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斯坦贝克作品中的无产阶级思想探析
——以“工人三部曲”为例

2021-11-12 11:55陈翠玉黄锐敏广东工业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集群工人劳动

■陈翠玉 黄锐敏 戴 晖/广东工业大学

一、前言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斯坦贝克小说的研究主要以生态伦理思想、作品叙事技巧和创作手法等为切入点,对其无产阶级思想的研究较为薄弱,已有的研究较为零散且大部分只对某一部小说进行分析,鲜少以多部作品为研究对象,对斯坦贝克多部小说中无产阶级思想的综合研究则几乎没有。而斯坦贝克的小说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和无产阶级人文关怀,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梳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空白,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工人三部曲”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法和归纳综合法,探讨小说塑造的无产阶级形象,分析小说所体现的无产阶级思想,如集群观、劳动异化理论等,并创造性地提出这些思想对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和现实启示。

二、文献综述

斯坦贝克作品主题的多重性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工人三部曲”在同一时期发表,在主题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且三部作品均以底层农业工人为题材,描述20世纪 30 年代农业工人困窘的生活境况,因此素有无产阶级文学的标签。经过仔细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及中文译本,笔者发现这三部小说具有许多相同的无产阶级元素,蕴含丰富的无产阶级思想。

通过关键词检索,笔者对中国知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中“工人三部曲”的相关研究进行分类与分析,完成了相关文献的大致梳理。在各大期刊数据平台中,以“工人三部曲”为研究对象,研究三部小说主题共性的文章较少。研究文章大多从新历史主义、生态解读和文学小说写作技巧等角度出发,如阚雨桐从新历史角度对斯坦贝克的“工人三部曲”展开了主题研究;庞翠云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工人三部曲”中的人物形象、叙述手法和主题寓意;李萃从历史主义出发,聚焦“工人三部曲”中美国底层劳动者的苦难和梦想。

总之,“工人三部曲”多被归类于无产阶级文学范畴,而近几年对斯坦贝克“工人三部曲”无产阶级思想的研究非常少见。因此,本文从意识形态领域探析斯坦贝克“工人三部曲”中的无产阶级思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进行讨论和分析。

三、“工人三部曲”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理论

(一)无产阶级人物形象

斯坦贝克的“工人三部曲”均以流动的季节工人为主人公,从中可以归纳出鲜明的无产阶级工人形象。

《胜负未决》以农场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工人们在共产党人带领下的罢工活动。工人们一再受到农场主压榨以至无法生存,渴望通过抗争获得生活保障。《人鼠之间》则讲述了两位农业工人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从追梦、接近梦想到梦想幻灭的故事。小说塑造了一群颠沛流离却心存希望的底层人民,他们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家园。《愤怒的葡萄》描写的是美国20世纪30 年代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由于自然灾害和土地兼并,农民失去了土地,从而踏上了西拓的道路。

这些主人公都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他们缺乏生产资料,艰难度日,但心怀理想,渴望摆脱剥削,过上美好生活。困境中,他们克难向前,这种百折不挠的品质正是无产阶级劳动者身上折射出的精神。

(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论

斯坦贝克的“工人三部曲”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本质上相互敌对、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产阶级是剥削者,无产阶级是被剥削者,这两个阶级的矛盾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胜负未决》中,工人们一再受到农场主压迫,吉姆在老共产党员马克的带领下混入采摘工人中,煽动并组织工人罢工,与警察、农场主等多方势力作斗争。不少工人在罢工中饿死,吉姆被警察枪杀,马克用吉姆的尸体激励愤怒的工人继续斗争,罢工斗争处于胜负未决的状态。“《胜负未决》描绘了制度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种种灾难和代表农场利益的司法制度的伪善,也揭露了那些利欲熏心的农场主们的残酷和专横。”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受压迫,在经济上受剥削,所以他们从未停止过斗争。

《愤怒的葡萄》再现了大萧条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生活场景。农业工人到达加州后,发现农场主不断压榨工人们的劳动价值,烧掉橙子和葡萄、活埋生猪,以保持产品价格,而无数流浪者却被活活饿死……这些情节描写都体现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富人、大业主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便是这样,通过不等价交换的生产方式,通过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市场竞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获得资本积累,掌握政权,从而继续剥削没有生产资料、只能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阶级。小说中,作者借乔德与年轻人弗洛伊德的谈话,透露农业工人通过集体罢工对抗农场主压榨的思想,也体现了无产阶级通过工人运动抗议剥削的思想。

“工人三部曲”描写了许多工人被资本家压迫和剥削的情节,他们试图通过反抗斗争谋求公平待遇,降低剥削暴利,均衡利益分配。因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力量对比悬殊,解决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注定是艰难曲折的。

(三)劳动异化理论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主要包括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劳动行为与劳动者、人的类本质与人、人与人相异化,“工人三部曲”富含这些理论所对应的场景描述。

《胜负未决》反映了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的现象。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工人们被禁锢在单一的工作环境中从事单一劳作,沦为生产机器。然而,人作为类存在物,其类特性在于其生命活动本质上是自由的有意识的,而小说中工人们生产劳动的目的仅是维持生计,如此便构成了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人鼠之间》塑造了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的典型形象——莱尼。他空有一身蛮力,只能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让自己沦为商品,遭受肉体与精神的摧残。这种被迫的强制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因而造成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

