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环境下建筑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

2021-11-10 08:59王彬陈格马梦媛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
关键词:数字影像中轴线鼓楼

王彬 陈格 马梦媛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文化保护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北京中轴线是北京最为代表性的建筑群落文化遗产,保护中轴线延续中轴线的文化成为当下文化保护的热点。数字影像技术的进步为建筑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也为中轴线建筑文化保护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数字影像技术,特别是虚拟影像技术丰富的表现方式能够重现这些建筑曾经文化和历史信息,让大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结合交互技术的运用,对于建筑文化保护和传播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中轴线为例探讨数字化媒介保护建筑的意义以及数字技术对建筑文化保护形式的探索。

北京作为千年历史古城,文化遗产丰富,拥有众多古典建筑,承载了中国半部历史,也经历了多次战争洗礼和社会动荡,中轴线古典建筑群能在历史变迁下保存下来,因此也显得弥足珍贵。如今,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被提上日程,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中轴线建筑的保护和研究,中轴线建筑的数字化保护也成为当下北京建筑研究和讨论的热点。中轴线的关注度和研究的增加毫无疑问对中轴线建筑的保护非常重要,但要很好的保护中轴线沿线建筑需要我们以科学、全面,系统的角度思考保护问题。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影像技术的普及和进步为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多种可能。数字影像技术,特别是虚拟影像技术,结合数字交互技术,能更全面形象地展现建筑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一、中軸线是北京重要文化遗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家文明进步的体现。

北京中轴线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元代建成,全程长达7.86公里,纵贯北京老城。北京中轴线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央和权利体现的规模最大建筑群落。中轴线是国家的象征,保护好中轴线能够增强社会国家凝聚力。建筑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历史建筑现在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这些建筑承载了更多文化价值。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注意到建筑的保护的价值,均有完善的法律和法规。欧洲的意大利在19世纪50年代就形成了古城和历史遗迹的保护法规。英国1877年就成立了古建筑保护公益会,标志着英国的遗产保护英国学派形成。法国《文化建筑周边环境法》规定:建筑物一旦为列为保护,其周边的环境也收到保护,在建筑半径500米范围内的任何建设都有限制。这些法律对我国建筑,特别是中轴线建筑的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轴线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紫禁城等重要建筑曾是国家政治活动和宗教祭祀的场所,也是重大活动、庆典举办的标志性场所,是国家的象征,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也不能理解为仅仅简单的保留建筑本身,事实上更多需要保留建筑的历史文化,建筑相关的景观文化,这样能够让建筑历史文化焕发光彩,体现真正价值所在。比如,中轴线最北端的钟鼓楼而中轴线上的钟鼓楼则是中国古代科技最高水平的代表。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制造的精确计时仪器就陈列在鼓楼。鼓楼也作为当时准确报时功能,虽然现在鼓楼的这些功能已经失去作用,但是其历史文化意义,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科技和曾经的辉煌。保护鼓楼需要将鼓楼这些文化因素借助现代科技呈现出来,这样大众才能全面深入的了解鼓楼,从而成为鼓楼未来的建筑保护者和传播者。

二、数字化即使保护建筑是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

新媒体具有形式多样展现方式,新媒体是理想的展现建筑本身和文化的媒介。像虚拟影像技术能够模拟再现消失的历史,让大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的建筑附带的文化信息。建筑文化保护并不仅仅是复原虚拟的场景,事实上也可以通过电影、纪录片、VR影像等各种新媒体艺术形式展现。数字化技术本身可以承载更多建筑信息,通过对建筑的游览这些信息往往无法获得,新媒体作为多元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媒体具有别的媒介没有的优势。以影像为例,影像不仅能够记录建筑本身,建筑外围的人文景观信息,通过纪录片、纪实摄影,甚至电影等形式均能很好的呈现。2014年敦煌博物院完成的“数字敦煌”和“虚拟敦煌”项目采用数字影像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技术结合的方式,以崭新的形式呈现了敦煌石窟的魅力,这种技术也缓解了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数字敦煌是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实际应用的数字化技术典范之一。这种形式可以让观众采用数字媒介的形式让观众以一种更亲密的方式欣赏敦煌的文化之瑰宝。比如对于敦煌壁画中的细节和雕塑可以在显示屏上实时查看,具有现场浏览无法观察到的高品质数字影像技术呈现的清晰度和真实度。

三、中轴线建筑保护不仅需要保护建筑本身,建筑人文景观的保护和传播更为重要。

中轴线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建筑本身,更大的价值在于建筑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中轴线能够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历史遗产,并不仅仅在于建筑的精美,更重要的是建筑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中轴线的一系列皇家建筑曾经是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宗教活动的场景,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兴衰。而承载这些历史印迹的除了建筑本身之外,而见证和延续这些文化信息的则是建筑周边的人文景观。缺乏了人文景观的文化支撑,这些建筑则如仅仅成列的博物馆一样缺乏生命气息。建筑保护除了传统的影像记录之外,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建筑相关的人文信息,像中轴线历史老照片等具有文化建筑的资料的整理,也是建筑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

建筑的保护并不仅仅囿于维持建筑的现状,建筑保护的目的是未来传承和发展,因此需要传播建筑文化,让更多的大众了解建筑以及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法国学者托马斯·苏文将收集的50万张废弃的中国老照片,制作成《北京银矿》这种方法让我们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后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他的艺术尝试为影像保护和传播提供很好典范。新媒体时代大众也成为了传播的重要力量,中轴线建筑保护,应当善于借助新兴媒体和传播形式,让更多的大众认识建筑的价值并养成良好保护建筑意识,形成保护的传承机制,这样才能传承建筑文化。

中轴线建筑的保护要以长远的眼光系统、科学的保护。中轴线保护对于全国建筑景观文化的保护具有引领作用。在数字化生存环境下,只有系统、全面、科学并不断探索的可能,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保护的新机制和策略才能延续中轴线千年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 陈锋 由历史都城的中轴线设计想到的[J]. 城市规划,2003  V0l. 27 N0.4

[2] 林山 北京中轴线文明的印迹 [D]. 黄山出版社,2015.11

[3] 郭超 北京中轴线变迁研究 [D]. 学苑出版社,2012.2

[4] 林徽因 中国建筑常识: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D].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8

作者简介:

王彬(1979.3) 男,汉族,陕西宝鸡人,美术学博士,北京印刷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新媒体影像

注:本文为《北京中轴线影像文化研究》实陪资助项目,编号:03150120001/028

猜你喜欢
数字影像中轴线鼓楼
“畅读中轴线 最爱北京城”东方少年领读者培养计划启动
以新科技手段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
以电影为例试论当代数字影像
鼓楼颂
到肇兴侗寨看鼓楼
作品赏析(4)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五)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三)
数字影像在城市公共性雕塑中的应用价值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