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2021-11-04 11:26申思琪董姝娜郭弘扬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关联差异特征

申思琪,董姝娜,郭弘扬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32)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区域认知作为核心素养之一,表现为能够分析、概括地理事物的特征,能够运用区域的观点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动态的观点进行区域评价与开发,以此来帮助学生多角度认识区域问题、分析区域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特征和关联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综合分析区域地理事物的发展优劣形成合理的区域评价,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目的。

一、心理学中“认知”的分析

“认知”一词最早出现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之父奈瑟尔定义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换、解释、贮存和利用的所有过程[2],他认为认知始于感觉输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信息进行加工,也就是将认知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一)认知心理学中认知的概念及特点

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研究认知活动的结构和过程[3],认知心理学指出在任何学习活动中,个体都需要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4],这些认知现象相互交织,相互依赖,共同构成认知过程。其中,信息的获得来源于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是认知活动的起点,作为最基本的认知活动,其能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知觉过程包含从局部到整体、整体到局部的信息加工方式,以此达到对感觉的刺激;记忆是对信息进行储存和提取的加工过程,常用的记忆方法包含运用比较、归纳、形象等来加深对地理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想象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的过程,依赖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经过加工形成新表象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分析与综合活动;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其认知加工方式包括系统化和具体化等,其中具体化是将概括的知识应用到具体事物中的过程[5],即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认知心理学指出思维的培养要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不同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创造想象力,形成对知识的系统化的认识。

认知心理学强调的认知结构是递进的、多层次的,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内容,重新组织。[6]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遵循认知结构的规律,即首先形成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再运用各种方法来实现记忆和想象的认知过程,最后形成高级的认知——思维。

(二)行为心理学中行为的分析

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要通过“刺激—反应”来解释[7],所谓刺激是指外界环境对主体施加的影响力,通过刺激产生的活动或行为称为反应。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就是通过提供刺激,预示反应,来观察、归纳人类的一切行为[8],即知道了反应就可以预测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华生还指出意识是人脑对刺激的反应[9],所谓意识是指认识或知道事物存在的能力,即辨别信息的能力,当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就会产生意识,有了意识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信息操作,如存储、提取、判别、分类、整合等。

在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过程中,同样也可以遵循“刺激—反应”这一公式,即通过给出刺激来认知区域,首先通过刺激产生意识,再进一步通过刺激整体认知区域,如区域的特征、差异和关联等,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刺激方式来认知区域。

二、地理学中“区域认知”的研究

地球表层如此复杂,应该应用何种方式来认识呢?地理学家提出通过“划区”的方式来认识地球表层,“划区”是认识区域的一种基本方法。韩渊丰教授曾指出,区域划分是研究区域的基本方法,哈特向提出为了将区域知识组织起来,必须进行世界的区划[10],并详细介绍了区域划分的原则和基本标准。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提出了“通过空间划分理解地表”[11]。可见,地理学家在认知区域的时候,首先注重区域的划分;赫特纳曾提出研究区域的总特征就是将人与自然相结合[12],也就是说,区域内自然和人文的因素是不可分离的,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区域特征,区域特征反映了该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最显著的标志,帮助我们认识区域的独特性。可见,区域特征是认知区域的一种基本方式;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在研究地理学的性质时提出地理学在于研究世界的地区差异[13],赫特纳指出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上的地区差异[14],也就是说地球上的各个地方都具有差异性。“差异”是一种现象,将不同地区的不同现象通过某种方式关联到了一起,表明区域的差异性是研究区域的根据。区域看似独一无二,实际上每个区域都存在着相互关联,地理学家哈特向提出区域的研究是各区域之间的排列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15]可见,区域间的地理现象是相互关联的,地理学家通常将区域关联当作认知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区域思想的不断完善,巴郎斯基等人提出了“生产力地域综合体理论”[16],这表明用区域综合的观点看待区域问题已成为现实发展的需要。地理学家李春芬指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与相似性是区域研究的根据[17],他通过对空间、地域综合体分析,提出通过这些途径分析使得地区在生产布局中得到最合理的应用。可见,研究区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以上地理学家对于区域研究的观点,发现在地理学中,认知区域的重点体现在区域的划分、特征、差异、联系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中指出区域认知素养的具体目标为: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并运用区域综合、比较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18]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是区域认知素养的一个基本表现。通过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题组发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重点体现在区域视角、运用方法认识区域和评价区域决策三个方面。

四、解析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

通过以上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中对认知的分析、地理学对区域认知研究的维度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要求,课题组发现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遵循认知结构的规律,即层层递进,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地理学强调区域划分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培养区域视角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划分区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要实际解决区域问题,也就是达到评价区域决策的目的。总的来说,区域认知素养就是指从区域的特点出发,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来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关联,并全面评价区域决策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结合前文,课题组最终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教学要点总结为培养区域视角、运用方法认识区域和评价区域决策三个方面,其中运用方法认识区域集中在认识区域的特征、差异、关联,因此,运用方法认识区域可进一步细分为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探索区域关联。总的来说,培养区域视角是学生形成感觉和知觉的过程,运用方法认识区域是学生形成记忆和想象的过程,评价区域决策就是学生形成高级思维的过程(见图1)。

