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观清:深耕画坛,“牛”劲十足

2021-11-06 09:33整理豆子插画黑牛工作室
至爱 2021年10期
关键词:红日画坛体验生活

整理|豆子 插画|黑牛工作室

1 汪观清1931年生于徽州,旅居上海,笔名耕莘堂主,原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省黄山市书画院名誉院长等。他擅长连环画、国画人物画、山水画,注重墨韵,强调动态,笔下的山水、人物极富情趣和个性,尤以画牛著名。

2 汪观清自幼酷爱丹青,后到上海拜师学画,加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后,是社内公认最勤奋的创作人员之一。“别人画6个小时,我画12个小时。每天5点起床,8点前到出版社,夜里工作到2点是常有的事儿,整栋洋房里,只有我窗口的灯亮着。中午别人午休睡觉,我接着画画。”

3 革命军事题材连环画《红日》的创作,汪观清认为是难度最大的一次。1957年,他读了当时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红日》。没想到,不久后,上级领导把《红日》连环画的创作任务交给了他。为了更真实准确地完成创作,1960、1961年,他两次来到山东沂蒙山区孟良崮深入体验生活,收集《红日》创作素材,并创作实地写生作品《孟良崮日出》。

4 汪观清那时才30岁出头。在孟良崮,他每天以4个窝窝头充饥,1个月下来瘦了20多斤。回到上海后,他为了把连环画中描写战争场面的细节表现得更加准确鲜活,多次下基层到部队体验生活,与士兵们同吃同住,学习了第一手的军事知识用于连环画创作。他历时3年创作的连环画《红日》在1963年出版,获全国连环画二等奖。

5 改革开放之后,汪观清转型成为职业画家。他在国内外参加各种画展,把祖国的绘画艺术传播到海外,同时也学习融汇了海派绘画技艺。汪观清爱画牛、善画牛,被称为“画牛大 家”。

6 早在1998年,汪观清就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结下善缘。1998年1月,在沪港两地慈善机构联手举办的筹款晚会上,他将创作于1976年的国画《周总理》捐赠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寄托了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也表达了他对慈善事业的一片热忱。此后,他还多次参加“蓝天下的至爱”慈善义拍活动。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还组织名家书画义拍,用于抗震救灾、重建校园。

7 汪观清还热心公益事业,对连环画的传承工作也始终挂怀于心。2018年3月,他发起建立的海派连环画传承馆在上海开馆。他以传承文化为己任,“连环画是极具海派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发起建立海派连环画传承馆,可以让广大市民了解海派连环画的发展历程,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培养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美的爱好,增强文化自信”。

8 汪观清经历过时代的变迁,经历过连环画从发展到鼎盛到衰落的完整周期,见证过海派画坛几十年的风云变幻。他对连环画、中国画的见地和艺术体会,对于美术从业者和爱好者都是有价值的经验。虽已年至九旬,但他仍在为回报社会、回报家乡不遗余力地奉献着,真真是老当益壮、“牛”劲十足!

猜你喜欢
红日画坛体验生活
成长
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
立正!新兵们
红日
早春
那抹红
反腐败与中国廉洁政治建设研究报告2
生活中的“万”
从生活中选材,讲述真实的故事
寺凡几多僧/CG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