传统课堂教学截然不同的教学形式,而其中的所有的变化都与教师息息相关。因此,本研究认为教师的线上教学恐惧是教师在面对线上教学所提出的要求和挑战时所产生的一种畏难心理,通常伴随有负面情绪(如易怒、抑郁等),并且会对教师的线上教学活动造成影响。

(二)教师线上教学恐惧的类型

1.主体与自我维度

交互影响距离理论指出,线上教学的效果与教学计划的结构之间存在直接关系,[8]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网络世界缺乏身体担保的交往方式导致了电子谩骂的动辄爆发和教师隐私的过度曝光,所以教师还需具备强大的心理调控能力……可见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线上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线上教学恐惧的第一种类型就是教师对自身能力不足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动摇教师的职业自信和认同感,使其怀疑自身的职业价值和意义。

H市某初级中学语文学科A老师:自从开展线上教学以来,我时常有种挫败感。比如,有一次上课,我给孩子们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创作背景,没想到他们知道的比我还要清楚,一问才知道,原来大家已经提前“百度”过了。这种情况多了以后,我讲课变得愈发不自信,讲的内容也越来越少。既然学生依靠网络资源,自学就可以获取所有的知识,那我还有什么必要存在呢?

众所周知,教师的职业价值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外,还包括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规范学生的行为意志、启迪学生的心智灵魂等。因此,教师职业有着任何科技都无法取代的特殊价值。但是,“如果你的心中有恐惧,你就不能探索、观察、学习,不能深入地觉察”[9],被恐惧蒙蔽了双眼的教师很容易忽视教师职业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多重意蕴。

2.主体与他者维度

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但是教育的网络化使面对面互动消失,教育除知识传递以外的许多追求,如心灵沟通、情感交流和道德熏染等,都难以达成。[10]一是操作难。以QQ群课堂的直播教学为例,学生听到教师提问以后,需要点击“连麦”图标,再等待教师同意申请。教师也需要点击“连麦”图标,并选择“同意”,双方连麦成功后,还要点击“语音”图标……在这种情况下,最传统的“问答法”尚且不易操作,更何谈其他形式的互动?二是效果差。在通过教师录播或采用平台已建资源开展教学的情况下,师生互动是非同步的,生生互动是难以监控的,所以互动过程的双向性是难以保证的,互动结果自然难以评价;同时,学生缺少了线下课堂中同辈压力对学习斗志的激发,线上学习效果就只能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多、操作繁、交流少、考核难,对师生交往的恐惧也就成了教师线上教学恐惧的重要类型之一。同样,线上的家校沟通也会使教师感到恐惧。有调查结果显示“做公开课在5节及以上者感到的压力要显著高于其他教师”[11],而在线上教学的情境中,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成了“公开课”,任何人都有机会观看和点评教师的教学,一些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意见很容易给教师的心灵造成伤害。

3.主体与环境维度

从线上教学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入手,教师的线上教学恐惧包括对教学技术环境的恐惧和对教学制度环境的恐惧。此处的技术环境是对线上教学活动中所关联到的教育信息技术、网络教育资源、教学平台以及开展教学活动所依托的实体空间、所必需的机器设备等内容的总称。在硬件方面,由于一些专业设备难以购买和安装,又不愿耽误学生学习进度,教师只能“自制花式直播设备”,劳心又劳力;在信息技术层面,线上教学对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师教学的任务难度和工作量较之从前都有明显增加。不仅如此,失去了以教室实体空间为依托的教学环境,教师不得不居家教学,甚至要出去专门找地方上课。工作与家庭生活界限的模糊化使得两边的压力互相渗透,教师的负担也成倍增加。

制度环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12],它规限着现行教学发生变化的可能。所以大规模在线教学所导致的制度环境的许多新变化,如学习时长缩减、评价方式改革、教学资源更新等,都会迫使教师教学的环节发生变化。因此,对制度环境的恐惧也是教师线上教学恐惧的一种类型。

