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临床观察

2021-11-10 22:17于小普赵海芹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运动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

于小普 赵海芹

【摘 要】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LDH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给予腰椎牵引、康复治疗;观察组46例给予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3周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腰腿疼痛程度及下肢神经传导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81.82%(P<0.05);观察组VA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腓总神经MCV、胫神经MCV、腓肠神经SCV及腓浅神经SCV传导速度比对照组快(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治疗LDH患者疗效较好,能有效缓解腰腿疼痛,增强下肢神经传导功能。

【关键词】 针刺夹脊穴;腰椎间盘突出症;运动疗法;下肢神经传导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9-0088-03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LDH)简称腰突,在众多腰部疾病中较为常见,具体临床表现为叩击按压腰部麻木疼痛、臀部、腿部和足部疼痛、大小便功能出现障碍,严重者甚至出现下肢瘫痪等现象[1]。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LDH的患病群体也在不断朝越来越年轻的趋势发展,若不能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患者腰腿疼痛加剧,情绪状态恶化,生活压力增大,严重影响整个家庭甚至社会的发展。临床通常采取推拿、牵引、按摩及睡硬板床等治疗方法[2],但是不能快速缓解疼痛,且活血化瘀法的疗效仍不理想。笔者观察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对LDH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LDH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26~62岁,平均(44.30±5.08)岁;病程8~32个月,平均(15.34±2.93)个月;其中外侧LDH患者28例,椎间孔LDH患者12例,中央LDH患者6例。对照组46例,男23例,女23例;年龄24~61岁,平均(44.25±5.11)岁;病程7~31个月,平均(15.25±2.86)个月;其中外侧LDH患者26例,椎间孔LDH患者13例,中央LDH患者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和微创治疗操作规范的专家共识》有关LDH诊断标准[3]。

1.3 纳入标准 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者;未曾接受相关外科治疗者;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伴有严重骨质疏松、强直性脊柱炎或腰椎畸形者;伴有心脑肝肾等严重障碍者;不配合本研究或精神严重失常者;处于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腰椎牵引、康复治疗。使患者处于仰卧位,采用肩部固定带固定上身,采用腰椎牵引带捆绑腰部,下肢伸直,初始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60%和80%之间,待起效后根据患者耐受能力每3天增加3 kg直至患者最大耐受程度,3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3周。观察组给予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根据脊神经根定位在患者腰椎间盘突出部位旁确定夹脊穴位置,再选取委中穴、足三里穴、环跳穴、阳陵泉穴等为辅穴,用40 mm毫针(厂家: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批号:212190612;规格:0.40×50 mm)在皮肤常规消毒后进行针刺,手法为缓慢提插为主,皮肤局部感到微酸麻胀,留针 20 min/次,3次/周;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和自身耐受力给予搭桥运动训练、腰背肌运动训练及核心肌群控制运动训练等,训练强度由局部到全身,从轻到重,无疲劳感为最佳效果,30 min/次,3次/周。连续治疗3周。

1.6 观察指标  ①腰腿疼痛:治疗前后采用VAS评价两组腰腿疼痛程度,总分共1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②下肢神经传导功能:治疗前后采用多功能肌电图仪记录并测定两组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包括腓总神经运动MCV、胫神经MCV、腓肠神经SCV及腓浅神经SCV;③临床疗效。

1.7 疗效判定 参照《临床治疗指南(骨科分册)》判定疗效[4]。若患者下肢和腰部疼痛消失且腰椎活动不受限,直腿抬高角度超过80%判定为治愈;若患者下肢和腰椎疼痛明显缓解,腰部活动受限明显改善,直腿抬高角度超过70%判定为显效;若患者下肢和腰椎疼痛部分减轻,腰部活动受限部分改善,直腿抬高角度超过30%判定为有效;若患者疼痛未减轻,腰部活动仍受限,直腿抬高角度不高于30%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的95.65%(44/4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2%(36/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腰腿疼痛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前后下肢神经传导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腓总神经MCV、胫神经MCV、腓肠神经SCV及腓浅神经SCV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腓总神经MCV、胫神经MCV、腓肠神经SCV及腓浅神经SCV传导速度比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LDH主要发病机制建立在炎症的病理生理基础上。中医学认为LDH属于“痹证”“腰肌劳损”的范畴,病理基础为风寒兼夹、经络失养,可以分为气滯血瘀型、湿热阻痹型、寒湿阻痹型、肝肾亏虚型及肾阳不足型。根据不同证型的特点去调整不同的饮食,选择不同的药方,主要以疏经行气、通络活血为主,但临床中单一西药或中药方剂保守治疗周期过长[5],且缓解腰椎疼痛的疗效不够理想。为了使患者更快更有效的恢复健康,本文通过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观察其对LDH患者疗效及下肢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