《愤怒的葡萄》充分体现了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因采摘工人产出过多,樱桃的售价连雇佣采摘工人的酬劳都比不上,因而工人们不能获得应有的回报。失业者饥寒交迫,资本家却让果实在地里腐烂,把土豆抛到河里,并派人看管这些“牺牲品”,以防饥饿的人打捞。就这样,工人们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形成了异己关系。

“工人三部曲”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现象,劳动者沦为商品,其劳动失去了之于劳动者丰富的意义,两者构成对立,劳动者自身价值被否定,丧失了人的尊严与自由。

(四)集群思想理论

斯坦贝克的“工人三部曲”向我们展现了作者的集群思想,这在《胜负未决》的创作中已经初露端倪。他所述的集群理论强调集群生物和组成集群的个体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展现集体力量的强大。

《胜负未决》作为“工人三部曲”的开篇之作,蕴含着斯坦贝克的集群理论,是“标志着斯坦贝克文学生涯中远离社会现实走向当代社会政治问题的转折点”。小说所描述的罢工斗争中,工人团结起来,形成集群生物,以集体利益为行动的首要出发点,其斗争力量将强大到可以动摇统治阶层。这种个体团结成集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共同抗争以拯救自己,也即从集体中获利的创作设计,体现了斯坦贝克集群思想的萌芽。

相较而言,《人鼠之间》所体现的集群观相对朦胧,但从小说对孤独主题的刻画,人们得以窥见集群观的影子。农场工人之所以怀疑乔治和莱尼在一起动机不良,皆因其注重个人存在。坎迪身上有着老无所依的孤独,黑人卡鲁克斯有饱受歧视的孤独……这都衬托出乔治和莱尼相伴的可贵。

《愤怒的葡萄》突出破产农民的互助友爱的精神,歌颂集体精神。素昧平生的难民走在同一条逃荒路上,在人群中得到支援和接济。威尔逊一家盘缠不足,而乔德一家车子超重,两家同路互相帮助,一起到达了加州。到达收容所后,乔德等人与委员会的人联合起来,防止警察进入舞会,成功制止三个想要引发骚乱的人……这些事例都指向集体主义的思想——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多个力量集结起来,力量就一定不会小。

可见,当人们对现存的制度感到极度失望时,他们就会试图通过集群来改革或重建一套理想的社会制度。总之,“工人三部曲”中的三部小说或直接或间接、从集群观到集体行为体现出作者的集群思想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过程。

四、斯坦贝克无产阶级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公平与效率的发展启示

“工人三部曲”中,工人们无论如何辛勤劳作都无法摆脱困境。《胜负未决》和《愤怒的葡萄》中的工人们因为受尽压迫进而罢工和反抗,《人鼠之间》中工人们由于微薄的薪资和社会的压迫穷尽一生也无法攒下足够的钱来实现自己的土地梦。这源于该社会制度下的社会不公和低下的劳动效率。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受到资产阶级的压迫,成为“劳作机器”,劳动效率相当高,但他们的劳动是为资本家服务的,因而对于个人而言,其劳动效率反而很低。

相较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平与效率的优越性则格外突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效率是为公平服务的,高效率有助于增加公平。“党和国家在具体领域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和保障社会公平建设,其突出特点表现为,市场领域突出主体平等、公平竞争,社会领域强调制度保障、政策干预。”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公平和效率相互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们的劳动效率也因获得更多劳动成果而得到提升。

(二)学习习近平奋斗幸福观

“工人三部曲”中,工人们渴望自己的劳动得到尊重,渴望摆脱资本家的压迫。《胜负未决》中人们仅仅想让自己的劳动得到合理的报酬,《人鼠之间》中的莱尼和乔治只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摆脱终日流浪、受尽压迫的生活,《愤怒的葡萄》中的农民渴望抵制压榨、勒索和迫害。他们并不幸福,但他们努力追求幸福,在艰难的生活中寻求安慰,他们开展属于自己的娱乐活动来丰富精神世界以弥补物质的匮乏。人民群众有着多方位的需求,而小说中的统治阶级却没有满足其需求反而压迫人民。这表明,国家必须帮助人民追求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这样才能增强人民个体的幸福。这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具有相似的内涵。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幸福源于奋斗,阐明了奋斗对幸福的重要作用。纵观历史,奋斗确实是获取幸福、实现梦想最有效的途径。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中国人民通过顽强斗争、艰苦奋斗,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消灭剥削制度,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戮力同心、团结奋斗。此外,奋斗是家庭幸福之梯、个人幸福之源,只有个人和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奋斗,才能创造幸福,成就美好,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三)“工人三部曲”集群观与新时代集体主义

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斯坦贝克 “工人三部曲”歌颂的集群精神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大力弘扬伟大团结精神、构筑新时代集体主义中国价值观等思想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对新时代集体主义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启迪作用。

新时代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凝练,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认为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最大自由,应该尽最大努力为集体的完善而奋斗。

五、结语

斯坦贝克作品的主题多关注社会现实,富含理性沉思。他通过农业工人的艰苦经历凸显出无产阶级先进的阶级觉悟,表达无产阶级思想,尤其是20 世纪30 年代出版的“工人三部曲”,流露出对无产阶级的深切关怀,成为无产阶级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其争取自身和全人类解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斯坦贝克的无产阶级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更是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猜你喜欢
集群工人劳动
齐口裂腹鱼集群行为对流态的响应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热爱劳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