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的机械特性
——各向异性及其临床意义

2021-11-04 07:13江志鹏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年5期
关键词:白线顺应性补片

陈 双, 江志鹏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广东 广州 510065)

从专业角度,外科医师或许对腹壁的物理学机械特性兴趣不大。但若要做好腹壁缺损的修补,不厘清腹壁机械特性几乎无法确保术后的质量。人体进化了30多亿年,一些微妙之处与手术原理密切相关。物理学上,腹壁的机械特性包括腹壁的刚性(stiffness)、顺应性(compliance)、变形性(deformability)、黏弹性(viscoelasticity)和各向异性(anisotropy)等。腹壁各部位组织始终存在着张力(荷载),张力有方向性[1]。所承受的张力与所在部位、人的体型及所做的动作密切相关。学习和理解这些物理知识是做好腹壁外科手术的必修课。本文从腹壁物理学机械特性之一各向异性出发,分析其临床表现及意义。

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的概念

各向同性指某一物体在不同方向所测得的性能数值完全相同,亦称均质性。人体眼睛的房水、玻璃体等表现为各向同性,不同轴向的光线在这些结构传导的通透性无差异,无折射表现[2]。

腹壁则不同。人的腹壁由皮肤、皮下肌肉和筋膜系统组成。无论在活体还是尸体,腹壁在不同方向测量时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即各向异性。腹壁的各向异性主要体现在不同轴向,尤其是横向(左、右两侧)和纵向(上、下两侧)的刚性和顺应性差异[3]。刚性指物体受外力时抵抗形变的能力,刚性越大,越不容易发生形变。顺应性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难易度。与刚性正好相反,顺应性越大,物体越易变形。腹壁横向的刚性更大,而纵向的顺应性更大。这一特点有助于实现腹壁功能:横向维持腹壁张力和腹内压,辅助调整腹式呼吸;纵向保持躯体直立平衡和辅助躯体运动[4]。

腹壁各向异性的解剖基础

一、腹壁肌

腹壁肌肉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膜横肌和腹直肌组成。其中腹横肌可承受的应力最大,即刚性最大。在腹横肌受到横向力时,更多表现为等长收缩,即长度保持相对恒定而张力增加,这有助于腹压的维持。腹直肌可承受的应力最小,即刚性最小。当受到纵向力时更易发生形变,表现为等张收缩,即长度发生变化而张力相对不变,这有助于躯体的运动和保持直立弯曲等位置的调节。因此,腹壁肌整体表现为横向刚性更大,纵向顺应性更大[4]。

二、腹白线

解剖学上,白线是由两侧腱膜的胶原纤维相互交错形成,来自两侧腹壁的力交叉汇合于此[5]。宏观上,两侧腹壁肌不同轴向的力汇聚在白线上,或互相抵消产生腹壁张力,或传导到对侧协同完成躯干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发现,白线分浅、深两层。浅层主要由两侧腹直肌前鞘胶原纤维相互交错形成;而深层更厚,含大量横行纤维,与两侧腹直肌后鞘的横行纤维相延续[6]。白线在生物力学上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横向的刚性更强,可承载更多横向的力,横、纵向刚性之比可达8~9倍。研究还发现,腹壁的筋膜系统,包括腹直肌鞘、腹横筋膜都表现出类似白线的各向异性。

未考虑腹壁各向异性的手术

一、Keyhole手术

Keyhole手术是人工材料修补造口旁疝的术式之一(见图1)。文献报道其术后复发率高达38%~44%[7]。其中补片上的孔,即keyhole变形或增宽,与造口肠管之间重新形成间隙,是主要的复发原因。有学者只是简单认为是补片皱缩的结果。但笔者认为,Keyhole手术之所以容易复发,主要与腹壁的各向异性有关,是在手术原理上存在缺陷。在日常活动中,由于腹壁各向异性的特点,造口周围腹壁形变的幅度并不一致。一般纵向的形变幅度大于横向,补片的keyhole也会随之发生不均一性的变形(见图2)。随着时间推移,补片的keyhole必然会与造口肠管之间形成间隙,导致疝复发。因此,笔者认为Keyhole手术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Sugarbaker手术则可避免类似的问题,因此其术后复发率较低。

