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大豆主要叶部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2021-11-10 05:55郭慧晶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
关键词:大豆防治

郭慧晶

摘要:由于大面积耕地多年连续种植大豆同一种作物,导致以取食大豆根、茎、叶为主的害虫的虫口密度逐年加大;要及时地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的发生趋势,防止其大发生,就要掌握害虫的生活习性与发生特点,以便及时用药。

关键词:大豆;叶部病害;防治

大豆具有丰富的价值,除了食用、饲用外,也是甘油、人造橡胶、高级润滑油等工业产品的重要原材料。如果大豆种植过程中受到病害影响,一方面是会造成减产,另一方面则是降低大豆品质,这些都会影响大豆种植收益。

1病癥

1.1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又名蛙眼病,可侵染大豆叶片、幼苗、茎、荚和种子,其中叶片是其主要危害对象。由病粒萌发的幼苗,其子叶上的症状表现为有半圆形或圆形褐色病斑。一是气候条件。大豆灰斑病为真菌性病害,其病菌在温度25—28℃条件下最适于生长繁殖。一般东北地区的发病时间为6月上中旬,如果7月下旬遇温度偏高、湿度偏大、多雨天气,则该病发生较重,如果8—9月遇多雨天气,则种子的带病率比较高。如果苗期天气低温多雨,土壤潮湿、地温低,则会造成幼苗出土困难,发病重。大豆开花结荚后如果天气为多雨,相对湿度大,则该病会快速流行。二是品种。品种抗病性对该病的发生流行有很大影响,高感品种发生早,传播快,着生大量病斑,形成大量孢子;抗灰斑病品种则发病晚,着生少量病斑,形成少量孢子。大豆品种资源中抗源丰富,容易获得抗病品种,但病菌适应性较强,导致品种保持抗性的时间有限。三是其他因素。田间菌量大时该病一般重发,如大豆种子带菌率高、病株残体未清理彻底以及大豆连作等都会加大菌源量。

1.2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可以侵染大豆叶片、幼苗、叶柄、茎、豆荚和籽粒,其主要危害对象是叶片。叶片症状特点为病斑初为褪绿的小斑点,呈半透明的水渍状;然后转为黄色至淡褐色,扩大成直径3—4mm、红褐色至黑褐色的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且边缘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同时在病斑背面有白色的菌脓溢出;病斑常汇合成枯死的大斑块,一般在老病斑中央处撕裂脱落,造成下部的叶片早期脱落。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表层的病株残体中越冬,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拮抗作物特别敏感,土壤中病组织腐烂后病菌很快死亡。土壤湿度越大、土层越深,病菌死亡越快。

1.3大豆花叶病毒病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轻花叶、皱缩、沿脉疱斑、卷叶、黄斑花叶、叶脉坏死及顶枯等,轻者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大,严重者使植株矮化。一是种子传毒率。带毒种子在田间形成的病苗是东北春大豆地区花叶病的最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一般栽培品种种子传毒率多在5%以下,少数能达15%—30%。种传率在0.5%以下,不易造成危害。二是介体蚜虫发生时期、数量及迁飞距离和着落频次。在田间存在毒源的前提下,介体蚜虫的发生直接影响田间病害的蔓延速度、早迟和距离,即流行和危害程度。介体蚜虫发生越早,数量越大,病害流行越重。蚜量与日侵染率呈正相关。三是大豆植株感病时的生长发育期。感病越早,种传率越高,危害越大。一般开花期为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关键时期。四是气候条件。气温直接影响大豆花叶病毒病害的潜育期。最适温度25℃时潜育期5—6d,20℃时为7—10d,10—15℃时为15—24d或更长。潜育期越短,发病速度越快。温度和降雨也影响介体蚜虫的发生时期、数量和迁飞活动,从而影响病害流行。

