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路径和机制研究

2021-11-07 10:32游燕霞纪聪慧谭斯韵郑邦喜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机制研究学生社团

游燕霞 纪聪慧 谭斯韵 郑邦喜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势头迅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变得尤为重要,本文构建“三维育人”社团建设,立足社团与双导师之间共建、与组织共建、与社群共建,发挥社团育人功能,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有远大追求、有综合素养大学生。

关键词:学生社团、育人路径、机制研究

一、研究背景

2020年1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颁发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学生根据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在高校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团体。”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生专业拓展的创新平台,是高校组织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空间。

截止2021年6月,在中国知网(CNKI)平台以“社团育人”为主题搜索得出的结果可知,共检索到372条结果,其中博硕学士论文为28条,出现2961条期刊记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从育人保障、育人主体、育人力量多方面突破社团多元育人的功能,努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如何强化学生社团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挥,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情操,是每位学生工作者前方漫漫长路的重大任务。

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意义和价值

(一)丰富学生社团文化理论

通过先行研究不难发现,学者们已经围绕“学生社团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有一定价值的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不可否认,当前的“学生社团文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旧需要开展大量的理论探索和拓展。本研究对“学生社团文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深化了对“学生社团文化”的认知,并围绕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学生社团文化的相关理论,拓宽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

(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过程是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实体或活动形式。把社团文化育人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就是在社团活动之中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社团活动的育人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运用文化载体的关键是加强社团组织建设,在这层意义上,本研究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深化与拓展。

(三)提高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科学性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也一样,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实现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无论管理部门还是组织部门都很重视,但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并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系统理论的指导,导致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往往处于盲目的建设中,不足以实现科学性建设的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科学性的发展。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文化不仅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同时文化本身也蕴含着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价值观念、秩序规范、修为养成等方面对人们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下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价值观。高校中的各种文化对大学生具有同样作用,在建党一百周年来临之际,高校学生要通过社团活动的载体,完成党史学习教育,自觉加强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向党史求规律,向党史探未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接续奋斗再出发的“动力源”,在学习党史感悟思想伟力中增强政治担当,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因此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是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可以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

(一)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意识冷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建设没有落实普及到社团层面,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学校的最新部署、路线规划等不能及时传达到学生社团内。高校指导社团的组织机构认为社团内的学生会通过学院团委、班级团支部等知悉需要了解领会的党团形势政策,因此忽视了对高校学生社团内部的意识形态建设,导致学生社团宣传和普及政治思想不到位,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符合,社团内成员只是单纯的发展兴趣特长爱好,形成存在思想政治意识冷漠、遵规守纪的意识差等现象。

(二)指导老师欠缺对学生社团的引领力

从目前学生社团的发展来看,学生社团由社团指导教师和学生社团负责人共同开展日常指导和管理工作,此类群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高低,会对社团产生一定的影响,素质高的领导班子有一定的榜样力量能够推动高校学生社团的有效发展。据访谈发现,当前社团领导队伍缺乏对学生社团引领能力,其表现其一为大学生社团所配备的指导老师,多数为兼职老师,没有配备专职老师。兼职老师有本职工作,日常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对学生社团工作进行深入了解,并且缺乏社团管理的专业经验与技能,因此影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其次,针对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虽然制定了选拔和培育机制,但是这些机制的功能无真正落实,学生社团负责人的实际能力并不能够达到相关要求,在学生群体中也难以形成引导能力。

(三)社团缺乏品牌活动的打造

同質化现象在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中十分普遍。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的类型、主题、形式和宣传手段更加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活动的类别是相似的,尽管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数量众多且丰富,但活动的类别却相对类似,例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科技学术节比赛和校园文化艺术节比赛等;第二,活动场地相对统一,出于安全考虑和资源匮乏等多种因素,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的场地大多局限于校园,没有真正扩散到社会;最后,活动的内容相对单一,通常仅限于专业技能和知识或指导教师拟定的主题。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变得越来越大众化、趋同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社团的活动不再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创新。

