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合著的学科差异及启示

2021-11-03 21:35耿海英
现代情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献计量基金论文

耿海英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合作;合著率;基金;论文;文献计量

当前,科研合作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实现方式,也是知识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科研合作是研究者充分利用本身所拥有的资源或能力,基于共同的研究目的进行合作。国外KoseogluMA[1]认为,科研合作是指至少两个科研人员、机构或国家(地区)在科研环境中发生的互动,这些互动促进了知识的分享和任务的完成,从而实现一个共同的高级目标。科研合作一方面是顺应大科学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合作有助于提高成果的产出速度、质量和可见度,促进知识的分享和交换,加快知识的传播与扩散等。对科研工作者个人而言,通过科研合作与交流能够有效地提高个人科研竞争力,对科研团队而言,通过共享信息和资源,则有助于集思广益,发挥知识价值,达到团队最大效益,进而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2]。总之,科研合作作为科研人员知识融合、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科研人员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单兵作战的情况也在逐渐减少。

虽然科研合作的形式及成果多种多样,可能是专利、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著等,但是最突出也是最明显的表现形式仍然是合著的科学论文。而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重要的记录和学术交流载体,以合著的学术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进行科研合作研究虽不能窥得全貌,但通过分析共同作者仍然是研究科研合作比较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1研究现状

科研合作现象的日益普遍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也引起了科学计量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通过期刊论文合著关系进行相关研究。从研究目的来看,科研合作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科研合作规律探寻和科研合作绩效评估[3]。科研合作规律探寻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科研合作的比例和发展趋势。这方面的研究可追溯至1963年,PriceDJD[4]分析1910—1960年化学领域的论文发现,作者合作比例从不足20%增长到60%以上;1996年,Gl?nzelW等[5]分析了SCI数据库中的4534篇论文,结果显示,90%以上的论文为合著论文,且篇均作者人数为4.5人。科研合作绩效评估主要集中于研究科研合作与论文生产力、论文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从研究方法来看,针对科研合作的科学计量研究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基于传统的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和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在内的可视化或知识图谱方法。本研究主要基于传统的文献计量研究方法,重点探寻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合作规律。

虽然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机械地使用文献数据测量科研产出或影响力,对研究机构科研表现进行排名等饱受诟病,但是通过合著文章数据可以绘制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合作活动,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模式以及学科之间的差异。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国内外学者通过合著关系对科研合作进行了众多研究。EndersbyJW[6]对1984—1994年5个社会科学学科(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合著和合作程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所有的研究合著活动都在增加,社会科学的合著率接近50%,且以两个作者合著为主。有一些学者以某个国家(地区)某个时间段的合著论文为研究对象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情况进行了研究。比如LarivièreV等[7]通过合著文章数量和合作网络比较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合作差异,并与国际合作情况进行比较。其研究结果显示,在社会科学领域,2002年加拿大的合著比例超过了2/3,高于当时的国际平均水平,在人文学科领域,加拿大的合著比例与国际水平接近,一直都低于10%,且在23年内仅有少许提高。研究结果还显示,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合著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30%左右提高到2002年的58%左右。LiJ等[8]以WebofScience为数据源,以中国学者发表的英文论文为分析对象,通过定义无合作、国家合作、双边国际合作和多边国际合作4种合作类型,分析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合著模式和演化。BrambilaCNG等[9]研究了墨西哥社会科学领域合著模式和演化,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学科出版物中42%是独著,各学科合作比例差异较大。有学者试图通过更大规模更长时间的文献数据来考察社会科学领域合著率的上升情况。Henriks?enD[10]以1980—2013年56个学科数据为对象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多数学科主题类别中,篇均作者数、合著论文比例和国际合著论文比例都有所增加,但是合著率的上升程度存在很大的学科差异,合著率增长多的学科主要集中在那些需要使用实验方法、大数据集、统计方法或团队生产模型的领域。FortunatoS等[11]的研究也显示,过去百年内国际上科学研究的作者团队规模呈上升趋势,但是人文学科增长缓慢,篇均作者数还是低于2,社会科学则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11]。

