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践探索

2021-11-04 11:47张春方晓义张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30期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留守儿童

张春 方晓义 张霞

摘要: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等多方面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采用集体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家庭教育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对川南农村M初中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了八周改善教养方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遇到一些困难。结论:家长积极调整教养行为的,效果好;家长坚持要孩子“听话”的,效果不明显;家长普遍对青春期孩子的管教感到无助却又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学习。对策: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学校为主体,综合干预,帮助留守儿童父母形成积极教养方式;从早期教育开始,引导农村家长学习科学养育知识,从根本上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积极教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0-0008-04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中国时代发展的特殊产物和社会痛处,仍是当前政府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之一。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亲情关爱和家庭温暖”[1]。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家庭教育”[2]。这些政策要求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促进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等多方面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子女能否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采用的教养方式是否适当[3]。父母及家人越多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等积极教养方式,儿童越是能健康发展;越多采用拒绝惩罚、过度保护干涉等消极教养方式,儿童心理健康就越难保障。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于青春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容易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目前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干预研究很少,或对学生开展干预[4],促进青少年改进与父母的关系,从而使父母改善教养方式,或直接对父母进行心理干预[5],但针对与孩子留守农村的母亲或父亲进行家庭教养方式干预的罕见。因此,课题组尝试在川南农村M初中部分留守儿童家长中进行实践,引导农村父母掌握积极教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总结,发现存在的困难,提出改进的策略。

一、研究对象、方法和过程

研究对象是川南农村M初中初一初二留守老家学生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部分,母亲为主,文化程度主要是初中,多是两个孩子。

研究方法和过程:首先请该初中留守儿童填写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6],对问卷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家庭普遍对孩子过度保护干涉,情感温暖理解程度偏低,拒绝惩罚偏多。然后,制作邀请函,由班主任委托留守儿童带给父亲或母亲,并请应邀前来的60名家长填写自制问卷。问卷结果显示,留守父(母)认为孩子的问题主要是:不听话、不交流、成绩差、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最后,对这60名家长开展“察孩子心灵,筑成才之梦”为主题的集中培训,并辅以个别咨询,以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集中培训运用参与式学习法,主要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演练,并请家长回家后运用到真实的交流互动中。每周一次,每次1.5小时,共计8次。内容包括:(1)父母怎样影响孩子?——父母的婚姻关系、言行榜样等对孩子的影响;(2)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学习倾听孩子;(3)孩子不和父母交流怎么办——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4)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学习赞赏和鼓励孩子;(5)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尊重孩子的学习自主权;(6)孩子打游戏怎么办——打骂孩子的短期效果和长期危害;(7)爱要怎么说出口——确保将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8)家庭教养方式知多少——温和而坚定地对待孩子。

在集中培训后接受家长个别面询或电话咨询,力图使留守儿童父母先行改变不良教养方式,接受新的教养观念,改变功能紊乱的家庭系统,构建家庭的新观念、新行为,具备自治和自助的能力,从而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第一次邀请来了60位家长(前期调查数据显示共194位与孩子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干预过程中有脱落。第二次仅31位家长,后面几次还有所减少,第8次只有20位家长。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通过集中培训时与家长现场交流、集中学习后个别咨询、电话回访、采访班主任等途径了解研究结果。

(一)总体干预效果

干预前,这些留守儿童母(父)亲对初中孩子的心理特点知之甚少,干预后普遍认识到初中孩子渴望与大人平等,唠叨、命令式的话语方式最易引起孩子顶嘴、叛逆,不和大人交流。面对青春期孩子,父母要学会“装傻”、放权,减少保护和干涉,允许孩子“长大”。

干预前,家长普遍认为孩子成绩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和孩子的努力,自己帮不上忙,游戏是影响学习的罪魁祸首。干预后,大部分家长懂得不仅要给孩子做出学习的榜样,还应在孩子成绩上升时肯定和表扬,下降时给予理解、鼓励,认识到大人只要管好自己的情绪,不随意责骂孩子,孩子就不必借游戏缓解不良情绪,而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学习。

(二)三类具体干预效果

第一类,效果很好的。家长学习动力强,通过培训,积极主动做出调整,孩子行为显著改善。比如A和母亲。

A从出生到6岁,母亲在家照顾自己和哥哥,母女关系亲密。小学阶段A在外婆家住,父母均在外打工。上初中时,母亲特地回家照顾A,母女又一起生活。A现在初二,学习自觉。母亲认为A的问题是:很不听话,母女关系很僵;在家常看电视,看小说,担心她学坏,就批评她,但她不听;叫她干活,她不动;平时她也不搭理母亲,母亲难受,忍不住要去“说”她。

我们认为这对母女情感基础好,作为青春期女生,A的状况比较正常,建议母亲不用擔心A看电视和小说的事,因为她把学习任务完成了。母亲只要管住自己,不唠叨,不把焦虑传给孩子,同时学习倾听孩子,母女关系就会改善。四周后,母亲反馈,她真的管住自己没有“说”A后,母女关系融洽多了,A愿意和母亲分享一些学校、同学的事情了,也能洗自己的衣服,在闹钟提醒下按时起床上学了,成绩提高了。

猜你喜欢
父母教养方式留守儿童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中介效应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幼儿气质活动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儿童精神分裂症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