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05 20:08宋彦锋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5期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数学阅读教学

宋彦锋

【摘要】在新高考模式下,数学阅读渐渐成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节省读题时间,快速理清解题思路,完善答题步骤,同时提升认知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数学;阅读教学

4月23日为“世界图书日”,意在推动更多人参与阅读,大部分人认为阅读只存在于文史社科领域,忽视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纵观新高考课程改革可以发现,新高考对数学阅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仅新教材中包含大量“阅读与思考”“文献阅读与数学写作”版块,新题型也加深了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强调准确阅读,精准作答。那么,如何将数学阅读融入数学课堂?在数学课的三种教学模式中,笔者对阅读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拓展解题思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升数学阅读能力,实现个性化发展。

一、新授课中激发数学阅读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新授课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激发数学阅读兴趣的重要载体。在新授课中,教师可采取如下两个方式实现阅读教学:1.编写阅读材料,包含数学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生活中的数学以及与其它学科有交叉的数学知识等,增加知识学习的新鲜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新知识的出处,联系旧知识,加以思考和总结,理解其中的数学含义,达到预习的效果。例如,学习“导数”时,教师提出问题:导数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定义?让学生阅读牛顿和莱布尼茨解决瞬时速度和切线问题的思想方法,体会极限的思想。2.利用课本中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查找资料,提出问题,教师解惑并进行知识迁移。例如,在学习“函数的概念”时,布置学生阅读“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函数的有关知识,总结归纳函数的概念,形成阅读笔记,记录学习体会。

新授课内容一般包括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渗透良好的数学习惯。数学概念建议采用“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模式,粗读是大致了解概念的过程,细读是咬文嚼字,反复思考的过程,精读是准确理解概念的过程;数学公式建议采用“细读、精读、应用”的阅读模式,细读是理解数学符号语言的过程,精读是记忆公式的过程,应用是举例运用公式的过程;数学定理建议采用“粗读、细读、精读、应用”的阅读模式,粗读时理清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细读时明确定理的来龙去脉,精读时思考定理间的区别和联系,应用时总结定理的使用条件和使用方法。新授课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初印象,对知识的迁移和拓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上高中数学知识更加复杂和抽象,在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的同时,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二、复习课中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复习课可以是对一章节知识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几章节知识的总结,重在知识点整理、方法整合以及知识迁移。一些学生缺乏阅读能力和整合思维,即使有新授课和习题课的总结,章节学习后仍出现“一问三不知”或“一问全会,一做全错”的情况。因此,在复习课中,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避免出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首先,教师收集数学论文,内容涵盖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解题研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阅读、思考,归纳整理阅读笔记;其次,教师充分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读物,构建知识网络,实现个性化学习;再次,结合学生实际阅读情况,答疑解惑,丰富知识网络,规范答题步骤;最后,鼓励学生形成思维导图或小文章并拍摄或复印存档,同时给予适度表扬,营造积极的数学阅读氛围,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在复习课中一般采用选择性阅读、跳读、细读、精读等阅读模式。例如,教师布置“复习数列章节知识”,学生从哪里开始复习,会有不同的出发点,比如,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数列通项公式,数列求和等,学生目标明确后需在众多文章或某文章的一部分中选择知识点。这时,可采用选择性阅读或者跳读,以达到快速准确完成阅读笔记的目的。但是,想要对“数列”知识进行全面总结,就需要细读和精读,且在阅读过程中要思考知识生成、发展、应用的过程,要不断充实知识网络,提升比较和联系的阅读能力。课堂上,可先由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之间互相补充,然后由小组推选一名学生进行展示,比如,PPT、演讲、黑板报等。教师则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进行完善。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三、习题课中加强审题阅读训练

数学习题课贯穿整个高中阶段,包括作业评讲、单元卷评讲、测验评讲以及模拟试题评讲,是教师对学生易错题、重点题型及难题的直接反馈。在新高考模式下,增加了多选题以及结构不良题,对审题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多选题,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四个选项的正误判断,增加了做题的难度,无论是直接验证还是排除,都需要学生准确审题,才能精准作答;对于结构不良题,一般是从三个条件中选择一个来完成题目,很多学生习惯性地选择第一个条件,但在教学中发现,第一个条件不一定是最优条件,往往思路曲折,计算量很大。如何选取最优条件?其实,审题就是数学阅读,通过阅读快稳准找到关键信息,既节省了时间,也能快速分析出解题思路。在教学中,加强审题训练,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以及阅读效率。

对于文字量比较大的题目,可以采用“粗读、细读”的阅读模式,粗读时将关键信息进行标注,比如,数字、数学符号、数学公式、关键文字,甚至一些不起眼的条件,了解题目的大概意思;细读时将关键信息串联起来,以问题为依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于新题型,比如,新定义、新运算,或以数学文化、数学应用为背景的题目,可以采用“细读、精读”的阅读模式,细读时将题目分类。若是涉及新定义、新运算的题目,要将新知识读透,注意符号语言、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转化;若涉及数学文化、数学应用为背景的题目,需去除无关信息,抓住问题本质。精读时一类不需构建新的数学模型,只需应用新知识直接解决问题中即可,另一类则需要将题目中信息归结到学过的模型中解题,最后是“复读”,检查答题是否规范,避免出现文不对题的情況。还有一些题目来源于“阿波罗尼斯园”“勃朗特悖论”“祖暅原理”“杨辉三角”“割圆术”等数学名题或著名结论,教师可以将数学史,数学故事引入课堂,习题课自然而然会变得生动有趣;也可以留作课后的阅读内容,让学生相互之间分享讨论,这样把阅读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不至于生硬刻板。

四、结语

依据“阅读、讨论、应用”的教学模式,把数学阅读充分融入课堂,营造有意义的阅读环境,让学生从害怕阅读转变成尝试阅读,最后乐于阅读,善于阅读。只有把数学阅读落到实处,积极准备阅读材料,传授阅读方法,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不断的引导和渗透中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彭志权.利用课本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J].软件:教学,2014(5):117.

[2]曹亚东.高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版),2019(1):52-53.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新高考高中数学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