國内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合作也有相关研究。姜春林等[12]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7个重要期刊1995—2004年刊载的18561篇文章的统计分析,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合作规模、合作机构、地域合作、发展趋势等特点及其原因,研究发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合作比例约为34%,各学科合作论文比例和发展趋势存在差异,合作以两人为主。郝若扬等[13]基于大规模数据量(2000—2014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790余种学术期刊的载文信息为数据源)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所有学科的合作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4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合作率不断提升,人文学科的学术合作率一般低于社科的学术合作率。王春磊[14]以CSSCI(2019—2020)569种来源期刊为数据源对各学科合著情况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核心期刊的合著用稿倾向及生成原因。还有一些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个学科或几个学科的比较。比如分析我国管理科学领域的合著率变化趋势、合著者年龄结构和合著者地域分布等[15],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个体、机构及地域科研合作情况[16],我国图书情报学合著情况[17]。也有学者选取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进行研究,比如刘苗苗等[18]分析了教育部创新团队114位学科带头人的科研论文合作的合著度和合著率、合作模式、不同学科合著发文等指标,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学和人文社科倾向于个人独著以及小规模的团队合作。

通过上述梳理可发现,国际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合作率都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学科差异,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合作也有类似的规律。现有国内研究可分为两类:基于大规模数据的全学科分析和基于小规模数据的部分学科分析。基于小规模数据的部分学科分析只能考察部分学科情况,不能了解人文社会科学整体情况。基于大规模数据的全学科分析也存在一些不足:①研究问题层面,现有的大规模数据研究有的没有从历时角度分析变化趋势,有的虽然有历时趋势变化,但年代相对久远,不能反映近几年的发展趋势;②研究方法层面,现有大规模数据研究中学科分类以基于期刊层次的分类为主,基于期刊的学科分类对于某些期刊尤其是综合性期刊的文章存在分类不准确的问题;③研究结论层面,现有研究虽然得出了学科间有差异的结论,但是对科研合作增长的学科贡献差异方面缺少分析。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拟以合著期刊论文这种显见的合作形式,以2016—2020年超过24万篇的社科基金期刊论文为分析对象,基于社科基金学科分类代码对论文进行分类,从历时的角度分析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的整体情况和各学科之间的具体差异及变化趋势,考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规律及变化趋势。拟解决的问题有:①近几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的整体情况及其变化趋势;②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差异及其变化趋势;③人文社会科学合作变化中哪些学科起到了主要作用;④这些合作特征或规律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启示和意义。

2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基金论文逐步成为我国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研投入的增长,科研基金论文成果产出也逐年递增[19]。国家社科基金论文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即以2016—2020年发表的国家社科基金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数据源的覆盖范围,本文研究数据采集自中国知网,最后得到分析可用论文数24多萬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特征。

学科分类关系到后续的学科差异分析,目前国内为满足不同的应用目的和应用需求,产生了不同的学科分类体系,如《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学科分类代码表》等。现有国内研究,不管使用哪种分类体系,基本都是期刊层次的分类,即文章的学科分类决定于其所属期刊的学科分类。使用期刊分类简单便捷,但是期刊刊载文章范围广,尤其是综合性期刊,期刊的学科分类并不能真正体现文章的学科分类,以期刊分类为基础的研究结果可能与实际会有出入。本文选择国家社科基金分类体系可实现:①论文层次的学科分类。社科基金在申报过程中要求填写学科分类,备注有国家社科基金的论文也会标注申报时的社科基金号,一般情况下,社科基金产出成果都是社科基金所属相关学科文献,因此,可实现基于社科基金分类体系的论文层次的学科分类;②部分一级学科下不同二级学科的比较。比如将经济学分为“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这有助于比较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差异,对文学和历史也都进行了细分,这有助于二级学科的比较。本文以最新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中的23个学科分类为基础,每篇文章具体入类时依据文章标注的社科基金分类号中的所属学科。教育学、艺术学、军事学在国家社科基金中是单列学科,部分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专项项目等未归入具体学科,因此以“其他”指教育学、艺术学和军事学3个单列学科及部分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专项项目等立项时未标注的学科。后面分析具体学科时都是以有明确学科分类的论文为基础。来源数据情况如表1所示。

