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院校“三全育人”实施现状及路径微探

2021-11-07 04:40张宗海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工科育人

张宗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工科院校”是国家为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实现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转变而提出的重要概念。新工科院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特点及生源特点等区别于普通高校,新工科院校如何有效落实“三全育人”机制,切实完成“扣好当代大学生的第一颗扣子”的艰巨任务,关键是要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一、新工科院校“三全育人”落实现状及问题

“三全育人”中,“全员育人”强调学生被教育范围的问题;“全程育人”讲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全过程中的问题;“全方位育人”强调高校育人的空间维度问题。

(一)学校层面

新工科院校区别于传统工科院校,其建设基础是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总数90%以上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学校地域性特点极为明显,此类学校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合理定位,有效实现“产学结合”,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学校学院专业设置相对健全。新工科院校学科建设除理工科专业外,还设立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等教学院部,实现多学科全方位有效融合。从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历史人文情怀、培养思想政治高度、强健身体素质等方面全方位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效结合。新工科院校积极主动探索高校课程思政发展之路,积极组织学校各类学科教师参加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有效引导高校“全员育人”体系的主要载体专职教师所授的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实现有效融合,为新工科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共探新路,为新工科院校贯彻实现“三全育人”提供更多的方法及平台。

课程安排基本合理、全面。新工科院校课程安排基本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大一、大二年级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大学语文》《中国近代史》《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等,以国家历史、道德理论为切入点,培养和引导学生三观;大三、大四年级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实习等课程,为学生毕业走入社会提供扎实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操作平台。

实行辅导员“常态化”思想政治引导。新工科院校部分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自身素质较低,顺利落实课程思政难度略大。专职辅导员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实行进一步的思想政治引导,新工科院校专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引导功能更加明显。辅导员常态化、全方位介入学生日常生活,促进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有效落实。

(二)家庭层面

部分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据不完全统计,地方性新工科院校学生多来自农村,家庭条件稍差。由于生源地经济薄弱,此类院校学生家长多未读过大学,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家庭作为“全员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受教育程度制约着“全员育人”的有效落实,且在现今农村社会现状下,学生父母多在外务工维持家庭生计。

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习惯养成。受家庭经济及成长环境影响,部分学生的美育、德育及习惯养成较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略微欠缺,导致“三全育人”落实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加大了“三全育人”落实难度。总体来讲,家庭教育及习惯养成的匮乏,打破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三全育人”体系,影响新工科院校“三全育人”全方位高效落实。

(三)社会层面

“三全育人”政策上传下达存在滞后性。通过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简称CNKI)的关键词“三全育人”搜索结果可视化分析图发现,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布以后,各地院校纷纷投入“三全育人”主要工作中,CNKI中“三全育人”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但在“发表机构分析”中可见新工科院校总体占比较小。新工科院校多位于各省地级市,在当地市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制约下,“三全育人”工作从国家层面引导到地方部门落实存在一定滞后性。

社会群体“三全育人”意识不强、力度不足。首先,认真贯彻大学生“三全育人”任务,不仅需要社会正义典范、先进楷模、优秀校友等群体的共同引导,还要求与学生接触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要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牢记育人使命,共同参与和完成“全员育人”任务。然而,由于地域经济发展和人文素养存在差异,新工科院校大学生所接触的部分社会成员育人意识不强,甚至一些不良社会人员还会导致学生染上不良嗜好。

二、制约新工科院校落實“三全育人”机制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工科院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因素制约着当地各类事业发展水平以及新工科院校“三全育人”任务的落实。首先,经济落后导致社会发展滞后,中小学生“全方位育人”发展受到限制,连锁效应直至大学。其次,经济落后使得社会部分育人环节流失,且部分社会成员人文素养不高,社会群体无法有效参与引导大学生,难以落实“全员育人”。

(二)学校办学层次因素

新工科院校由普通地方性工科院校发展转型而来,其办学层次、学校定位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区别。新工科院校一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一批“根植地方、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性人才为总体目标,旨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坚强的后备力量。

(三)课程落实因素

为响应教育部门号召,积极落实“课程思政”任务,新工科院校大力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将思政工作面向全体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要求各类学科教师在课堂除教授专业课理论知识外,要积极穿插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总体来看,“课程思政”落实成效较为明显,但是仍有部分专职教师的思政知识较为缺乏,课程中专业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无法相互有效嵌入,导致“课程思政”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学生主体因素

新工科院校学生多来自农村,学生生源地环境、家庭经济情况及自身素质等方面都较为一般。部分学生主观学习能力较弱,心理素质较差,思维及交流方式转换较慢。学生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及各项素质的薄弱,影响着社会、学校、课堂等各个层面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给新工科院校“三全育人”的实施增加了难度。

三、新工科院校“三全育人”的路径微探

(一)提升经济,重视全员育人

第一,当地政府部门应该重视发展当地经济,学校应该鼓励动员毕业学生积极投身于当地经济建设,再由当地经济发展反哺新工科院校建设,最后由高校继续为当地培养可用之才,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学校应该通过奖助学金的形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三全育人”每个环节,促使育人主体顺利融入育人过程,提高“三全育人”整体实施效果。

(二)课程思政,贯彻全程育人

学校利用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对大一到大四年级全体专职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培训,要求其在课程教授中必须涉及思政教育引导内容,并且安排专门的督导部门进行跟进督导;阶段性组织专职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比赛,通过赛事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促使其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

(三)精准定位,落实全方位育人

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作为现代青年思想政治培养和引领的重要阶段,“全方位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空间维度要求,在育人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新工科院校应该立足当下,从实际出发,精准定位自身办学层次,利用自身地域优势和办学特点统筹协调教学部署,将思政课程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有效结合,让辅导员实现课堂、课外有效联动,家校联合同步共进,更新育人模式,创新育人思维。切实从家庭、学校、社会有效施教,利用课堂、课外及各种平台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培养“根植地方、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性人才的伟大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度“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重点)(编号:2020FDD10);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2020年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编号:2020FKT18);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2020年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编号:2020FXM1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东阳,张文.新工科院校心理育人模式构建[J].商洛学院学报,2020(2):85-91.

[2]王洁.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三全育人”体系的应用探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6):1-2.

[3]臧勇.强基础 重创新 抓落实:北京科技大学全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J].北京教育(高教),2019(4):34-36.

[4]孫燕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教材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20(5):93-96.

(作者单位 商洛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工科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