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2021-11-07 04:40张文娟周吕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融合

张文娟 周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价值支撑、内容资源,且引领着全面振兴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向。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该被当代大学生遗忘,而应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高校思政教育者应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镜鉴作用,将其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达成“立德树人”目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创造条件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沧桑巨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精神风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前行的精神旗帜和宝贵财富,其不随着岁月变迁而过时,反而历久弥新,是新时代倡导的重要思想内容。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可能性极大,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内容有相通之处

比较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華部分可知,二者具有相通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丰富思政课堂内教育资源。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在历史上,无论是封建社会、战争年代,抑或是和平时代,不乏仁人志士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拳拳爱国之心激励后人。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都蕴含着爱国主义,高校思政教育应该汲取优秀养分,以爱国诗词、语录、形象等为载体,培育大学生正确的责任和担当。除爱国主义思想外,诸如自强不息以及和谐共处的民族精神等与大学思政教育内容都有交叉,思政教师应借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渗透力度,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培养目标一致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得以传承,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很多政治性教育内容。它们较之生硬的政治思想理论,具有多样性特征,内容丰富且切合生活。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质,通过课堂内外开展针对性教育,摆正学生的政治觉悟和三观,提升政治水平,为祖国培养出道德素质高的人才。由此可见,二者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都指向了育人方面的政治属性、文化属性。

(三)教育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门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的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中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实现指明方向,无疑为高校思政教育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从而推进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政策支持对二者融合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许多高校出版思政校本教材,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成果颇丰。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与高校思政教育特点相吻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

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关注,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如理论指导不足、师生对传统文化重视意识淡化、缺乏文化学习热情、学习渠道单一等。高校思政教师应该突破重围,多维度思考和实践二者融合路径,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新的时代价值,具体可以从以下4点入手。

(一)把握融合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和不是随意的,要有一定原则做指导。首先,应该坚持正确的方向,即要与中国共产党宗旨、中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相符合。对方向原则的高度认同,才是正确的、与时代接轨的思政教育,不能将传统文化不加筛选、生硬地融入思政教育。其次,在融合过程中逐渐渗透。这就要求教师应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明确文化融入是手段,思政教育才是主旋律,要做到搭配得当,合理布局,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品质。再次,二者融合应以大学生为主体,尊重大学生特性。教育者“教是为了不教”,思政教育者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辩证的态度,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不失时机地将其转换成精神财富。最后,二者的融合要进行创造性转化。教师应认真研读中华传统文化理论、实践模式,根据大学生思政内容进行重组和改造,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如果只是照搬传统文化中的旧思想,只能口惠而实不至,难以与课程相适应。

(二)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思政教育应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具体课程,每门教学都有其自身特点和内容。高校思政教师应该在总体思想指导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侧重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规范三观,在引入传统文化时可按照章节内容,如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志当存高远”“虽九死其犹未悔”“君子有道”“三纲八目”等观念相契合,教师可以引入先哲名言,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为之躬身实践。再如,《近现代史纲要》以救亡图存为主线,要求大学生熟知党史,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能体现爱国主义情怀的资源不计其数,教师除讲解教材内容之外,还可以通过视频、图文等形式介绍爱国志士的故事,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向学生普及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如霍去病、苏武等,将他们的爱国精神融入课堂,引导大学生体会中华儿女以国家为重的家国情怀,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丰富校园活动,促进二者融合

高校思政教育除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外,还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例如,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载体,举办主题活动,促使大学生领悟节日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思想,发扬其中蕴含的高尚精神。或以重大历史实践纪念活动为载体,举行演讲比赛、理论宣传、知识竞赛等,通过纪念活动,让学生感受今昔对比,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再如,开展爱国教育实践基地参观活动、参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假期社会实践等,引导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提升生活认知和体验,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从而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

(四)提升思政教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工作者,要想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提升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行交流会,相互交流、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意识,同时与时俱进,研究思政教育的课程标准和内容,开阔视野,自觉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高校思政教师应该多采用开放性和双向互动性的教学模式,以启发学生为主线,采用辩论会、交流心得、社会调研、知识竞赛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众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也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教师可以借助《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还可以借助学习强国等手机软件,号召学生学习党史,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结合信息,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其学习热情,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结语

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并非偶然,二者内容相通,培养目标一致,它们在融合中相互促进。高校思政教育者要拓宽思路,遵循一定原则,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丰富课内外活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能力,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形成合力,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感召力和创新性,最终实现高校“三全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齐飞,尹长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04-107.

[2]闫玉慧,李士明.“三课互动、校企协同”立德树人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1(4):68-69.

[3]贾洋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实现路径分析[J].汉字文化,2021(3):185-186.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