2.2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考察近几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合著论文的整体情况:合作程度如何,随时间是否有变化,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差异。因此,本文选用的分析指标有合著率、篇均作者数、合著模式。合著率是指某一时间内合著论文数与论文总数的比值,反映的是科学合作程度,是科学计量学中常用的指标,其计算公式是:合著率=合著论文数/发表的论文总数。篇均作者数,有学者称之为合著度,是指某一时间内发表论文的作者总数与发表的论文篇数的比值,反映了论文作者团队的平均规模,其计算公式是:篇均作者数=发表论文中作者总数/发表的论文总数。本文中的合著模式是指:独著、2人合著、3人合著、4人合著、5人及以上合著,以此考察论文作者团队规模的分散情况。

3研究结果

3.1整体情况

对2016—2020年发表的超过24万篇社科基金论文计算合著率和篇均作者数,并绘制出两个指标的时间变化趋势图,如图1所示。图1表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合著率和篇均作者数在2016—2020年都呈上升趋势,合著率由2016年的50.44%上升到2020年的55.91%,表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学术论文都是通过与人合作完成;篇均作者数由2016年1.73上升到2020年的1.83。郝若扬等[13]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作者合作率从2000年的22.28%上升到2014年的40.37%,提升了18个百分点。本文研究结果显示,2016—2020年合著率的上升速度与此接近,再次验证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通过科研合作来促进学术成果产出与创新。同时表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也符合大科学时代的科学研究特点,合作研究是必然趋势。虽然人文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国家(地区)特点,但众多研究都显示,国际上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合作整体上保持上升趋势,图1表明,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合作也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对论文的合著模式统计后可发现,如图2所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著论文依然最高,独著论文比例将近50%,其次是2人合著,比例约35%,随后是3人合著,4人及以上的合著比例很小。这一结果表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虽然有超过一半是通过合作完成,但是合作规模依然较小,主要还是以两个作者合作为主,这与上述的篇均作者数也是一致的。但是与姜春林等[12]的研究相比,2人合著和3人合著比例都有所提高。

3.2分学科

本部分主要分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中的23个学科。如图3所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科间的合著率差异很大,统计学最高,合著率超过了80%;其次是管理学,合著率也超过了80%;中国文学最低,合著率还不到20%。从合著率指标来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可分为3类:合作率较高的学科,有统计学、管理学、应用经济、体育学、人口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和理论经济7个学科,此类学科的合著率都超过了70%;合著率中等的学科有社会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考古学、民族学、国际问题研究、政治学、语言学和马列·科社8个学科,此类学科的合著率介于40%和70%之间;合著率较低的学科主要有宗教学、党史·党建、哲学、法学、中国历史、外国文学、世界历史和中国文学8个学科,此类学科合著率低于40%。此结果中的学科差异与汤建民[20]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但是本研究中各学科合著率都有提高,究其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合著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二是所用学科分类体系不同。图3也显示学科的篇均作者数与合著率基本一致,即合著率高的学科,其篇均作者数也大,比如合著率高的学科里7个学科的篇均作者数都在2以上,合著率较低的学科里除宗教学外,其他学科的篇均作者数都低于1.5。但是考古学是个例外,说明考古学虽然合著率不是很高,但是合著的论文中作者较多,也就是说考古学如果需要合作,团队规模相比其他学科要大,这也契合考古学的学科特点。

如表2和图4所示从23个学科的合著发文占比可看出,在所有学科中,2人合著在所有合著发文中占比最高,其次是3人合著,4人及以上合著发文占比很低,这也说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有学科的合作都是以2人为主,这与图2整体的结果也是一致的。其中2人合著发文占比较高的前5个学科分别是理论经济、统计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经济和政治学,2人合著发文占比都在40%以上。与独著发文占比相比,理论经济、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人口学、体育学、应用经济、管理学、统计学、新闻学与传播学8个学科2人合著发文占比超过了独著发文占比,其中统计学、管理学、应用经济3个学科3人合著发文占比也较高,也超过了独著发文占比,说明这些学科更倾向于合作研究。所有学科中5人及以上合著发文占比都很低,相比之下,考古学比例最高,达到13.70%,这也充分说明了考古学的学科特点。这一结果说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合著模式或者合作规模上也有学科差异,统计学、管理学和应用经济这些学科合作中团队规模相对较大。

