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11 18:52李程徐健陈佳
工业设计 2021年10期
关键词:构成教学改革

李程 徐健 陈佳

关键词:构成;教学改革;路径

首先,很多高校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师通常仅将课程理论知识作为重点,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情感的激发。没有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统一。其次,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学生习惯被动接受,自主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最后,教师集体备课与教学研究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多学科教师的交流。而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铸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1]。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能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與德育并重。因此,《构成》课程改革应基于课程思政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并在教学中大量的案例和实践动手操作对设计进行分析与启发,使学生了解设计程序和艺术设计的特殊性,从而掌握规律,在设计中发挥创造精神。

1《 构成》课程概述

《构成》包括各种设计专业或行业所共有的基础性的重要学科,属于设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课程包括图形、色彩、材料、构图、结构、审美法则等设计专业共同的基础形态认知,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构成板块,贯穿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始终。对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形式美法则、造型语言、结构美感有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由普遍的写实技能向抽象组织规律转变的重要桥梁。

2 基于课程思政的《构成》课程改革的意义

通过《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引导教师从思政教育的角度重新思考课程的设计,正确把握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微妙关系。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多维度分析建设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进一步创新教学形式、革新教学内容。培养和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内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

2.1 提高学生设计基础及创新能力

《构成》课程改革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计上设置多个单元项目的主题创作,而这些主题往往是在大的主题背景下的综合能力创作,学生需要自主完成调查、资料查找、基础图形绘制和创新应用,系统的锻炼了其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设计基础和创新能力。设计基础打的牢,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才能提升。

2.2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构成》课程改革,按照工匠精神与设计师职业素养、工匠技能、应用实践三个模块进行划分,遵循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实践教学为引领,以项目教学法为手段,改变以前重技能轻素养、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误区,注重对未来设计师“工匠精神”的引导,也是对设计师设计产品推陈出新的要求,只有不断进取,始终以最前沿的标准来要求自身以及产品,才是新时代的“匠人”[2]。“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对于所生产的设计作品能够在原有的技艺基础上不断完善,也是对于自身追求的升华。

2.3 助推文化传承与创新

基于课程思政的《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尝试将传统文化、工艺、技术等与现代构成理念相结合,探索现代构成设计的新形势,通过不同主题设计,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训练中,将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色彩搭配、展示形态等进行创新设计与实验,同时,助推了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4 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

通过课程改革,将文化融入《构成》课程教学,增加了设计作品的文化和内涵提现,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引发思考。课程通过汲取我国文化中大量的优秀案例,挖掘和分析设计意图及创新理念。学生只有了解本国文化,在传承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认识到本国文化的先进性,从而产生创作热情,最终实现文化自信。

3 基于课程思政的《构成》课程改革的路径

3.1 构建课程新框架

《构成》课程以往的教学是从平面、色彩、立体三个构成的不同形式进行讲解,随后进行综合创作实践。并将思政育人要素融合在课程设计中,构建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计方面着重确定学习主题、分析学习目标。“理论+ 实践+ 项目”的综合形式,注重课程案例选择与课程知识点相融合,基于“契合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以教育的“深入”“深刻”为突破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艺术设计作品,达到将崇高的精神价值内化于学生的心灵。通过课程的精心设计,将我国的各类艺术形式及所蕴含的思想与课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3.2 构建多元化教师团队

大部分设计类专业教师“全面育人”意识不够或不深,造成了学生容易忽视自身思想道德意识的提高,更有的情况是将性格中的缺点当做艺术工作者的“个性”来进行曲解[3]。首先,《构成》课程可以构建多元的教师团队,加入1—2 名思政教师加入教学团队,进行课程思政的指导。其次,在开展相关主题创作时,由思政教师进行讲解,为学生解读更深层次的内涵。最后,定期组织不同学科领域教师共同进行教学研讨,相互取长补短。强化任课教师在知识传授中注重价值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采取润物无声的策略讲解,让学生们能够进行深入理解与探讨。

3.3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

《构成》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发现、提取、分析与创造四方面开展教学,展开对三大构成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认知、审美、选择与表现的能力。关键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层层深入,强调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将课程的培养连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让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产生联想,赋予设计多种形象语言。如立体构成环节,学生将材料、工艺、色彩、肌理、三维空间等综合感知是需要走出课堂,进入到外部空间去实地查看和了解,才能真正将材料、工艺更好地应用在设计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身份,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树立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4]。

3.4 合理融入课程思政

《构成》课程利用项目实践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课程知识点紧密融合,让学生们主动去探索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开设计构思。如“巴蜀文化”元素的综合平面构成设计、“一带一路”主题综合色彩构成设计、中式传统建筑之美与立体构成设计,均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分析思政内涵,既能“活化”思政教育,又能拓展艺术创作,达到多元艺术教育的文化属性。课程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启迪创意,培养个人视野和素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将传统人文的精髓渗透到设计作品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引导他们以中国文化为本,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在作品中融合中国元素和人文精神,为以后设计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6 构建学习交流新方式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在《构成》课程设计上,采取“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将相关教学展示成果和课程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课后独立学习、团结交流的能力。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设计成果,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信心。通过自建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抖音等多渠道展示学生作品,进一步将创新教学成果转化,也为学生学习交流提供了新的方式。后续还可以应用“理论成果”“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形式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4 结语

基于课程思政的《构成》课程改革,还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以更适应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新要求。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深度挖掘提炼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行业、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课程改革本着以“为国育才”“创新驱动”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目标,将不断对课程进行革新[5]。

猜你喜欢
构成教学改革
齿轮油的构成和分类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立体形态设计与构成分析
我国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