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

2021-11-03 21:10陈晓静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文学创作莫言

陈晓静

莫言作为我国著名的作家,其丰富的文学著作,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阅读莫言的文学作品时可以发现,莫言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丰富的民间文化色彩,其作品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莫言的文学创作根植于中国民间底层社会,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真实、敢爱敢恨的人物形象,解读其文学作品中的民间语言、思想、文化与社会,对当代文学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民间理论

民间理论概念最早由陈思和提出,并全面且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民间理论的概念,他关于民间性的解读中认为,民间理论是与知识分子经营文化形态具有显著区别的,可以视作非权力文化形态,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家的价值取向、审美风格以及写作立场等方面。民间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学术界起到了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引发了广大学者的深入思考。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莫言文学创作中心的民间视野展开了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民间理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能够将真实的民间社会呈现出来,特别是民间底层群众真实的生活状态。第二,民间理论所体现出的美学风格,使文学创作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第三,在文学作品创作中,将现代文明与封建传统相结合,以此来更好地展现民间社会形态。

二、莫言民间文学创作的动因

莫言经历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生命转换过程,这一过程密切结合了时代的发展,同时也带给莫言独特的生命和生存体验,实际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思想。1955年,莫言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农村家庭,幼年时期,他们家物质生活十分贫困。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莫言饱尝生活的艰辛。1967年,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莫言,受外在政治环境的影响,辍学回家参与乡村劳动,每日的生活变成了放羊、放牛。这一年莫言刚刚12岁,他的同学们仍然在读书,莫言在放牧的过程中路过学校教室,心中仍然对上学生活充满憧憬和渴望。这段懵懂的童年时光,塑造了莫言的人生观,在农村基层生活的过程中,累积了充足的生活经验,同时也了解了更多民间文化,为开展民间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1976年,莫言选择参军,在部队里开始了文化学习生活,并且开始学习写作。1984年莫言顺利考上解放军艺术学院,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文学创作的研学方面,两年的军艺生活使他受益匪浅,同时也奠定了其文艺观。1988年,莫言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作家研究生班学习,之后便踏上了专业文学创作的道路。从莫言的整个生活经历来看,他经历了农民向作家的身份转换,同时在其成为一名作家后,农民的身份仍然未全然抹去,这为莫言开展民间创作奠定了基础,也成为莫言开展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因。

三、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

民间视野是莫言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所采取的独特视角,正是基于民间视野,莫言在文学作品中,向读者展示了未经遮蔽的真实农村底层社会面貌。莫言以农民的身份、百姓的视角和口吻来进行文学故事叙述,突破了以往知识分子文学创作上的思维局限性,构建了一个真实、鲜活的民间社会形态。

(一)民间语言

莫言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北方农村日常口语、民间方言俚语,有效地在文学语言中糅合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并未过度局限于规范性、标准性的文学语言框架之中,而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民间语言,来展现自己对底层民间社会的认知和真实民众生活。在莫言的文学创作中,无论小说故事叙述,抑或是开展人物对话,民间口语都十分普遍和常见。例如,莫言的《草鞋窖子》这部短篇小说中,就描写了这样一段:“呦,光顾着说话了,忘了时辰,我今天夜里还要去北海挑虾酱哩!”这种民间口语的表达形式,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也真实还原了民间社会的生活形态。

除此以外,在莫言的其他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等也包含一些粗话。例如,在《红高粱家族》《白狗秋千架》等文学作品中,就有许多粗俗话语的运用,这些民间粗话事实上也展现了民间真实的语言形态。莫言对民间社会的了解十分深入,他深刻地知道民间社会不仅有许多低俗嘈杂的声音,同时也包含着许多高雅语言艺术,因此,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民间语言也包含许多阳春白雪。例如,在文学作品《民间音乐》中,莫言在描写盲人吹箫时,则运用了非常优美的语言,这与民间粗俗、口语化的语言形态完全不同,而是通过高雅的语言艺术,来展现出民间音乐的婉转和优美,带给人更好的精神享受。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作者所描绘的主人公—花茉莉,即便有着许多追求者,但是仍然喜爱盲人,并始终追随着他,从本质上来看,这也体现出花茉莉对高雅民间艺术的追随和向往之情。

