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与他乡

2021-11-11 20:59
延河(下半月) 2021年3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必已经家喻户晓了,可是我就在想,月亮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去看,真的是一样的吗,我想可能不是,那要不然,怎么又会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呢?可能,故乡的月亮就要亮一些。

每年都要回老家过中秋,在我上高中之前。那时的中秋节啊,是除了春节之外我最期待的节日。每当那天,爷爷会穿过屋后的一片竹林,走下一级一级的台阶,去河边打上一桶水。然后爷爷便用葫芦瓢一勺一勺地舀水,高高扬起洒在堂屋前的道场上,让灰尘变得胖胖重重的,落在地面上,让空气湿润干净。

在那之后,我便和哥哥姐姐嬉戏玩耍,我们并排坐在地上数星星。中秋节有时会遇上阴天,抬头看不见星星。朦胧的月亮蒙上神秘面纱,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但我不喜欢这种感觉。若是遇上下雨天,那可真是让人难过。没有月亮的中秋犹如没有放盐的佳肴,看似完整,却实在无味。

那年的中秋节是一个阴天。月隐在云后面,一会儿探出脑袋,一会儿又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一个大圆桌前,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盒月饼,男人们的面前还摆着一碗桂花酒。爷爷有,爸爸伯伯有,哥哥有,唯独我没有。我不服,我对爷爷说:“我也是男人,为什么我没有桂花酒?我要喝!我要喝!桂花酒是什么味?是甜的还是辣的?还没等爷爷说话,母亲笑着说:“就算是甜的也不能喝,小孩子不能喝酒。”“我不小了,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喝好多好多的桂花酒,一碗,一满碗!不够,两碗!”爷爷一听这话,高兴了,说好啊,等小孙儿长大了,要和爷爷一起喝桂花酒。我伸出我的右手小指头,要与爷爷拉钩。拉完钩后我便抬起头看月亮,此时的月亮正明晃晃地如玉盘般挂在天上,洒下的月光,竟然让我在夜里看见的了影子,“圆圆”的影子。那一年,我六岁。

儿时的我,好动,全然一个调皮捣蛋鬼,给爷爷奶奶添了不少麻烦。当然,在他们来看来,那一件件童年糗事,却像一坛坛陈年老酒。每当吃饭的时候,少不了要喝几口这满是回忆的佳酿,一家人都禁不住地哈哈大笑起来。

七岁那年的冬天,下了好大一场雪。老人在冬天是盼雪的,他们说只要雪下得没过脚踝,来年就枕着馒头睡。我心里想,枕着馒头睡怎么可能睡得着,闻着小麦的香气,忍不住得就要咬上一口。就算是睡着了,第二天也会纳闷枕头怎么会在肚子里头吧!下雪了自然是冷的,嘴里哈着热气,手不自觉地搓着,红彤彤的脸蛋在皑皑白雪映衬下显得更有温度。我在想,是不是每个人都顶着一颗小太阳。

过年之前一定是要杀年猪的,在这之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一家人坐在“猪圈”里烤火,猪圈的砖墙不是密封的,为了透气,有很多预留的小孔,杀完年猪,就用稻草卷成把,堵住孔洞,可是这样是堵不严实的,只要北风稍微大些,还是有雪粒飘进来。“墙也会下雪呢!”我嚷嚷。

奶奶把木炭罐拿出来,向火盆里倾倒。我们就每个人搬一把小木椅,围坐在火盆边,听爷爷讲过去他在村里当小学老师的故事。可是我的屁股上是没有胶水的,坐不住板凳,发现地上有一根小的木枝,便把它拾了起来,递到火坑里。冬天空气是干燥的,再加上木枝的体积小,一下子就烧起来了,还噼里啪啦的溅着火星,像极了过年常常玩的鞭子鞭炮。

火星溅到了用来堵墙的稻草把,不久就冒起一缕白烟,再后来……用我奶奶的来说就是“新年要有新气象,红红火火”,而我的爷爷是这样评价的:“当年我教过的最调皮的一个孩子都赶不上你一半捣蛋!”

上了初中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然没有时间回老家过中秋节了,可是每年中秋,爷爷总是会给我打电话。那一年我上初二,爷爷给我来电话,高兴地对我说:“你最爱吃的橘子树又长高了,明年就可以挂橘子了,有时间就回来吃橘子呀!”

