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蒲溪沟和秦安千户乡羊皮鼓舞祭祀文化比较

2021-11-10 07:08王倩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7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

摘要:本文选择秦安千户乡和羌族蒲溪沟通过羊皮鼓舞进行区域文化比较研究。在原始时期,巫神文化一直被人们赋予了神秘的面纱,他们信仰万物有灵,祈求风调雨顺,但随着社会发展,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和交融,人们对巫神的信仰开始逐步减少,但人们意识中的族群观念和文化认同仍保留至今,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从多方面论述两者羊皮鼓舞祭祀文化的不同解读和价值。

关键词:羊皮鼓舞;祭祀文化;文化认同;族群概念

一、祭祀仪式

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Geertz)认为:“通过仪式,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形式而融合起来,变为统一世界,而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①因为“一切知识都必须储存在活着的一代人所知的故事和仪式之中。储存和传递的知识可以分为关于自然的信息和关于社会的信息两类,而在形式上则又有用语言表达的信息和用行动表达的信息”②。以人身体动作的祭祀仪式,是人类用肢体的姿态传达信息的重要的载体,是诸多艺术形态中能够把不可见的、无形的精灵化作有形的、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最真实、最单纯、最高级的手段之一。

在秦安千户乡的祭礼仪式中,人们用虔诚的歌神和优美的舞蹈祈祷神明,希望得到神明和祖先的守护和福气。而且在漫长的生存中,原始人们不断地总结经验,在自然万物,如阳光、土地、山川、河流、树木相互协调及运作下,逐步的与他们周围一切息息相关的天地、万物有了一定的共识,即按照大自然的自然规律运行进行。秦安千户乡民间“传神”祭礼仪式以羊皮鼓舞为重要的载体,在每年固定的节日里,都会如期举行,而这里的人们依然会遵守已有的程式,将自己虔诚的信仰流露在广袤的天地之间。我想这种流传在民间非物质文化,以独特的信仰、独立的文化品格,使秦安千户乡具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祭礼仪式舞蹈,这些舞蹈中的体现的人与自然共生意识和传统的精神力量,建立了属于秦安千户乡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图景。

在羌族的宗教仪式中,释比的金丝猴头帽造型风格突出,这种造型独特的猴头帽,不仅仅代表了释比巫师的身份,同时也是羌人们对服饰审美的开始。美用来比喻的是巫术仪式中与神沟通的人,而后引申为拥有某种权利的人。柏拉圖早就把具有宗教色彩美的观念作为理念存在和物质存在的基础,认为这种美的观念被神性因素的光芒所照耀,变成了完美的观念。对于“美”的解释古代中国就有着“羊大为美”的说法,其原意是指“羊大而鲜美”,是一种食欲与味觉上的满足,可引申为“美味”、“美好”等意思。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美”字好似一个人将羊角置于头顶,以显示自己的地位或者权力,并冠以“美”之含义,意为与众不同,有别于常人。因此我们发现,“羌”与“羊”、“羊”与“美”之间,存在着符号化的一定的关系。在“羌”与“美”之间不仅字形相近,而且在释义之中都与“羊”有关联。族人用以羊喻人的方式歌颂自己的民族乐于奉献、善良淳朴的品质。羌族的羊皮鼓舞是羌族民间祭祀舞蹈,其中包含着诸多羌族的文化信息以及美学内涵。

二、文化认同和族群概念

一定的文化现象总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而存在的,也就是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民间舞蹈能够形成并长期存在和发展,必然与这一文化现象充分满足了相应的社会需要相关,也就是人们的需求使这一民间舞蹈发展。从文化根源来看,秦安千户乡和羌族蒲溪沟都与伏羲、女娲有所关联。甘肃天水一带的秦安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伏羲的诞生地,坐落在秦安的大地湾遗址正好与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同期,有历史研究者认为,伏羲是大地湾文化时代部落领袖的代表也是宗教首领的代表。天水秦安是传说中伏羲和女娲的诞生地,这里至今有许多与伏羲和女娲相联系的文化背景,人们对伏羲和女娲的图腾崇拜,更多是对神明的信仰。图腾崇拜作为原始人类的一种普遍行为,出于对外部世界的敬畏和无知,原始人类大都认为自然界的动植物与自己有一种血缘关系,于是便寻求自然界的动植物的保护,于是这些自然物被他们当成了自己或氏族的神祇。其形象也就成为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和徽号而图腾崇拜和信仰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中便是祭祀。在这些古老的图腾祭祀仪式中,先民们为了与心中的图腾进行对话。便去模仿图腾神的动作,把动植物的形象投入舞蹈的表现中加以膜拜。原始人深信这样的行为便是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图腾神之间最为直接亲密交流,并以此分享图腾以增强自己与群体的认同性。在我国许多文献和传说中伏羲女娲都以龙蛇象征。

羌族蒲溪沟羊皮鼓舞中的动物崇拜发端于羌族原始宗教文化中对特定动物的崇拜,它体现了原始人民对特定动物的特殊情感寄托。羌族舞蹈中的动物崇拜体现在羌族原始宗教中的文化与内涵。从史学的视角来分析羌舞中的动物崇拜和族群观念,这必然会涉及到“古羌”与“今羌”的渊源。关于羌族的族源和今日岷江上游羌族的来源问题一直是羌族史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古羌”与“今羌”的居住群体数量不相同,但从整体来看,古羌的内涵与外延优于今羌的整体发展,而今羌亦是古羌人后裔的一支。依据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今羌人万物有灵中所信仰的动物崇拜理念源起自古之羌人的神明崇拜,是古羌人图腾崇拜理念在今羌人日常生活中的投射与遗存。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古羌”与“今羌”族群分享着共同的文化祖源女娲、炎帝和大禹。且《说文解字》载:“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盘古是创造天地之神,女娲与伏羲是创造人之神。如果说大禹是羌人的祖先,那么女娲与伏羲即使“化万物者”,乃羌族的始祖之神。《遁甲开山图》云:“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大禹为女娲的第“十九代孙”。《遁甲开山图》的记述也证实了古羌人将自己祖源血脉追溯自女娲。古之羌人将自己的祖源回溯自上古时期,将女娲、炎帝和大禹视为本族的祖先,这样的一种祖源归属恰恰与今之羌人相一致。

三、结语

通过羌族蒲溪沟和秦安千户乡羊皮鼓舞祭祀文化比较,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可以追溯到,秦安和羌族的文化发源可能有较深的渊源,在羊皮鼓舞的表演中,我们都可以感受从原始人民保留下来的神秘感和对天地的敬仰,这种特殊的血脉“继承”把每一个原始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子民。而今天,尽管受现代工业的影响和多元化的冲击,两者的羊皮鼓舞作为非遗,仍然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作为青年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它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参见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342.

[2](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9.

[3]刘建,孙龙奎.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98.

[4]雍际春,吴宏岐.陇上江南———天水[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20.

注释

①(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②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42.

作者简介

王倩,1995,汉族,四川巴中人,学生,硕士,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研究方向:艺术史。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
论社区档案参与社会记忆构建的作用及路径
在文化认同中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文化认同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