(二)民间思想

事實上,莫言民间文学创作的发展进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转换,莫言在早期开展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是自发行为下的,体现出模仿特征。虽然在这一时期,莫言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获得了许多著名作家极高的评价,但此时并未真正形成莫言自己的文学创作特点。1984年,在《白狗秋千架》这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莫言首次运用高密东北乡的文学地理概念,此时初步形成了构建自己文学创作领地的意识。之后,高密东北乡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追捧,不仅在中短篇小说中有所提及,同时也在诸多著名长篇小说中将高密东北乡作为故事叙事的背景,例如《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高密东北乡为莫言构建了独特的民间创作世界,莫言在这一世界中投入了自己的生命情感体验,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民间文化,以老百姓的角度来开展文学创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民间文化

通过阅读莫言的文学作品,读者能够感受到他所展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在文学作品《天堂蒜薹之歌》中,莫言将盲人张扣演唱的歌谣贯穿于整个作品中。对于歌谣的安排,作者将其放在了每个章节的最前面,所运用的创新性写作方法,充分体现出莫言对民间文化和大众艺术的重视。在以往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大多数作家均不重视民间文化的融入,导致民间话语始终处于失语状态,难以传递广大民众的真正声音,而这些在民间地区广为流传的歌谣与小调,正是表达民众心声至关重要的途径。在小说中,方四叔因为遭遇了车祸,最终丢掉了性命,然而肇事司机却仍然逍遥法外,这种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往往使人非常气愤,但对于社会底层民众而言,弱小的力量难以改变现实结局。不过,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现实的抵抗,而是通过歌谣,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不仅是民间歌谣有所体现,莫言还将山东地区的独特民间歌唱艺术猫腔,融入了作品的创作之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民间文化。在作品《檀香刑》中,猫腔在民众中广泛流传,小说将婉转曲折、如泣如诉的声音,与紧张的故事情节发展相互糅合,充分发挥其渲染的作用。在这部小说作品中,猫腔是至关重要的精神交流工具,小说中作者所刻画的主人公孙丙正,则是在猫腔中奔赴了刑场,借助猫腔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并紧密结合了故事结局,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相互推动作用,猫腔发挥了良好的渲染和烘托作用。

(四)民间社会

在《生死疲劳》这部文学作品中,莫言所运用的文学写作方法,是魔幻现实主义。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西门闹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最终抱着冤屈死去,哪怕进入阴曹地府,他仍然要据理力争,向阎王申诉对自己的不公,他只能被迫转世,最终成为一个大头婴儿。尽管已经死去,即将投胎,但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坚持,申诉着自己所受的冤屈。在作品《红高粱》中,作者描绘了爷爷奶奶身上的解放精神,他们不惧世俗的眼光与封建传统,亦不在意任何人的闲言闲语,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人物塑造颠覆了传统。总而言之,莫言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彰显出最底层群众身上永不放弃、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散发的人性光辉。

莫言所描写的民间社会,充满着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在《透明的萝卜》这部小说中,有一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他穿得十分破烂,经常由于被打而满身伤痕,但从来都不说一句疼。在工地上受到了各种刁难,但是他仍然默默地忍受着,在他的小世界中,没有任何苦楚和烦恼,而是充满了美好。莫言所塑造的黑孩子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心灵共鸣,即便遭受着巨大的苦难,仍然那样纯粹。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真实的民间社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莫言是一个生长在农村地区的草根作家,深受民间文化的浸润和感染,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富有生命 力的文学世界。他笔下的人物生动、淳朴、单纯、可爱,同时故事又那么真实和自然,体现出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莫言基于民间视野,创作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文学创作莫言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过去的年
梅卓文学创作论
爱如莫言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莫言:虚伪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