四、高校学生社团“三维育人”优化策略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层的战斗堡垒,在管理社团活动的同时体现高校全面发展的理念,发挥社团育人功能,加强广大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吸引、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有遠大追求、有综合素养的大学生加入到社团中。搭建“三维育人”社团模式,是增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体现,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三维育人”社团模式具体是社团与双导师之间共建、社团与社团共建、与社群共建,将双导师、组织、社群作为完善社团育人体系的三个载体,有效拓展学生社团工作的维度,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学生社团为出发点,共建串成线,用有内涵、有活力的学生社团活动连成面,逐步覆盖到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基于协同理论,“三维育人”体系的形成有内圈中圈外圈三个层次相辅相成,最终依靠三个层次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一)立足内圈建设指导,打造社团文化建设的万能钥匙

高校要抓好学生社团培训机制。导师对社团的指导工作是全方位的,既有包括开展社团的干部培训会议、团队建设活动、素质拓展活动,同时还要利用好榜样的力量,展开“莘莘学子讲师团”的榜样引领宣传等关于社团建设扎实的指导,在做好社团建设培训工作的同时社团导师的综合素质也有了较高的要求,事实表明具备较高专业水平同时拥有丰富社团工作经验又热衷社团工作的社团导师相当有限。

高校同时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以强化社团导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目标,以提高社团导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进一步发挥社团活动专业性、规范性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专业素养的社团,落实好“社团导师考核机制”、“社团导师培训活动”,该活动落实了社团指导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完善了学生社团管理机制,为学生社团积极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指导教师兼具专业化、系统化的扎实功底,对社团的教导更具针对性与普遍性。站在“全视角、全局面、全专业”育人的高度将社团发展和社团导师制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落实规划,加强监督,凝聚对现有人财物资源的统筹与管理,完成校内资源最优重组。

(二)丰富中圈价值导向,形成社团文化建设的强大定力

高校要确保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要解决的不仅是建设什么样的学生社团的问题,而是要根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建设什么样的学生社团的问题。因此,高校必须牢牢掌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迎着建党一百周年的浪潮,开设线上党知识竞赛、线下党知识宣传摆摊、观看红色经典爱国电影、参观烈士陵园,树立社团成员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觉悟。

高校要端正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着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高校要引导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的价值观念,开展音乐协会社团“放羊音乐节”,以大学生手绘周边“丝木棉花开”宣传牌及周边景观、学习华夏优秀景观为主要内容;晨曦文学社开展“‘述往思来,向史而新’征文比赛”,以大学生视角讲述党建历史,思考未来自身远大理想及党的发展;吉他社的“红色新青年弹唱会”,以弹奏演唱红色歌曲为主要内容,将大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与红色文化结合。同时在学风意识形态上开展国家奖学金榜样学子分享会、专家讲坛、莘莘学子讲师团分享等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弘扬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将社团建设和价值导向引导结合,不断从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三)拓展外圈实践导向,凝聚社团文化建设的稳定抓手

高等院校教育意义在于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高校要深入社群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积极影响。加强实践教育是贯彻新时代育人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共青团组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一直以来,共青团广东省委紧紧围绕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鼓励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为之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服务载体。高校社团也应积极响应号召,遵循时代的规律,让学生从校园里走出去,参与到外圈实践中去。

高校社团活动可以开设“海豚服务队伍”“益苗公益队伍”等社团实践主力军深入社群,帮助居民,把握社会工作的公益性内容。可利用高校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开设专业性的服务活动,如计算机系的学生可以开展社群维修老旧计算机、电器等具体公益劳动,学生通过在社团活动中承担着学生和社团成员的双重身份,在实践中提升全面素质,大学生在发挥社团成员角色时,通过参加多种有实践的社群服务活动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样有效的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明白了社团管理和活动组织的流程。

参考文献:

[1]李春成.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标准体系构建——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研究》[J].领导科学,2019(22):127.

[2]罗贤甲,兰建军.社团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02):152-155.

[3]韩煦.加强政治建设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体系升级[J].党政论坛,2021(04):37-40.

项目基金:广州软件学院2021年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课题(DJSZS202103)

作者简介:游燕霞(1997年--),女,汉族,广东汕头人,本科,单位:广州软件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机制研究学生社团
独立学院实习实训暨创新创业基地的运作机制研究
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及实现机制研究
领导—成员交换的理论阶段、维度划分和机制分析
独立学院实习实训暨创新创业基地的运作机制研究
当前医学类院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难题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