3.3年度发展趋势

由于本研究涉及23个学科,学科较多,各学科合著差异较大,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各学科近5年的合著变化情况,本部分沿用前面的做法,根据合著率的高低将23个学科分为3类分别进行阐述。每一类都会从合著率和篇均作者数两个指标观察近5年的变化趋势。

3.3.1第一类———合著率较高的学科

图5(a)显示,合著率较高的7个学科除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和统计学两个学科,其他学科的合著率都呈上升趋势,而且合著率提高幅度都在8%左右。图5(b)则显示,相比同类其他学科,理论经济的篇均作者数在近5年内都明显低于其他学科,2016年篇均作者数还不到2。从5年趋势来看,除人口学和统计学,其他学科的篇均作者数都有所提高。这些都表明这一类里多数学科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越来越倾向合作。图5也显示,即使同为经济学,应用经济和理论经济不管是合著率还是篇均作者数都有明显差异,应用经济比理论经济更倾向合作。如果说理论经济代表了基礎研究,应用经济代表了应用研究,这也说明了即使同一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学研究方式有差异。

3.3.2第二类———合著率中等的学科

图6(a)显示,合著率中等的学科里除考古学和政治学,其他学科的合著率整体上也有上升趋势,但是相比第一类合著率提高幅度较小。图6(b)则显示近5年第二类里的8个学科的篇均作者数都没有明显提高,变化不大。这些都表明第二类里虽然多数学科有科学合作提高的趋势,但趋势并不明显。

3.3.3第三类———合著率较低的学科

图7显示,合著率较低的8个学科的合著率和篇均作者数整体都不高,多数学科的合著率和篇均作者数变化不大或者有所下降,但是党史·党建和中国文学两个学科的两个指标值5年间都有明显提高,尤其是党史·党建,合著率提高幅度超过了10%。这一类学科除了法学外,基本都属于传统认识中的文史哲学科。图7也显示虽然同为文学,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在科学合作方面有明显差异,外国文学在合著率和篇均作者数方面都明显高于中国文学,由此可见,中国文学的研究人员更喜欢单兵作战。

通过上述分学科类的年度趋势分析可看出,不同学科的合作趋势差异明显:①管理学、应用经济、理论经济、人口学和体育学这些合著率本身就较高的学科,其合著率随时间也在不断提升,且提升幅度相对较大,说明这些学科合作倾向更加明显。篇均作者数显示这些学科的合作规模也在不断提高;②国际问题研究、社会学、新闻学与传播学、马列·科社、民族学和语言学这些合著率中等的学科,近5年合著率也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较小,也就体现在这些学科的篇均作者数没有明显变化;③法学、哲学、外国文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宗教学这些合著率较低的学科,近5年合著率和篇均作者数变化趋势不明显,说明这些学科科研合作倾向没什么变化。但是党史·党建和中国文学这两个学科虽然合作起点低,合著率和篇均作者数在近5年都有明显提升,说明这两个学科科研合作倾向有提高的趋势。

4结论与讨论

以2016—2020年发表的24万多篇社科基金论文为数据基础的初步计量分析可发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超过一半的学术论文是通过合作完成,科研合作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合作规模较小,以2人合作为主,而且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所有的学科领域。各学科之间的科研合作差异很大,合著率最高的是统计学,超过了80%,最低的是中国文学,低于20%。与独著相比,理论经济、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人口学、体育学、应用经济、管理学、统计学、新闻学与传播学8个学科更倾向合著产出学术论文。考古学虽然合著率不是很高,但是合著的论文中作者数较多,充分体现了考古学的学科研究特点。虽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研合作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具体到23个学科的年度统计上可发现,学科之间年度变化趋势差异明显。整体上来看,合著率高的学科科研合作上升趋势明显,体现在合著率和篇均作者数上都会有明显提高,合著率中等的学科科研合作上升趋势相对较弱,合著率低的学科科研合作趋势变化不明显(党史·党建和中国文学除外)。科研合作趋势上升明显的学科有管理学、应用经济、理论经济、人口学、体育学、马列·科社、语言学、党史·党建和中国文学。科研合作差异还体现在同一个学科下不同的二级学科。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的合作差异就很明显,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之间也有明显差异。

