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了,你会和孩子恰当分离吗?

2021-11-08 05:37李强
早期教育(家庭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情绪宝宝环境

李强

近几年,我们通过对新生入园行为表现的跟踪观察,发现亲子间不同的分离方式对新人园幼儿的情绪影响很大,致使幼儿产生焦虑的程度和缓解分离恐惧的效果也相差甚远,具体表现如下:

新生入园时,一位幼儿紧紧抱住妈妈的大腿哭喊着:“妈妈不要走,妈妈不要走!”“宝宝不哭,妈妈不走,妈妈和你一起玩玩具。”于是,妈妈陪着幼儿一起在游戏区搭建积木,幼儿渐渐安静下来,注意力转移到了搭建上。此时,妈妈趁机快速偷偷跑掉。待幼儿发现妈妈不见时,更加哭闹不止。

这种欺骗行为对幼儿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幼儿希望父母承诺的事情有着落,尤其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承诺”。此案例中,家长善意的欺骗,表面上暂停了幼儿的哭闹,但严重伤害了亲子关系,不仅让幼儿对家长失去信任,而且还会认为被妈妈抛弃,导致幼儿严重缺乏安全感,加重了分离的恐惧情绪。

家长完全接纳幼儿的情绪,并无条件支持幼儿的行为。如,幼儿摸着妈妈的脸,反复说:“妈妈再抱我一会儿,妈妈再亲亲我,妈妈再跟我说说话……”“好的好的,妈妈再抱抱你……”家长一脸的疼爱与不舍,满足着宝宝的各种要求,反复地亲一亲,抱一抱,摸一摸,分离时间持续很久,最终导致更难分离,

三四岁的幼儿有直觉行动思维方式的特点,此时,如果妈妈明确而干脆地离开,幼儿会迅速脱离妈妈这一“事物”,而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新环境中。相反,如果家长久久不肯离开,宝宝也长时间不能脱离分离煎熬,无法融人新环境。此外,该行为还会让幼儿养成不良习惯,即通过哭闹的方式解决问题,达成诉求。在纠缠式分离中,家长非但没有积极引导幼儿的情绪,反而受幼儿负面情绪的影响,这无形地支持、延长并加重了幼儿的分离焦虑,对幼儿情绪的管理百害而无一利。

家长完全不接纳幼儿的哭闹情绪,不能正确理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是正常的,通过打骂孩子的方式,强制性分离。如,孩子搂着爸爸的脖子大声哭喊着不下来:“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家长没有安抚孩子情绪而是严厉地训斥:“快放手!怎么这么不听话!”边说边打了孩子的屁股一巴掌,并用力将其推给老师,转身离开。

这样的分离方式,会让幼儿感到不被父母理解,疏远亲子关系,长此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黏”父母是幼儿成长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哭闹只是他们不适应新环境的真实情绪表现。幼儿在对父母的依恋中感受亲情,认识世界,经过这一阶段,他们才能逐渐建立起健全的人格。简单粗暴的分离方式,反映出家长不懂得孩子的成长特点,只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会严重伤害亲子感情,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容易形成暴躁的性格。

家长似断非断式分离,强化了幼儿的哭闹行为。如,有位奶奶将宝宝送到幼儿园后不放心,便躲在墙角、门后、窗外偷看,刚刚情绪稳定的宝宝突然看到了窗外的奶奶,馬上又大哭起来,边哭边向奶奶狂奔而去。

这位奶奶的做法会让幼儿无法安心和同伴玩耍,不停地四处张望、寻找,甚至根本无法倾听老师的指令。这使幼儿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减弱,对幼儿园的依恋感、安全感、信任感延迟。

以上均属不正确的分离方式,对新生情绪的管理十分不利。那么,家长和幼儿到底应如何进行人园分离呢?

即家长不惩罚、不骄纵,和善与坚定并行引导孩子人园。家长理解、接纳孩子不适应新环境的哭闹情绪,但不支持他的哭闹行为。如妈妈紧紧把孩子抱在怀里,轻轻地拍拍他的后背,温和地对他说一遍:“宝宝长大了,妈妈上班,你上幼儿园。下班后,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想哭就哭会儿吧,妈妈爱你,宝宝再见。”家长从容地跟孩子摆手离开。

这种一抱、二拍、三说、四分的正面引导式分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是不变的;让孩子直接面对问题,明确知道自己长大了,要勇敢面对独立人园这一事件;让孩子相信,大家只是暂时分开,妈妈(爸爸)下班后一定会来接他的,给予孩子安全感。家长平稳的情绪,有效的语言沟通,直至幼儿心灵深处。家长允许孩子伤心、着急、难过、想妈妈,同时也鼓励孩子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明确将要做的事情,努力克服困难。

在多年的新生人园情绪管理中,我们发现,这种正面引导式分离效果较好,幼儿适应新环境快,情绪缓解也具实效。

猜你喜欢
情绪宝宝环境
环境清洁工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漫观环境
可爱宝宝超级秀
情绪认同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