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乡村小学生走上阅读之路初探

2021-11-05 20:08曾丽群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5期
关键词:泡泡课外课外阅读

曾丽群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全民阅读”慢慢渗透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角落,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农村小学校以前是书籍匮乏,当前国家对农村教育高度重视,农村学校的藏书量每年都按比例增加,“精神粮食”充足了。但反观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仍存在着家庭阅读环境缺失,家长阅读引导缺位。家庭没有阅读的习惯,学生对课外阅读也就没有兴趣。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扎根于乡村小学的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更要关注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尽自己绵薄之力引领乡村学生走上阅读之路,弥补家庭阅读环境的缺失和家长阅读引导的缺位,使农村小学生阅读不成为全民阅读的短板。下面是笔者引领学生走上阅读之路的初步探索。

一、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1.预习,做旁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养成做旁注的习惯,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以达到深度阅读的素养。小学生对读书做旁注没有认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里或多或少都画了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读书泡泡”。笔者引导学生“咱们也在课文里画读书泡泡,泡泡里面写你对词的理解或句子的理解;或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都可以写在泡泡里面。”一说画泡泡,学生觉得好玩,就来劲了,从形式上引起学生的兴趣。

慢慢地,预习做旁注成了习惯,学生们已经不太在意画不画泡泡,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理解,自己想说的话了。他们旁注写的话更多了,泡泡没有了。学生们已不再关注旁注的形式,关注的是旁注的内容——自己的理解、想法。更可喜的是,筆者看到几个爱看书的学生的课外书里面也有圈圈点点,也有旁注,学生们已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2.课堂,充分阅读,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运用能力

课堂上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以读促读,以问促读,以境促读,以思促读。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让他们在思想碰撞中,从课文体裁、题材、内容及写作方法等方方面面感悟阅读的方法,领略名家的风采、去收集整理五花八门的知识信息,不断提高深度阅读的素养。

课堂上,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领悟、揣摩、品味语言文字,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体地读,掌握阅读不同文体文章的方法。比如,笔者在进行《难忘的一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要抓住文章的情感主线“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然后,笔者会引导学生运用“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的读书方法,去品味揣摩语言文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意。最后,指导学生在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习得阅读叙事性散文的一般方法。

二、使学生受益于课外

1.诱发兴趣,培养习惯

在这个电子产品纷繁的时代,如果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朴实而深邃的书籍上,喜欢上读书,就意味着他们的阅读迈出了极其重要的第一步,那就是教师最大的成功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愿意读就是好事,阅读习惯的形成从兴趣出发。

课堂适时引导,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譬如,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几篇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梦》都是节选自我国四大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教学时,笔者问学生们:“这些书你们看过哪一本?”有个别学生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笔者让他们把书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节分享给同学们。结果他们津津乐道,其他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笔者适时引导学生了解经典名著不是一两节课能讲得完的,还是自己去看书更有味道。

为了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笔者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每天记录读书篇目,积累好词佳句,写下自己的感想体会。对此项积累做得好的,阅读感悟丰富的学生,笔者会在全班表扬并展评他们的作业,让其他学生学习,培养感悟力,激发深度阅读兴趣。随着阅读内容的丰富,学生每次阅读已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读悟基础之上,而是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有所得。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深度读书的能力。

2. 延伸阅读,丰富积累

为学生推荐阅读内容,让学生产生话题的“共鸣”,是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而顺应文本扩大外延,是课内外相得益彰的好手段。以课本为基点向课外延伸发散阅读。

(1)同一作者作品的扩展阅读

运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学一篇带动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很多课文是根据名家作品改编或节选的。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推荐同一名家其它作品,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由于已有读懂课文的基础,再读名家的其它作品就会特别有兴趣。

譬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课时,笔者推荐学生读梁晓声的短篇小说《父亲》。学生读完后在班里交流时说:“梁晓声的作品语言真有特色,他喜欢用反复,排比的语句来表现人物。在《慈母情深》中有‘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在《父亲》中有‘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慈祥、一种由衷的喜悦、一种殷切的期望、一种欣慰、一种光彩、一种爱。这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和体会,也使学生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积淀了丰富的语言。

(2)同一主题作品的延展阅读

学一课带动阅读同一主题的其它作品。以文章体裁为中心, 发散出同类别或相同主题的文章推荐给学生读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抒写了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浓厚的爱国情意。学习课文后,笔者推荐学生阅读广东省小语会编写的《阅读与运用》五年级下册里面第七单元古人抒写爱国情怀的诗歌,让学生结合书中注释和课外收集诗的写作背景自己阅读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通过课内和课外同步阅读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3)开一扇门,引读名著

打开图书角的门,开放教室图书角,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整本书给学生,以少代多,以小带大,开一扇门,将学生引入阅读名著的殿堂。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去啃大部头的书,通过教材学习激起学生兴趣,引发悬念,让学生到课外去找名著来读,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读方法。比如,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说明文,几篇文章的学习让很多学生对这类科普性文章充满兴趣,笔者趁机推荐《森林报》《自然史》等几篇同类型的读物让学生阅读,不仅与课文的教学相得益彰,而且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

又譬如,《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梦》这类特殊的文本除了是个例子,学生通过课内对这些古典文段的学习,对作品的内涵有所了解,对语言表达的精妙有所感悟。培养了学生初步阅读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精神世界。这类经典的文本更应当是个“引子”,古典名著选段的阅读,当由课内引向课外,由单篇引向整本书,由改编后的文字引向原著的语言,由点滴感悟引向生命的拔节。从语文课程学习的角度,整合资源,帮助学生获得语言的积累,精神的滋养、阅读视野的开阔和阅读品味的提升。

这样,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丰盈了学生的积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陶冶性情,从而引领乡村小学生走上阅读之路。学生阅读的深度决定了民族精神的高度,学生的阅读决定着民族未来。希望“全民阅读”中,没有一个农村学生缺位。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泡泡课外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巨型泡泡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动手做个方泡泡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