二、教师线上教学恐惧的来源探寻

(一)教师身份转变,陷入角色认同危机

尽管网络教师和学校教师可能都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技巧、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最终的课堂呈现却大相径庭。追根溯源,笔者认为首要原因是教师对角色身份转变的难以适应以及固化的“教学惯性”所致。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身份角色是制度化了的稳定的东西,所以教师能够确定自己的行为模式。[13]但是在新的教学情境下,教师被迫走出自己的教学舒适区和安全区去做一些与过往角色定位不符合的行为,这就会对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造成破坏。“教师一夜变主播,各科老师崩溃瞬间”,无数类似的新闻标题也侧面证实了这一点。不仅如此,教师的“教学惯性”还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与新技术和新情境产生抵触。如果教师难以抵抗“教学惯性”的力量,就会对新的教学情境产生本能抗拒和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教师的线上教学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身份转变的难以适应。

(二)教学模式发展,教师能力相对落后

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迥然不同,网络空间中的教学需要教师重建课堂文化[14],这就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教学能力以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技术或工具的操作层面。其价值目标指向用信息技术解决真实教育问题,侧重考察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实施与评价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关注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转化智能”[15]。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早在2017年来自全国1000多万所中小学的教师就完成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16],却仍有很多教师觉得使用在线平台开展大规模教学比较困难(占比41.26%),甚至非常困难(占比21.80%)。[17]当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落后于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时,教师就会对线上教学产生恐惧心理。

(三)评价考核困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在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中,教师的教学恐惧还有一个普遍性的来源——教学评价与考核。随着学校的升学指标、考评压力在网络世界的逐渐渗透,线上教学独有的教育魅力也会大打折扣。此外,如果机械地将线下的考核内容、形式和频次等挪用到线上教学当中,很容易就会引发教师的排异反应,甚至催生教师之间的“病态竞争”。

H市某高级中学数学学科B老师:我知道不应该利用假期偷偷给学生讲新课,但是现在其他老师都不敢上,只要我上了,就可以遠远甩开其他班级一大截。一想到这些,我就没办法放弃这个“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对处于“病态竞争”中的教师来说,“失败”之剑仿佛时刻悬在他(她)的头上,对教学失败的极端逃避不仅会引发线下教学情境中的教师教学恐惧,也极易造就教师的线上教学恐惧。[18]

三、教师线上教学恐惧的影响与超越

(一)教师线上教学恐惧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正如帕克·帕尔默教授所说,“恐惧也可以是健康的,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19]。线上教学恐惧有以下几方面积极作用:(1)预警作用,督促教师反思。教学恐惧实际上是一种对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危险因素发出的警报,有助于帮助教师树立风险意识,使教师更为及时地反思自我、查漏补缺。(2)导向作用,激励教师进步。恐惧大都因为无知与不确定感而产生,也正因如此,它可以充当我们进步的指南针,通过克服恐惧,教师可以不断走向专业化。(3)考验作用,坚定教师信念。线上教学的高要求使教师队伍中的“南郭处士”无处遁形,同时也使优秀的教师对教学更加敬畏。当教师心存敬畏,把教学视作一种神圣伟大而有意义的工作时,就会由内而外地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感。教师内心的信念是教师职业生命鲜活的核心,而生命鲜活又是教育真谛的召唤。

2.消极影响

一旦教师被恐惧控制了自我,那么“这种恐惧会割断我们与人密切联系的能力,会破坏我们教与学的能力”[20]。教师的线上教学恐惧会导致三种分离:(1)教师与学生的分离。教师透过屏幕看学生,很容易歪曲学生的本来面目,产生错误的认知。而这种想法一旦被学生察觉,学生就会用沉默来予以反击。课堂的凝滞反过来又会加深教师的误解……循环往复,最终切断师生之间信任的联结,让师生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远。(2)教师与学科的分离。互联网将教师推上了与学科优秀同行及最新成果正面交锋的舞台,一旦失败,教师的权威将“荡然无存”。对竞争和失败的恐惧让教师在自己与学科之间筑起了厚厚的壁垒,一些人假意沉溺于已取得的知识和成就中,拒绝改变。久而久之,教师就离他所热爱的学科越来越远了。(3)教师与自我的分离。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21]陷入恐惧的教师,会采取自我保护式封闭,表现为照本宣科地输出知识、敷衍对待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师扮演着教师的角色,却践行着缺失心灵的教学[22],教师内在自我的完整性也就被摧毁了。