图1 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教学过程图

(一)培养区域视角方面

“区域视角”是指运用空间的观点来认识世界、考察世界,对于学生而言,将地理事物置于特定的区域进行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何正确培养区域视角,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袁孝亭教授指出从尺度、地理事物的基本属性来认识区域[19],体现出可以从尺度视角和属性视角来认识区域。高中地理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对区域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空间尺度两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旨在让学生体会培养区域视角的价值。而地理尺度不仅包括空间尺度,还包括时间尺度,空间尺度视角遵循认知的规律,即从整体到局部和从局部到整体的方式,之所以遵循此规律是因为不同尺度的大小影响着区域内地理事物的变化。在对区域细节进行描述时,通常以大尺度为背景,从整体认识区域,再从中提取局部地区来做更细致的描述,归纳总结从整体到一般的规律。例如为了了解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原因,就要掌握北方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了解由气候带来的水热条件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规模。在了解区域内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时,则更多是遵循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规律,即首先找出区域内地理要素的显著特征,再综合所有地理要素来整体认识区域如分析区域内的农业结构时,首先从不同的农业区位因素,即地形、土壤、气候、交通等来分别加以认识,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归纳出区域内的农业结构。

时间视角是在面对时间尺度较长的区域时,将其划分为不同尺度的时间来具体认识,以便了解不同时间尺度内,区域发生的显著变化及特征。如必修第一册“地球的历史”,根据地层顺序等将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在进行时间尺度的教学时,通常从不同时期进行分析。在教学珠江三角洲地区主导产业的变化时,教师可以以不同时期发展不同产业为线索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间阶段产业的发展特点及主导因素,探究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未来发展。

属性视角指正确判断区域的显著属性,一般通过区域内地理要素的显著特征来判断,包含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如判断德国鲁尔区是工业区,黄土高原为地形地貌区。对于一些特殊的区域来说,占据主导地位的要素通常影响整个区域的发展,例如在选择性必修2中分析松嫩平原的产业发展时,围绕“松嫩平原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这一主题展开,从不同地理要素的特征出发来分析松嫩平原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原因。

(二)运用方法认识区域方面

运用方法认识区域方面,可进一步细分为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和探索区域关联三个方面。其中区域特征是多种地理要素作用的共同结果,分析区域特征既要掌握特征的内涵,又要分析特征对区域的影响,区域特征的表达是先筛选出区域中各种地理要素中相互关联的部分,然后将筛选出的部分综合起来,进而分析其联系及成因。如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特征,根据自然地理要素来判断萨赫勒地区的地形、气候条件、水文特征,得出萨赫勒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对当地荒漠化的影响,再通过分析人文地理要素的特征,得出人类活动是如何造成萨赫勒地区出现荒漠化的。又如在了解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时,运用不同地区的城区土地利用示意图,将不同功能区置于图像中具体分析,了解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及变化,发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是多种地理要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再进一步分析这些地理要素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区域差异是在区域特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差异的存在使得区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同的区域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文化习俗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自然环境要素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人类活动差异体现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内农业生产类型、交通方式、居民特色与文化习俗的发展产生差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南北方地区在耕作方式、交通方式、文化习俗、房屋建筑等有很大的差异。比较区域的差异是从区域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展开具体的解析,得出差异性的结论,从而发现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确定区域发展的最佳优势,如影响地区发展的自然资源、人口、交通、经济基础等,探索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认识到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区域的。比如通过对比美国农业和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了解不同区域农业发展规模的差异,并为地区的农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区域关联建立在差异基础之上,因为有了差异的存在,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才会与其他区域产生关联。区域关联体现在区域间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流动,如动物大规模的迁移、流域内水资源的流动,这些属于自然要素之间的流动。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的流动,属于人文要素的流动。在明确关联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区域间人口、物质、能量、信息等的流动方式,并思考关联产生的影响。在探索区域关联时,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区域间的关联是否合理,得出最有利于区域发展的关联方式。

(三)评价区域决策方面

评价区域决策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最高水平,体现为能够针对现实中区域地理问题,充分考虑区域本身的地理条件和各区域之间的关联变化,发挥区域要素的最大优势,提出解决方法,分析区域资源的开发决策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如分析焦作市的产业转型时,结合焦作市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因素,发现焦作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煤炭资源枯竭问题,提出调整当地产业结构的措施,利用当地特色发展旅游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并进一步联系焦作市实际情况分析该地区是否能够支撑其发展工业多元化和农业产业化。再比如分析景德镇是否可以走“世界瓷都”之路,结合景德镇的实际情况,了解景德镇的地理环境特点,结合材料分析瓷土资源对景德镇发展的影响,进而探究景德镇的产业转型之路,联系生活中瓷土资源的发展优势和劣势,结合生活实际情况比较其他陶瓷生产基地,探索景德镇的经济发展及面临的挑战,应该重点发展哪些产业,探究是否可以走“世界瓷都”之路。

区域认知素养是地理学科学习的要求,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视角看待区域问题,形成正确的区域观念,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的区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创设区域情境,解决实际区域问题,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关联差异特征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抓特征解方程组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奇趣搭配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