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2021-11-10 05:55李玉真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
关键词:城市以人为本建设

李玉真

摘要: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关键词:以人为本;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创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下面谈一下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认识和思考。

一、对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1、生态宜居城市提出的背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城市的“生态性”和“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倡导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确保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近几年,国内也提出了“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新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宜居城市”加以具体阐释。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正悄然兴起。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10多个城市把“宜居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2、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的概念查阅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等,有关的定义或解释是: 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城市的概念存在了几十年,二十世纪工业文明以后,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而提出的生态城市。首先生态城市的核心应当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由三个主要的子系统组成,包括自然系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城市是三大系统协调而且良性运行的城市。生态城市应该是生态系统健康的、良性的城市。

3、宜居城市的内涵。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又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在内,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等功效等。

因此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从内涵上讲应该是相互交融的,生态的才是宜居的,或者说宜居的城市必然也是生态良好的城市,二者互为作用互为影响。

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思路

1、强化生态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城市建设的宝贵财富和最大优势。我们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为抓手,推动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生的城市,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严守城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把好绿色关口。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开展以绿色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生态走廊,让城市生态绿成为亮丽的发展底色。

2、搞好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前提。搞好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一是强化规划的前瞻性。要充分认识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纳能力,将生态宜居的理念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认真处理好生态需求与经济需求、产业调整与环境保护、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等关系问题,使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更强。二是强化规划的针对性。要强化规划的专题研究,进一步做好城市规划“加减法”,使规划更加有的放矢。三是强化规划的制度性。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城市规划制度,进一步健全规划委员会制度,形成由著名规划专家领衔、规划部门配合的规划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拓宽规划思路,提高设计水平。

3、狠抓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基础。狠抓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必须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意义,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要求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树立起“绿色消费”观念,使公众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二是必须坚持开展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试点工作。以规划环评推动战略环评,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三是必须加强城市的绿化工作。绿化是体现城市生态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要在目前市区绿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4、发展生态经济。城市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我们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摒弃损害和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依托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坚持产业导向、项目准入、节能减排的前置把关,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资源消耗。

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着力点

1、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软环境建设的问题。因为城市的“可见”因素(如交通、环境等)比较直观,所以城市管理者们也比较热衷于对其进行建设和宣传。事实上,诸如经济自由度、政府工作效率、服务机构的态度等这些城市“不可见”的软环境,某种意义上要远比硬件更能影响公众的生活质量。由于过于偏重经济建设而忽视环境问题,我国不少城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宜居”现象。在改善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在市容环境整治、交通环境治理、社区环境整治等方面综合发力,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指数和环境质量。”

2、抓实生态治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我们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发力,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实施土壤环境安全保障工程,提升国土资源治理实效,促进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积极推行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五位一体”长效综合管护,彰显绿色宜居本义。

3、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人文关怀的问题。一个城市要成为“生态宜居城市”,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就是城市的“人文生态”:即居住在城市中的不同群体,同在一片阳光下,是不是都能感受到城市赐予的同样恩泽。如果城市管理者制定的政策和制度,对不同群体存在着不平等之处,就必然会给市民带来心灵感受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看,精神价值方面上的不平等,比经济上的不平等,更容易给有着丰富情感的当代市民带来心灵伤害。因此,我们作为一个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服务者,应尽最大努力做到尊重人,理解人,服务人,便利人,应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之城。”

4、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和连续性问题。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三五年或者十年八年可以建设完成的,就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来看,关于城市建设一任领导换一个思路的问题是现实存在的,以政绩为主导的官员评价模式对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这样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来说是存在不利因素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当政者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和视角来进行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坚持以人民需求为出发点,以人民满意为追求,让人民享受城市发展成果。

总之,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注重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猜你喜欢
城市以人为本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