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丝路文化流变及其启示

2021-11-07 01:55齐皓齐张翼
兰台内外 2021年25期
关键词:文化

齐皓 齐张翼

摘 要:本文基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研究了南海丝路的文化流变及其启示,着重分析了南海丝路的历史发展、主要外销商品以及南海丝路变迁对现当代的启示。

关键词:南海丝路;海上陶瓷之路;文化

“南海丝路”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两千多年的丝路历史中传承了丰富的特色文化,对我国和世界的政治、科技、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研究南海丝路的文化流变及其启示。

一、什么是南海丝路

南海丝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称南海丝绸之路,简称“南海丝路”。

“南海丝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取代徐闻、合浦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二、南海丝路的文化流变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一直是一个争论性的话题。但航海线路的形成至少具备:1.航程航路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2.航海者对航路上地理、水文、气候等条件因素应有较为深刻且系统的认知;3.经由航路本身的贸易、朝贡活动基本呈常态化。基于这个认知我们一起分析南海丝路的文化变迁。

秦汉之前,岭南一直是百越聚居地。秦朝统一岭南以后,南岭便成为人员派遣、政令上行下达、物资运输的必经之地。南岭古道的畅通无阻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前奏。随即,汉朝便开辟了中国到南亚的贸易航路。20世纪70年代,广州市中山路发现秦汉时期的造船遗址,这一发现有力证明了番禺是当时重要的海港。造船厂旁的南越王墓出土的乳香、熏香炉、非洲象牙等诸多海外生产的物件,更证明了当时南海丝路的贸易情况。

西汉的南海丝路的起点主要是合浦。产自南越地区的珍珠等奇珍异宝的货物,基本是由日南彰塞、徐闻和合浦等出海远销海外。此时,南海航线也开始向更远的地方延伸。到东汉时期与我国贸易往来的国家范围,已经由前朝的东南亚、南亚扩展到西亚等地区。

东汉时期扶南迅速兴起,并逐渐成为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航路的中心枢纽。汉魏六朝战乱频繁使得不少中原人员逃亡到沿海乃至海岛地区,大规模人口南迁客观地促进了海岛开发和南海航路的发展。

六朝时期,广州、交州市全国最为富饶之地。同时,北方战乱频发,而岭南地区相对安宁,物质和人力便向南转移。孙吴在广东新立新会郡,新会就成为南海的重要港口。六朝之后,隋朝穷兵黩武,隋朝灭亡后唐朝开始,为广州为起点的南海丝路仍以丝绸为主,发展较快、可谓日新月异。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曾对《求发高僧传》中所记载的初唐前往印度求学僧人的来去路线进行了统计,其中共有海路49条、陆路33条。不过,自唐高宗麟德二年(665)之后,海路逐渐取代了陆路。安史之乱之后,陆上丝绸之路逐趋衰落,同时航海技术的突飞猛进,南海丝路逐渐发展为广州“通海夷道”。《新唐书》等中外史料记载地从广州出发到波斯灣和东非以及欧洲的海上航线,总长14000公里,此时的南海丝路航线已经由近海航行向远洋航行转变,唐代的南海丝路及其海上贸易活动的发展,充分显现了中国在航海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也标志着唐代广州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繁荣。

隋唐时期的广州港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港口,这不仅与岭南地区固有的海洋文化和独特的地域特点有关,也与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南海丝路中心更迭有关。广州“通海夷道”的形成,为宋元南海丝路的发展和延伸奠定了基础,也决定了中央到岭南经济的日益依赖。市舶司的出现,就满足了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也是南海丝路发展的历史必然。

宋元自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打通了岭南岭北贸易往来,自东南沿海来朝的外国贡使大都通过梅岭古道进京朝贡,珠玑港成为古驿道上的贸易重镇,大庾岭、梅岭道、珠玑港等欣欣向荣,往来商贾络绎不绝,见证了宋代朝贡贸易的繁荣,也稳固了宋代中国以岭南为首的沿海港口的始发港地位。

到了元代,国内贸易四通八达,繁密的交通网络,布满了岭南通往内陆的古道驿站,大力促进了元代岭南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宋元时期,南海最重要的海港,主要是广州、泉州两港,岭南地区一些规模偏小些的港口也不断增加、十分繁多,形成了以广州、泉州为引领的诸多港口群贸易网络。两宋时期,朝廷重视海上贸易而建立了市舶制度,对海上贸易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规范作用。而且,宋代的航海技术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宋代航海者将风向和风力作为中心环节进行改进,南宋时航海导航技术走向全面成熟,推动了南海丝路的繁荣与发展。元代中国跨海征战日本、占城等,元军所走航路正是南宋梦梁录中所记载的南宋海商航路。元代是世界旅行家、冒险家活跃的时期,马可·波罗、鄂多立克、孟特高维奴、伊本·白图泰等都对南海丝路进行了探索。

三、南海丝路变迁中的广州港

广州一向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岭南第一大海港城市,是南海丝路的主要始发港。宋元时期的广州繁荣胜昔,通过广州港和南海丝路,岭南与亚洲、西方和南洋诸国保持着繁荣发的海上贸易和文化往来。唐、宋、元的广州港推动了我国朝贡贸易体系的极大发展,唐至元三代借助南海丝路成为我国历史上朝贡贸易的鼎盛时期。

明代时期实行“海禁”,民间贸易逐渐活跃,朝贡贸易日趋衰落,贡舶贸易向商舶贸易转变。广州港、澳门港“内外港的二元中心体系”逐步形成。广州每年两次的海外贸易集市呈现常态化,由广州、澳门至亚非欧的南海航路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清代,广州由多条至里斯本、美国、拉丁美洲、大洋洲的航线,在“一口通商”制度下,自广州、澳门始发的全球性的海上贸易网络彻底形成。“一口通商”使得广州成为中国绝无仅有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中西方间的经贸活动全部都集中在广州,“一口通商”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广州“南海丝路”的近代化发展,推动了广州的手工艺发展,“广货”的盛名中外闻名、享誉天下。清朝“怀远驿”与“十三行”见证了广州洋商贸易的新的发展,“公行制度”的确立,把外商在中国的活动推向了一个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时代。明代的开海贸易,展现了岭南地区对外商的开放和包容,英国、法国、美国、瑞典以及以前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商船纷纷抵达中国,老牌殖民主义劲旅葡萄牙、西班牙的衰落和新殖民主义的崛起,英国和荷兰等开始与老牌殖民主义争夺远东贸易权,1716年,英国在广州十三行正式开设自己的商馆,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英贸易一直是中外贸易最主要和最核心的部分。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开始驶向广州,6个多月后经澳门抵达广州,这标志着中美直接贸易的发起。也表明了以广州为起点的南海丝路向全球扩展,全球海上贸易网络也日趋成熟。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