图1 造口旁疝Keyhole术式

图2 腹壁各向异性影响keyhole形状示意图

二、完全腹膜外Sublay手术

完全腹膜外Sublay手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sublay,TES)是 2002 年 Miserez等[8]提出用腹腔镜进入腹直肌后间隙修复中央区缺损的手术方式,适用于脐疝等中央型疝修补。但笔者认为,由于要在腹直肌后鞘与腹直肌之间游离足够的范围放置补片,必然会造成腹白线的过度破坏。尤其近年,部分外科医师越来越推崇TES手术,将其推广到各种类型的切口疝,为创建足够的空间或打通手术入路,广泛破坏白线等腹壁筋膜系统。这必然会影响腹壁的力学结构,同时影响腹壁各向异性等力学特性。这些结构和特性是维持腹壁张力、实现腹壁功能的重要环节,不必要的过度破坏,弊大于利。

腹壁缺损修补

腹壁缺损,包括材料都要从腹壁机械特性的角度考虑与设计修补。

一、腹壁缺损的缝合

既往对腹壁缺损的关闭是一种“平面”的对合,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无法良好地恢复腹壁机械特性。笔者提出的“立体”缝合,利用鱼骨线缝合时产生的“齿轮”和“变速箱”原理(见图3),不仅解决疝囊死腔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恢复腹壁的厚度,从而降低缺损区域腹壁所承受的张力。根据Laplace定律,曲面的张力与厚度成反比,如此有效恢复腹壁的力学完整性和机械特性[9]。

图3 “立体”缝合原理示意图

另外,对于缺损呈圆形的腹壁疝,包括缺损发展成圆形的切口疝及原发性半月线疝、白线疝、脐疝等,关闭缺损的方向,也应从腹壁的机械特性,尤其是各向异性去考虑。笔者认为,对于这类腹壁疝,沿纵轴方向缝合关闭缺损更合理。因缝线的刚性大于腹壁组织,纵向缝合能维持腹壁横向的刚性,同时不影响腹壁纵向的活动度。否则,由于腹壁纵向的活动度更大,横向缝合易造成牵拉疼痛或组织切割。当然,这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二、补片的设计和覆盖

至目前,补片的设计主要侧重和强调其抗张强度,以免发生补片结构的破坏。然而有研究发现,切口疝术后复发大多数发生在补片的边缘,而不是补片的机械性破坏。究其原因,补片的力学特性与腹壁不匹配是重要因素之一[4]。根据腹壁的各向异性特点,在设计补片时,应通过编织技术使其横向的刚性更大,纵向的顺应性更大,以增加补片与腹壁的契合度,同时对腹壁功能造成的干扰也会降至最低。

另外,复发疝修补时常会发现,复发更多发生在原补片的上、下缘而不是左、右两侧缘。这也与腹壁纵向的活动度更大有关。原缺损的上下缘随着腹壁活动,更易再次暴露造成复发。因此,在修补切口疝放置补片时,应更注重纵向覆盖。

结 语

从物理学机械特性的角度重新认识腹壁,有助于加深对腹壁功能的理解,疝外科的一些常见问题也可得到很好的解释。各向异性是腹壁重要的机械特征之一,选择术式、术中操作以及设计材料均应遵循这一特性。笔者提出,没有理论支撑的术式行之不远,有些术式迟早将退出历史舞台。外科医师更应熟悉这原理,这样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实现技术的更新迭代。

猜你喜欢
白线顺应性补片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青丝与白线
非顺应球囊高压处理半顺应球囊不能扩张的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在失败中奋进
白线
青丘白线线
3D-MAX补片在经腹腹膜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对比研究
腔内隔绝术用覆膜支架顺应性的研究意义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