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与思政课教学的良性互构研究

2021-11-09 08:09吉菲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育人

吉菲

(内蒙古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相结合,实现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大思政”新格局,其中高校思政课教学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功能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将二者相互渗透,可以切实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促进两大阵地的协同性发展。

一、概念解读

(一)高校党建

高校党建指高校党组织建设工作,以党支部为核心,提升院校基层党建质量,推进学生党建进社团、进班级,探索大学生党员全程化工作模式,全面夯实党建主体责任,使每个师生党员都能“在党言党”,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从源头抓起,发挥青年人才集聚地功能和作用,重组织入党、重教育管理、重思想觉悟、重现实成效、重模范带动效应[1]。杜绝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两层皮”问题的发生,通过工作形式的创新,丰富党支部组织功能和作用,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彰显高校党建工作的政治功能。

(二)高校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坚守为党育人的初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以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发挥关键课程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办让家长满意、让学校满意、让社会满意的教育,推进改革创新,使得青年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2]。从这一层面来讲,高校思政课与高校党建是德育教育任务和体系的“一体两面”,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其形成正确三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实现路径,铸牢信仰之魂。

二、高校思政课与高校党建的互构调查

为了探究当前高校思政与高校党建的互构情况与现状,笔者深入高校教学一线,以内蒙古医科大学为例,展开思政课教学与党建工作的互动调查,本次调查以抽样为主,随机选择150 位在校师生(学生75 名+教育工作者75 名),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都为100%)。结果呈现如表1:

表1:问卷调查结果(部分呈现)

三、问卷结果分析

从以上问卷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1)认为思政课教学与党建工作之间存在统一性关系的师生人数占比高达98.67%,这一数据可以清晰地说明高校师生对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的协同性是很高的,相关度认知比较清晰;(2)但是存在的现实矛盾也比较明显,比如思政工作与党建工作都面临学生内在动力不足问题、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体系亟需提升问题、“大思政”和“大党建”工作配合度亟需完善问题,多数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这一方面还存在内驱不强的现实困境,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讲,高校提升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的融合度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应该将教学和科研工作相互渗透,解决学科建设问题,优化教育路径。

四、高校思政课与高校党建的良性互构策略

(一)良性学习互构:及时更新理念,实现二者的精准嵌入

在构建高校思政课与高校党建的良性互动机制工作中,高校教工党支部必须发挥其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坚持和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导向作用,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彰显“党建+大思政”的集群模式。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应该及时更新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将价值理念、国际视野、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情操传递给学生[3]。通过具体案例应用,契合专业领域,对相关人物故事进行解读,传播正能量,在高校党建的大环境下,从细微之处入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校党建的优势互补,找到二者“融合点”,从而实现教师、学生、教工的双向互动、三方交流,打通党组织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其次,应该“攻弱项”,即:举办教育研讨会,结合专业特色进行育人形式的统一,主动出击,面临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党建工作的难点存应该学会“迎难而上”,做好专题培训,形成自觉能动性,实现高校思政课与高校党建的精准嵌入,发挥党小组研讨会的政治教化功能,只有教育者找到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路径,才能增强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让理想信念教育、文化传承教育、道德修养教育落地生根。

(二)良性协调互构:以制度建设为依托,统筹兼顾三会一课

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以高校党建工作为基础,切实落实“大思政”理念,整合教育教学要素,以思政课建设为重要依托,构建“大思政”格局,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系统性思维,实施沟通协调机制,高校思政课与高校党建工作之间应该互通有无,共享课程信息,及时更新教学辅助资源,沟通工作中的矛盾。在必要时可以在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专题课程中展示基层党组织最新成果,分享其工作活动进度,了解学生动态,深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全体党员必须参加。落实会议要求,做好党员谈心谈话,并向书记报告执行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习党建相关理论和知识,只有落实党员先进性教育,才能与思政教育并立而行。高校思政与高校党建还应该渗透育人机制,以专业课为载体,以党支部为牵头,构建主题式教育活动[4]。播撒德育种子,传播家国情怀,比如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的思政课上,为学生们讲述“医德医术”的重要性,让学生们知道“专心勤奋不懈怠”“大医精诚”“双心医学”的可贵,体现出医学的温度,强化学生的使命感和道德意识,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大纲,编写思政教学案例库,实现高校思政工作与高校党建的统筹兼顾。

(三)良性激励互构:延伸二者融合阵地,实现体系特色化创新

激励机制就是指以创新载体为抓手,延伸二者融合阵地,涵育学生党建和思政课工作氛围,将激励机制作为先行动力,邀请新时代先进人物,以新媒体为重要依托,秉承融合创新理念,将优质的校园资源和多种活动形式融入到党建和思政课中,“两院”院士、党建干部、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主动延伸网络党建阵地,提升思政课建设能力,在必要时让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学习,在活动中评选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激励教师锤炼品质,鼓励学生(思政课成绩优秀)参与相关党员学生活动。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个人激励和团体激励相结合,在高校党支部的引导下,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号召力优势,在激励中求发展,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党支部书记做到以身作则,采取“双带头人”制度,承担起主体责任,彰显先锋模范作用,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从而做到党建和思政课的协同发力,深入落实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实现体系特色化创新,在每学期末对优秀党员教师、优秀思政教师进行表彰,将工资收入与育人实绩相挂钩,树立榜样作用,为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动力。

(四)良性模式互构:以教育为中心,秉持二者实践成果同频共振

高校应该始终坚持OBE 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将教材、评价、毕业均聚焦于成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以产出为导向,铸就教育之魂[5]。教师党支部书记和思政课教师都应该以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根本,二者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应该相向而行,实现良性模式互构,通过“集体备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评价监测”指标等多种方面,遵循二者相统一原则,重构和整合教材内容,在必要时可以打造中医特色课程思政,凝炼思政元素,在日常教学中展现临床实践成果,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在OBE的大背景下,完善思政课程体系,高校党组织加强党员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丰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让政治理论与核心人才培育相结合,提升高校教育水平,以专业课为载体,以第二课堂为辅助,发挥价值引领主阵地作用,促进党教融合。以德为先,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实现协同育人,为学生点亮理想之灯,将“道”与“术”相结合,培养全体学生爱国爱岗、敬业守业、诚信友善、医德道德的思政品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强化思政建设思路,秉持高校思政与高校党建实践成果同频共振,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高校党建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可以发挥青年人才集聚地功能和作用,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得青年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因此在今后工作中,高校领导者和党组织应该切实落实“大思政”理念,整合教育教学要素,以思政课建设为重要依托,以党组织为牵头,解决学科建设问题,优化教育路径,通过学习互构、协调互构、激励互构、模式互构,实现二者的精准嵌入,以教育为中心,促进教育教学改革,铸就教育之魂。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