腰椎牵引、康复治疗通过腰围固定降低腰椎不稳定性,防止腰椎大幅度活动,能够促进病情好转,增加腰部肌力,缓解中、重度疼痛和肌肉紧张、腰部疼痛等临床症状[6]。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通过直接刺激患者穴位,进行肌肉拉伸改善腰椎功能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夹脊穴位置为背部脊椎两旁穴位,可汇聚全身阳气,通过针刺腰背部夹脊穴能够发挥通络活血、舒经止痛的作用[7];再根据相关经验针刺委中穴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力,针刺阳陵泉穴能够提高机体的抗病抗感染能力,针刺足三里穴能够促进患者除湿气、散风热,配合针刺夹脊穴能够更好地驱除体内多余邪气,配合运动训练防止肌肉痉挛。针刺夹脊法联合运动治疗对症治疗LDH,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临床症状。

机体在患有LDH后,纤维环发生破裂,纤维环所含的化学组织向外溢出,引起患者感染无菌性炎症压迫神经便会发生腰腿疼痛[8],为脊柱脊髓外科常见病症之一。通过VOS评分高低能够直接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缓解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VAS评分比对照组低,表明通过直接针刺夹脊穴,能够调节患者的疼痛阈值;同时调节患者腰椎夹脊穴周围神经系统,联合运动疗法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的水肿,对炎症因子的释放起抑制作用,使体内致痛因子代谢加快[9]。运动训练能够增强腰部核心肌力,使髓核组织向内收缩,减轻神经根的压迫程度[10],与针刺法联用减轻疼痛程度,且对单一治疗的局限性有所弥补。

神经根传导在腰椎间盘突出后出现受限水肿等现象,若左侧神经根被压迫则患者左侧腿部和臀部发生放射疼痛,反之右侧相同,患者于弯腰时下肢疼痛较为明显。其中患者下肢腓总神经损害多由炎症刺激引起;胫神经损伤为股神经的发出部位;腓肠神经和腓浅神经SCV减慢证实周围神经病变导致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腓总神经MCV、胫神经MCV、腓肠神经SCV及腓浅神经SCV传导速度比对照组快,说明夹脊穴位于腰背部,可直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通过针刺直接刺激通筋活血,调节周围已发生部分病变的的神经系统,缓解神经根水肿,抑制炎症反应,提升脊柱稳定性;运动训练增强患者筋膜和肌肉的代偿能力,对筋膜功能和神经传导速度造成积极影响,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液中凝血酶等相关指标水平升高,缓解血液中高凝状态,接触肌肉痉挛,加快患者受损的神经修复[11]。

综上所述,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治疗LDH患者疗效较好,能有效缓解患者腰腿疼痛,增强下肢神经传导功能,但本研究对象范围有限,还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储诚煜,王峰,张建华,等.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9(4):31-34.

[2]赵健,赵传印.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疼痛止痛效果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20,26(4):625-629.

[3]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和微创治疗操作规范的专家共识[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8(1):10-12.

[4]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2-63.

[5]黄裕,林桂杏,姚文凤.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5):32-34.

[6]刘行高,魏彬,王洪涛,等.自拟行气化瘀健腰汤联合推拿牵引在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中医药,2020,15(4):604-608.

[7]宋甲威,刘芝静.针刺联合运动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镇痛作用、腰椎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8):1073-1077.

[8]邓德万,王彬,周震,等.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机制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20,36(1):91-94.

[9]崔家铭.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對血清β-内啡肽与炎性因子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19,40(2):244-245.

[10]吕超,吴小松,叶正云.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J].骨科,2020,11(4):318-322.

[11]张建涛,杨文东,庄保云,等.针刺联合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患者炎症介质、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河北中医,2020,42(3):437-441,451.

(收稿日期:2021-02-05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运动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推拿与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疗效观察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绝对卧床休息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
药物联合饮食控制与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肌内效贴布治疗跟腱延长术后运动性疼痛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