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形设计在高校绿地景观中的探究

2021-11-10 08:05黄志红
山西建筑 2021年22期
关键词:视线绿地人群

张 奥,黄志红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1399)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大高校校园纷纷扩招扩建。新兴校园建设层出不穷。随着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校园绿地环境的需求开始不满足于简单的绿化环境,而转向了追求更完善更具趣味性的空间需求上。在此背景下,传统的高校建园模式和方法正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和不足。因此,在校园绿地中运用微地形设计则变得至关重要。微地形设计是对原地形的利用改造或对自然地形的模拟,在一定意义上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设计[1]。虽然其体量和规模较小,但却能较好的丰富场地结构,增强人的体验。但在校园绿地中怎么运用微地形设计尚未有规范可循。本文以空间关系学、用户需求和环境心理学为基础,结合微地形设计内涵及自身特点进行探究,发掘高校校园中微地形设计应用方法。

1 微地形设计在校园绿地中的现状分析

1.1 微地形设计的优势

当今社会中,微地形设计作为改造校园绿地空间的重要手段,其作用还是非常显著的。微地形设计能从各个方面改善和提升校园绿地空间的功能和艺术价值。

在现代校园绿地中,微地形设计具有丰富空间结构的作用。高校校园由于其特殊的功能背景,主要面向人群为学生和教师,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普遍较高,所以高校校园景观不能仅仅满足在道路旁摆放石块,刻上名言警句那么简单[2]。人群结构的单一性并不意味着空间结构需求的单一。相反,高校校园绿地空间反而需要更多更细致的空间结构划分。

微地形设计可以增加绿地功能。校园绿地中,利用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微地形作为基础,配合植物和构筑物等设施,可以将功能单一的绿地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几个不同功能的区域组合可以极大的丰富场地的趣味性,以此满足学生群体和老师对功能的多样化需求。

微地形设计可以增加土地承载力。隆起的地形有利于增加地表径流,阻止雨水的汇聚,而凹陷的地形则可以汇聚雨水,配合工程设施可以将雨水快速的排除和收集。多变的地势高度还为不同的植物提供了生存的必要条件。如将根系茂盛的大型乔木栽培在地势较高的区域,将花卉等低矮植物种植在地势较低的区域。

其次,所选择的植物也需要有良好的耐旱性和耐涝性,对土壤的干湿变化有较强的耐受性,保证校园绿地无论在雨季还是旱季都能有良好的植物景观效果[3]。这样,地表以下的土壤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地面上的植物层次和丰富程度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微地形设计有利于工程施工。在校园建设时,不可避免会动土施工。而开挖土地,建筑施工会产生大量的废土。多数情况下,这些土会被运输到施工场地之外,而微地形设计可以维持场地土方平衡,消耗场地内的废土,减少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1.2 高校绿地景观现存问题

校园规模的快速发展随之浮现出很多问题,例如,有些校园建设周期过短,急于扩张建筑面积和人口密度。在教学设施建设的迅速增长下,校园绿地环境建设往往会被忽略。导致其校园绿地环境单一,空间过于平坦开阔,空间私密性低,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校园内的学生和教师大多被迫遵循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行动路线,其他空间很难吸引人群前往或驻留。

其主要的问题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1)设计元素单调,缺失。道路和建筑围合而成的绿地空间大多只经过简单的设计,设计手法也较为传统,仅仅通过行道树和地表植物遮蔽人群视线,空间不易受到年轻人的喜好。

2)空间功能不合理。校园绿地空间作为师生课余生活随处可见的空间场所,应该具备缓解主路压力,疏散人群,提供师生休息放松娱乐场合的作用。单调乏味的校园绿地空间不能满足年轻人多样化的交互需求。

3)土地利用率低,生态效益低。平坦的地形,单一的植物结构不利于生态的涵养和校园微气候的形成。

2 微地形设计的应用分析

不同的微地形形式会营造不同的空间,微地形的轮廓、起伏和组合方式决定其构成的空间具备何种特性,不同特性的空间能满足师生群体多样化的需求。但只有应用合理的策略,才能够确保“微地形”的营造扮演着正向的角色[4]。

2.1 水平要素在微地形空间中的应用

微地形边缘呈现直线型,分界线两侧的同一位置空间特性相同。此边界形式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割功能,也是划分两片区域最简单最广泛的做法,其两侧通过性较强,对人群和车辆有极强的引导作用。分界线两侧多以混凝土石材和绿地草坪搭配为主,也可用耐候钢等材料作为分界线使用(见图1)。