2防治方法

2.1大豆灰斑病

首先,选育抗病品种利用耐病品种。不同地区的适用品种也有一定差异,常见的抗病品种有鲁豆10号、绥农8号、合丰26号等。其次,实施有效的耕作栽培措施。合理轮作,收获后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在生长期间若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深埋或烧毁。建立无病田留种或过筛法严格选种,种田与周围病原隔离。播前可药剂拌种。再次,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4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多菌灵胶悬剂、70%甲基托布津、50%退菌特和75%百菌清等。最后,切断病毒病媒介。蚜虫是病毒病主要媒介,所以防蚜虫是防治大豆病毒病害主要技术之一,应将蚜虫消灭在点片阶段,才能取得防病效果。

2.2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特别是重病区切忌种植感病品种;二是精选无病种子,播种前可选用50%福美双拌种消毒,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3%;三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轮作年限要达3年以上;四是在该病发生初期用药剂防治,可选用12%绿乳铜乳油8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液,7—10d喷1次,连喷3—4次;五是及时收集田间的病株落叶,用作燃料或堆肥,秋翻土地时将病株残体深埋,以消灭菌源。

2.3大豆花叶病毒病

一是选用无毒或低毒大豆种子,选育抗病品种;二是在蚜虫发生前,结合铲地清除病苗;三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进行喷药防治,可以选用2%菌克毒克水剂1.65—2.25kg/hm2,对水450kg喷雾,确保喷匀,无漏喷,连续喷2次,间隔7—10d;四是在7—8月,结合治蚜喷施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的药剂。

2.4农业防治

秋季深翻。深翻可降低成虫的羽化率,秋耙茬能把越冬蛹露出地表,经冬季低温干旱,使蛹不利羽化而死亡。

合理轮作倒茬。通过轮作可减轻以病残体越冬为主的病害以及在土中越冬的害虫(大豆潜根蝇、二条叶甲等)的危害。

清除带病株体。大豆收割后应清除田间带病株体,并及早翻地,将病残体深埋地下,加速病原菌消亡以减轻病情;对越冬于土壤中的害虫,通过耕翻将害虫翻到土表,经过耙、压、机械损伤,加之日晒、风吹、雨淋、天敌食取,可大大增加害虫的死亡率,可使第2年害虫的发生与危害得到有效减轻。

严格选种检验。选用抗病虫品种,要充分掌握产地的病虫害情况,严格检验有无检疫对象,凡是种子中混杂有菟丝子、菌核等严禁选用。尽可能避免从孢囊线虫病较重地区选用种子,以免蔓延病害。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不能顶湿强播,增施有机肥料,配方施肥。中耕培土要堵塞食心虫羽化孔,使其成虫不能出土或减少其出土量。

2.5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

选择适时用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做到适时用药。对病害要求在发病初期进行防治,控制其发病中心,防止其蔓延发展,一旦病害大量发生和蔓延就很难防治;对虫害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虫害刚发生时就要抓紧消灭,否则防治效果将会很差。不同的农药具有不同的性能,防治适期也不一样。生物农药作用一般较慢,使用时要比化学农药提前2-3天。

选用适当农药。要充分了解农药性能和使用方法,并根据防治病虫害种类,选用合适的农药类型或剂型。用50%辛硫磷乳油兑水喷洒到大豆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匀后闷4-6小时,阴干后即可播种。大豆出苗后,每天下午4-5时到田间观察成虫数,如每平方米有0.5-1头成虫,要立即喷药防治。在成虫多发期为5月末至6月初,大豆长出第一片复叶之前进行第一次喷药,7-10天后喷第二次。

结语

大豆主要叶部病害有大豆灰斑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和大豆花叶病毒病等。对于广大大豆种植户来说,了解掌握大豆主要叶部病害的症状、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提高和保证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成云。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化农业,2008(1):46-48.

[2]于继红。大豆灰斑病发生与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7(3):35.

猜你喜欢
大豆防治
加入不同浓度外源大豆黄素对大豆根瘤数量的影响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大豆农场
给小嘴安个开关
收大豆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