(二)教师线上教学恐惧的应对路径

1.正确认知,坚守教育初心

“面对害怕是将害怕转化为勇敢的第一步”[23],教师首先需要明确:(1)教学恐惧具有普遍性,它广泛存在于教师职业群体之中。(2)教学恐惧具有客观性,现代教育体制的特点和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学恐惧必然会产生。(3)教学恐惧具有双面性,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4)教学恐惧是师爱的另类表征,“不再感到恐惧的人,也就是丧失了关爱之心的人”[24],恐惧从侧面道出了教师的教育爱,也反映了教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使教师更加关注自己和学生的心灵。同时,教师职业劳动长期性、间接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要在困境中坚守教育初心,坚持底线和原则,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四有”好教师,才能最终将恐惧转化为进步的助推器,悦纳教学恐惧。

2.掌握技术,走向专业成熟

技术问题从来都不是小问题。埃特默尔将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的障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前者主要包括技术使用、时间、培训和支持,后者则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态度和信念。[25]据此,教师要乐于进行信息化教学,对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充满信心。[26]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内部动机、个人情感和自身发展为导向,主动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但仅仅掌握了技术还远远不够,如果只是在不改变原有教育理念的情况下消极地将信息技术嫁接到教学活动中,结果也会事与愿违。只有通过技术学习,走向专业成熟,冲破技术和观念两个层面的障碍,教师才能受教于“恐”,脱胎于“惧”,获得新生。

3.价值对话,克服信任危机

恐惧造成分离,分离又加深了恐惧。所以战胜恐惧需要教师开放自己,积极对话。(1)与学生对话。有意义的对话有利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命价值。[27]因此,对话可以成为师生重建自我与整合冲突的协商过程[28],当师生从冲突走向和谐,从质疑走向信任,对彼此的恐惧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2)与学科对话。教师与学科对话也即教师与蕴含着学科内容精髓的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的意义并非固定答案,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主观建构,只有教师的思想与知识碰撞出了灵感的火花,最终呈现的课堂才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3)与自我对话。与自我对话的本质就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当下教学的成功而不对所获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不可能有什么改进”[29]。因此,教师要与经验中的自己进行对话,对教学恐惧进行系统地审视,抽丝剥茧,找出问题根源。当教师对恐惧的本质有了透彻的认识,掌控恐惧的力量也就随之诞生了。

(叶贞莹  傅淳华,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参考文献:

[1] 高德胜.学校教育与恐惧制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1-7.

[2] 王洪礼,邹维兴,潘运,等.大学生面众恐惧现状调查与矫治对策——基于西南地区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3(10):134-141,155.

[3] 章乐.病态竞争的产生与化解——兼论学校教育如何面对现代人的身份焦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6):10-14,64.

[4][23] [巴西]保罗·弗莱雷.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M].熊婴,刘思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47,47.

[5][6][19][20][21]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0,51,33,34,2.

[7] 安富海.在线教学:历史回溯、现实审视及价值引领[J].课程·教材·教法,2020(6):66-72.

[8] 郑晓燕,王亚亚,李广德,等.新冠肺炎疫情下基于交互影响距离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与教学初探[J].成人教育,2020(12):26-29.

[9] [印]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M].叶文可,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6.

[10] 高德胜.身体退隐的道德后果——论网络世界中的身体、道德和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5-11.

[11] 邓艳红.小学新教师入职适应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3):65-68.

[12] 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等.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J].教育研究,1997(2):64-71.

[13] 周建平.教师自我认同:危机与出路[J].教师教育研究,2009(4):27-30.

[14] 杨晓哲,张昱瑾.疫情防控下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与在线培训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20(3):5-11.

[15] 刘喆,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

[16] 杜占元.教育部将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EB/OL].http://metc.jsviat.edu.cn/2018/0116/c292a71959/pagem.psp,2018-01-16.

[17] 杨晓哲,张昱瑾.疫情防控下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与在线培训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20(3):5-11.

[18] 章乐.现代教育与恐惧制造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49-51.

[22] 孙华,田友谊.论教师教学恐惧及其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83-87.

[24] [挪威]拉斯·史文德森.恐懼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8.

[25] ERTMER A P.Addressing first-and-second-order barriers to change: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integratio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9(4):47-61.

[26] 刘喆,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

[27][28] 张俭民,董泽芳.从冲突到和谐:高校师生课堂互动关系的重构——基于米德符号互动论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4(1):7-12,25.

[29] [澳]斯坦托姆,汪琛.怎样成为优秀教师[J].外国教育动态,1983(1):16-18,8.

责任编辑:谢先成

猜你喜欢
自我认同教学能力线上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线上教学发展状况与虚拟社群维持策略探析
高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学校场域中的教师标定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