“长高就长高,我也长高了。橘子?我正在吃饭!”我记得当时是这样说的,爷爷奶奶也记得,每年回老家,两老都会一唱一和地模仿这个对话,笑得合不拢嘴。

人若是离开故乡就像树离了土。十八岁那年,我考上了大学,远在离家八百多公里的地方。在以后得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将与家人分别,学习如何独立。来学校的时候,是一个人来的,不敢回头看父亲混浊的眼睛,不敢慢下来牵母亲长了茧的双手。留给自己的是匆匆,留给父母的是飘散在风中的声声叮咛。十八岁,在我看来已经成年,不愿意承认自己还是父母眼中的小童。年少时,总觉得,读万卷书不去行万里路,好男儿志在四方,总该出去闯一闯。其实当人在异乡的时候,才明白,月亮有多么重要,她如母亲清澈的眸,默默地看着你,一眼就是桃花潭水的千尺深情。其实,一个人的夜晚,就这么静静看着淡淡的月亮,脑海也能浮现出一群人的面容,心头也能涌上一股如春风般的暖。现在,我更相信,父母在,不远游。可是,说着不远游,可是回过头来才发现,近些年竟然没有一次中秋节是在老家过的,终究是做了异乡的过客和故乡的逃兵吗?可是我又在逃避或是害怕什么呢,是老人渐渐干瘪的皮肤还是头上的皑皑白雪呢。

十九岁的中秋节前夜,我在西安城楼上看日落月升。红日悬在城头上,把天上的云烧着了,很美;圆月在星空里,把我的心灌醉了,很美。此刻我在想,我的爷爷肯定也在望着月亮,捋着胡须,喝着他的桂花酒,只是面前不再是一个大圆桌了,只有他和奶奶两个人的小方桌了,两个老人面前一定是没有月饼的,因为舍不得买。父母呢,估计是拿着手机在踯躅,纠结于给不给我打电话。

夜深了,看得见星星月亮,天气很好,只是有点微风,稍稍有点凉意。买了二十二点的火车回学校,九点过了,可是没有车,我着急得很。站在街头站台,望着来去匆匆的车辆,竟然没有一辆能为我稍作停留。那种无助,是不言而喻的。我抬头,寻求安慰,可是月亮,不见了。

突然,一个声音闯入我的耳朵,“你去哪儿?要不坐我的电动车吧。”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我用着急切的目光寻声看去,一辆电动车,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头发乱糟糟的,我知道,是这秋天的晚风吹的。我说:“去火车站,多少钱?”因为路程比较远,加之是晚上,我已经做好他狮子大开口的心理准备了。万万没想到,那男人却说,正好顺路,不要钱。

我一点都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有一点担忧与害怕,担心他会不会对自己“图谋不轨”

车就在这黑色的夜空中咿呀呀地前行。路上的行人匆匆,络绎不绝,车辆车水马龙。他率先打破了沉寂,和我话起了家常。问我是哪儿的人,在哪儿上大学,并嘱咐我好好学习。当他谈起他的家事的时候,我从后视镜看到他眼里的奕奕神采。他的哥哥们,侄儿侄女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留过学,搞科研。可是讲到他自己,他就低下声去了,“我没考上大学,没什么文化,到西安来打工,只为了养活自己的家人。孩子,你以后结婚了也要好好对自己的家人啊!”他微微叹气。我说:“您也很不错的,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么事么事,顺路顺路。”

可是,他真的顺路吗?在这偌大的城市里,想必他也努力生存,他来到火车站,是想要有一列来往他家乡的车呢?我知道他骗了我,他只是想看一看火车站,看一看那个他刚刚来到这个城市的地方,朝着来时的方向看上两眼,之后便匆匆离去。可是,我又怎么可以拆穿他呢?

告别的时候,我连说谢谢,他说不客气,我们俩就各自离开了。朝着各自人生的下一站,出发了。月亮还在那里,故乡的月,也是这个月亮啊。只是每当中秋月圆,这月亮的责任便添重些,要给游子以寄托,需给闺人以安慰。我想,故乡亲人眼中的月,应该是比我的明亮一些。不经意间发现,我的所有记忆都和月亮有这一种不用言说的默契,而然,再想想,每次看到月亮勾起的记忆,又有哪次不是和故乡有关呢?现在,我已经二十一岁了,回乡的路程越来越远,故乡的景也渐渐模糊了。可是,不敢忘记的,是回家的路,是在老屋后面扎根二十余年的那棵原本分叉了的香樟树。

于是我在一个没有月亮的阴天,拿起手机,拨通了爷爷的电话,这个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号码,半年多没打来过了。不是爷爷奶奶不想打,只是怕打扰我……可是这半年多,我也没拨通过一次……

这一次是奶奶接的,“小把戏(奶奶一直这样叫我),说秋天橘子已经熟透了,放假吃橘子吧。”“奶奶,吃饭了吗?”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大概又想到“结果结果,我正在吃饭”的梗,才问奶奶吃饭了没。奶奶说:“吃啦,我刚刚尝过了,这橘子很甜。”是的,故乡的土壤是适合种橘子,不必说,都是甜的。可是这次,还没吃到,就觉得鼻子有些酸酸的。

挂了电话,站在原地发待了很久,擦了擦脸颊上的泪。我看了看月亮,依然在那儿,不曾离去,可是它从不等你,我想,放假之后去老家玩玩吧,老人一定会很开心的。

看着月亮,久久愣神。我想你们了,那故乡的月,陪我看月亮的人,那棵种在我心里的故乡的树,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