4.1学科特性仍然是影响科研合作的主要因素

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合作整体呈上升趋势,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合作的整体特性的反映,而不同学科之间的明显差异则是各学科内在特性的反映。

学科特性决定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式。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两大分支学科,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虽然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划分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FrascatiMannual[21]的学科分类,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属于社会科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哲学和宗教学等属于人文学科。将本研究中的学科分类与OECD的学科分类进行映射可看出,多数社会科学学科的科研合作比例高,而且有提高的趋势。文学、历史、哲学和宗教这些人文学科,学科科研合作一直都很低,且随年代变化的趋势也不明显。这是因为社会科学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或各个方面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旨在揭示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关注人类活动在意义社会系统中的功能和功效[22]。与之相关的就是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对社会现象作实证研究和因果性说明,有时还作相当程度的实验性和定量化的研究。因此,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与自然科学有相似之处,学术研究中一般会偏爱使用统计方法、大数据集或试验方法,很多研究工作量大且复杂,需要团队协作完成。而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文现象”,即人所创造的涉及人自身存在及精神寄托的文化状态,侧重于人类活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和独特性,侧重于对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的体验及思考,特别需要个性化的感受、理解与表达,而不追求他人的认同,主要使用意义、价值、理想等概念,以合理地理解、体验人类的精神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世界。因此,人文学科成果更多是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果,也就更多地采用独著形式。当然,随着科学范式的改变,一些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拓展,比如基于数据开展相关研究,如数字人文等,这样的研究领域势必会提升科研合作度。

学科特性决定了科研合作增长的贡献程度。从外部环境来看,科研合作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科学范式的转变、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交流工具的进步、科学政策等[23]。同样的科研环境下,同样的科研政策和信息技术发展似乎应该对各学科科研合作变化有同等的影响,但研究结果显示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合作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通过学科的历时变化趋势可发现,各学科对科研合作增长的贡献差异较大,贡献大的以那些本身合著率高的学科为主,如管理学、经济学、人口学、体育学、统计学等,以及少数本身合著率低的学科,如党史·党建和中国文学,多数合著率较低的学科历时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也就是说,这些学科并没有对科研合作增长有太多实质性的贡献。这也说明学科特性依然是决定该学科科研合作是趋于增长还是相对稳定的主要因素:对于那些本身就倾向合作的学科,愈发倾向合作;对于那些本身就不怎么合作的学科,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小,一如既往地喜欢独著。

既然学科特性对科研合作有重要影响,那么,科学政策在主张、支持和鼓励科学合作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学科差异,尤其是人文学科的一些个性特征,既鼓励某些学科的团队协作,也鼓励某些学科的个人创造。

4.2期刊用稿要求也会影响科研合作

很多学科分类体系里会把法学界定为社会科学,但研究结果显示,法学的合著率较低,与文学、历史、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更接近,年度发展趋势也不明显。郝若扬的研究结果就显示,法学学科在2000—2014年合著率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约为0.59%。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数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法学学科本身的特性还是有其他外部原因。多方调研后发现,我国法学界部分期刊对合著发文限定的要求影响了法学学科的科研合作模式。

师生合著发文是学术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导师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可能起到了构建框架、论文修改等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部分师生合著论文中存在挂名等现象,构成学术不端。为遏制这种学术不端,法学界部分期刊在投稿指南中就对合著论文有明确限定要求。比如《中外法学》在投稿指南中明确指出“原则上谢绝联合署名”;《法学研究》投稿指南中也明确要求“本刊倡导法学论文发表时独立署名”“本刊谨慎对待师生合作署名作品”;《法商研究》重要启事中也要求“作者独立署名,不接受联合署名稿件。”除了这些有明确要求的期刊,调研也显示,法学界多数期刊即使没有明确要求独立署名,但发文也是以独著为主。由此可见,某一学科期刊的用稿要求在该学科科研合作这样的学术生产中也会有重要影響。当然,这种期刊明确拒绝合著的用稿要求是否合适还值得商榷。

猜你喜欢
文献计量基金论文
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外智库研究态势知识图谱对比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我国生物科学素养研究状况(2001~2016年)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