地形边缘呈曲线时,分界线两侧同一位置空间特性会出现不同。当微地形边缘呈现为围合状态时,所围合的空间会呈现社会向心的特性,聚拢人群,促进相互交流。当边缘呈现外凸的状态时,空间会呈现出社会离心的特性,这种空间会促进人群疏散,减少交往,使环境更加开放。当外凸和内凹交替出现时,边缘内侧会聚集人群,外侧则会加快人员流动(见图1)。

地形边缘呈折线时,空间界限明显,功能明确,空间内流动性较差。内凹和外凸界限明显,折线形的微地形边缘会对人群的通过起到阻碍作用,减缓人群流动(见图1)。

2.2 竖向要素在微地形空间中的应用

微地形的单侧竖向高度与人的视线平行时,地形可以完全阻隔对面的视线和噪声,以营造出私密和有安全感的空间。在竖向上的材质可以有多样化的选择,比如耐候钢、木材、草坪和混凝土等,每种材质带来的效果会有差别,同时影响人对空间的感受(见图1)。

微地形高度在1.2 m左右时,可以起到阻隔和引导人群的作用。此高度通常为矮墙和树池的高度,是提供人群站立办公的理想高度,配合木材石材等材料还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并且不会完全阻隔视线和声音(见图1)。

微地形高度在0.4 m左右时,地形高度通常不能阻挡视线和噪声,只能起到引导作用,配合花卉植物可以有效分隔空间,增加竖向丰富度。此高度还具备景观座椅的功能,配合石材和木材等材料,可以提供人们休息和交谈的空间需求(见图1)。

微地形高度在1.8 m左右时,人在微地形顶部的视线会得到极大的扩展。混凝土、石材和木质材料的使用通常会将人的视觉中心集中在地形顶部,具有较强指示作用。当地形材料以草坪为主时,空间最高点的界限会被模糊,地形的中间部分会占据视觉中心(见图2)。

微地形高度在1.2 m左右时,配合植物和设施,地形可起到阻隔视线和噪声的作用,同时会对人的视线产生引导作用。此地形高度通常会设置景观台阶,方便人群翻越或者休息。当材料以石材混凝土为主时,地形通常会作为区域内的制高点出现,且会设置扶手等安全设施(见图2)。

以草坪为主要材料,微地形高度在0.4 m左右时,不用设置台阶,通常以坡道的形式就可以翻越。此高度可以在划分功能分区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持场地的连贯性。当以石材和混凝土作为主要材料时,通常以座椅的形式出现,搭配台阶可以创造多元化空间,提供人群休闲娱乐的场所(见图2)。

当两侧微地形高度都高于视平线时,人视线的四周会被最大程度的遮挡,只能看到面前的场景或地形表面的装饰,材料等。此类空间的限制性很强,可以最大限度的引导人群和视线。当立面采用耐候钢,毛石等材料时,不仅可以稳定墙体,还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且空间多呈现压抑性(见图2)。

当两侧微地形高度在1.2 m左右时,空间会处于半开放状态,人的视线和声音不会被完全阻挡。在此空间搭配台阶和座椅可以营造社会向心空间,聚拢人群。当微地形两侧为水池或花卉时,空间有极强的体验感和互动感,在材质上选择玻璃等透明材料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剖面效果,以增强空间的趣味性(见图2)。

空间两侧微地形高度为0.4 m左右时,场地视野开阔,通过性强。此方式常出现于道路两侧,多以台阶和景观座椅搭配的方式体现。并且空间下沉,指示性强,容易形成社会向心空间(见图2)。

3 微地形设计在校园绿地中的发展趋势

未来校园绿地中的微地形设计会向着空间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多样性的地形,增加了多样性的空间,通过不同地形的组合可以营造出私密、半私密和开放的空间。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地表特征,为景观变化提供了依托的基质[5]。同时也为校园绿地创造了更多的层次和空间,借此满足师生群体对于校园绿地空间多样化的需求。

不同的微地形空间搭配植物、构筑物和基础设施,能极大的丰富空间功能,提升校园绿地空间的整体利用率。

未来城市建设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微地形设计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加土地承载力和恢复力,提升土地韧性,改善校园生态环境,营造校园景观微气候。

微地形设计打破了传统校园单一局限的设计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出发,以解决人的需求作为最终目的,未来定会朝向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4 结语

高校校园绿化环境的微地形设计是合理打造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丰富彰显个性化、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未来校园绿地的微地形设计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关系,解决学生和老师对校园绿地空间多样化,功能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兼顾设计多元化和生态多样化的总体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视线绿地人群
要去就去视线尽头的山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那座山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走进绿地
当代视线
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