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逆反”来自与大脑与心理的成长

2021-11-10 03:24魏娜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
关键词:大脑青少年

魏娜

摘要:随着孩子的成长,青春期孩子会呈现出特有的心理状态,不愿意听父母的话,情绪两极化、要么沉闷自闭、要么骤风暴雨,行为易冲动,很容易产生叛逆、厌学、早恋等等问题。那么青春期的这些问题,哪些是属于发展中的正常心理?家长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大脑

有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差的青春期学生中,20%的有自我为中心,25%的学生情绪不稳定,10%的学生与家长、老师有对立情绪,5%左右的学生有暴力倾向。很多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因为逆反,今天就让我们分别从脑科学和心理学来解析一下这些行为其中的原由。从神经生物学上来说,这些行为看似逆反,其实和当下的大脑发育有关,是的大脑发育带给他们一下几个特点:

一、爱冒险

青少年常常追求新鲜感与挑战性的东西,他们可以无所顾忌的在马路边赛着滑板,而对大人的提醒充耳不闻。如果对青少年进行脑功能磁共振,会发现十四岁以下的大脑中抑制区域不是很活跃,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前侧额叶发育还不成熟,还需要几年后才能达到成年人水平,但这些孩子的其他大脑区域已经足够活跃了,所以当他们开始兴奋后,但却难以停止,比如上课时注意力会被旁边的事物吸引开,他们很难像成年人一样去主动的克制兴奋感而专注的吸取知识。

青少年喜欢追求刺激,他们通过不断的触碰边界来感受自己的强大。在一个模拟赌场的情境实验中,我们发现他们对奖励的重视远远大于成人,反倒不在意损失的程度,对奖励做于反应的伏隔区异常的活跃。所以从脑结构的发展来说,要求青少年“三思而后行”是非常难做到的,他们对快乐感觉、同龄人的赞赏等等,看得比成年人重,而对后果严重但概率比较低的威胁,看得却比成年人轻,因此为了快感和同伴的认同可能去干一些不合乎规范的事。

二、易失控

很多青少年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阶段,他们过分敏感又容易激动。这个岁数的人有时愤怒得像全世界都是敌人,有时开心的很癫狂,情绪好像一匹脱缰的小马。我的表妹妍妍和妈妈逛街本来开开心心的,回到家以后就因为妈妈说了一句:“你出门时怎么没收拾衣服呀?”就会的突然怒不可遏,边哭边大喊着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理解她。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以生,妍妍可能也就是发发牢骚,但是在青春期却像地雷爆炸一样。原因是这个时期人类脑内的“杏仁核”表现的非活跃状态,它是大脑的情绪中心,管理与储存各种情绪反应,直接导致不同类型的情绪音转换的比儿童时期更快、表现也的更为剧烈。我们刚刚也讲过,同时TA们的前额叶发育还不成熟,所以情绪系统和理性控制系统还不平衡。所以家长们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冷静处理,不在这个时期会加强情绪上的冲突,过了几年以后会发现孩子逐渐有了变化。

三、爱争执

青春期时期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在此时得到飞跃,其思维摆脱具体内容的束缚,假设演绎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逻辑推理能力达到了高峰,也比儿童时期更能够进行多角度思维,他们不再无条件接受“绝对真理”,有更多的置疑精神,所以他们非常容易的否定父母和师长,争吵是在所难免的。曾经有一个妈妈向我诉苦,说她的孩子真的是长大了翅膀硬了,妈妈让他10点之前睡觉,他能例举出11条人类不需要10点之前上床睡觉的原因,而且在和妈妈争论的同时还时不时的戳穿妈妈语言上的漏洞,真是把妈妈气的快背过气了。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思辨能力都已经达到了成年人的标准,他们不再直接接受大人的观点,所以当大人们希望将自己的经验灌输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展开的逻辑辩论就显得他们比以前更善于争执。

我们刚刚从脑神经发展的角度来解读了一个青春期孩子常见的行为,我们再来看一下哪些心理状态也容易被成年人和“逆反”相联系起来呢?

1963 年艾里克森 (E.H.Erikson) 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 学,结合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提出了 “自我同一性”。 艾里克森还提出了 12~18 岁之间的青少年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 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 体验忠诚的实现。 自我同一性是中学生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 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探寻自己和他人的差别、认识自身、明确自己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对“我是谁”“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探索。为了最终发展出不同于他人的独具“统一风格”的自我。他们内心有强烈的渴望去创造自己的与众不同,因为我在世界上是一个“特殊”,所以我“存在”。如果我不是特殊的,那我就会变得“普通、庸俗、无存在感”,我就会很“焦虑”。那么如何活出自我,显得让自己特殊和自主一些呢?--“爸妈/老师说的话我不太想听,我要自己嘗试、自己判断,自己做主”。所以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反对权威,权威越强调的事情,我越是要表现的不认同。有研究发现,青春期前期孩子表现的叛逆越多,就越容易在青春后期建立同一性。孩子只有经历了自我怀疑、混乱、冲动,通过各种不同的尝试和探索,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未来才能发展得更好。

如果孩子仅仅是顺从他的父母,没有通过探索而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给予或选择现成的结果。他们会显得非常听话,但这种往往是同一性建立的失败。这类青少年没有对自我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他们接受的是父母、教师、长辈的思想,价值观。他们对权威的依赖性比较强,当他们在社会上遇到与父母价值观相冲突的事件时,并需要自己对重大事件作出决策时,就会感 觉到惊慌,茫然,无助、烦躁不安、失望。

所以,由于青春期大脑发育的特点会导致青少年们频频出现爱冒险与挑战,容易与家长争执,也容易情绪失控,再加上他们有需要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心理任务,可以说适度的“逆反”就是这个时期正常的心理现象,国内很多学者认为综上所提及的行为是青少年向从不成熟过渡到成熟的,带有积极正面性的正常现象。

那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且需要关注和干预的逆反呢?学者Brehm提出逆反心理是个人的需要和客观的环境不相符合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对抗心态。心理学家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提到:是个体在客观层面的需求和主观意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对抗情绪。刚刚综上所诉了青春期大脑和心理的发展会给他们带来一个看似逆反而并非逆反的需求,这些需求是这个时期必须的,如果被成年人拒绝或者是阻止他们就会强烈的对抗,因为对抗产生的极端行为,才是真正意义的,且需要干预和重视的“逆反”。

一项跨文化研究表明,中国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比西方国家更高,在面对子女的叛逆表现时,会更多采取控制等管教手段,使子女回归自己的预期听话的样子,然而强烈的控制是违背这个时期的个人需求的,会引发孩子的消极与对抗的情绪,导致的违纪、攻击等问题行为,甚至与自伤、自杀等危险行为有关系,曹均指出在和谐的家庭氛围当中,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系数相对较少,相反在暴力或者相对严厉强制性的家庭中,逆反心理的表现比民主型家庭的表现更突出。民主型家庭由于对孩子控制较少,尊重较多,更容易收获好的亲子关系,更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发展。所以在青春期的孩子的教育当中,应该顺势而不是逆势,适当的满足他们当下发展的需求,反而会减轻极端的“逆反”行为,有助于塑造他们健康的心理与人格。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6:366

(2)曹均,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相关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08.

(3)颜苏勤 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大众心理学2009年02期

(4)E.Crone .青春期的大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大脑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