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琉璃美人煞》之《山海经》典故考证

2021-11-12 11:55刘天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长江丛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琉璃山海经小说

■刘天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0 年8 月,不少古言仙侠剧迷的心给了一部名为《琉璃》的影视剧,它改编自作家十四郎2008 年完结的一部作品《琉璃美人煞》,浙江文艺出版社在2019 年将这部作品出版。整部作品虽然故事情节较为冗长,对各个支线描述过多,节奏也被这样的叙述带慢了不少,多少影响了阅读的快感,不过作品的框架颇具规模、清晰稳固且贯穿始终,选择的素材大多来源于《山海经》《搜神记》《易经》等古籍,引用叙述较为严谨得当,可见作者扎实的知识功底及真诚的写作态度。而且这部作品一反仙侠小说“为苍生舍小我”的常态,将“人之情”作为贯穿全书的精魂,颇得当代年轻读者的心,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

机缘巧合,去年一年我都在和一本《山海经》的稿子缠斗,我找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本影印本电子版《山海经》、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山海经》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山海经译注》作为参校本,终于,在将稿子修改了十几遍之后,总算能放心将之付梓。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段经历,我对《山海经》这部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其中的山川、草木、神兽更是熟悉了不少,以至于在看《琉璃美人煞》这部书的时候,脑海中便不断浮现出《山海经》中的记述。于是,我将其中一部分内容梳理出来,以考证来为我与《琉璃美人煞》《山海经》的因缘作纪念。

一、神兽

(一)无支祁

在小说中,无支祁的原形是一只猴子,“八根定海神索用先天八卦的格局来镇他,听说除此之外,还用金锁穿了他的琵琶骨。”

在百度百科中,对于无支祁的解释是:“他是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大神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禹很恼怒,召集群神,天神庚辰(一说应龙)擒获了无支祁。无支祁虽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禹用大铁索锁住了他的颈脖,拿金铃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

唐代李肇的《唐国史补》有记载:“楚州有渔人,忽于淮中钓得古铁锁,挽之不绝,以告官。刺史李阳大集人力引之。锁穷,有青猕猴跃出水,复没而逝。后有验《山海经》云:‘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 李肇生活在唐代,他所看到的《山海经》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文本不完全一样,而这段文字在今本《山海经》中已不存在。

其实无支祁就是孙悟空的原型,那定海神索便是由定海神针和禹的大铁索共同化用而来。

(二)应龙

应龙在小说中是腾蛇的朋友,掌管雨水,被腾蛇请去帮忙降雨。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应龙本就是掌控雨水的神兽,如果人间干旱,人们画应龙的像祈雨,便能让雨水降下。

二、灵兽

亭奴是鲛人,这种生物在很多诗词、神话传说中出现过,李商隐的《锦瑟》中就有“沧海月明珠有泪”的句子,传说鲛人可滴泪成珠,身体可作药用。青耕和当康是亭奴的宠物,他们被描写得形态可爱,且在关键时刻能够施展本领帮助主人。青耕与当康是古代的祥鸟瑞兽。青耕是一种像喜鹊一样的鸟,有着青色的身体、白色的嘴巴,眼睛和尾巴都是白色的,会发出“青耕、青耕”的叫声,人们饲养它,可以抵御瘟疫。当康长得像猪,有牙齿外露,会发出“当康、当康”的叫声,它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大丰收。

三、妖兽

(一)蛊雕

在簪花大会上,璇玑被抽中去“簪花”——除妖,那个妖便是蛊雕。《山海经·南次二经》记载:“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蛊雕外形如雕,有角,叫声像婴儿啼哭的声音,会吃人。小说中保留了啼哭声像婴儿和吃人的特点,将它的栖息地由鹿吴山改为鹿台山。

(二)瞿如鸟

再来看这只司凤和璇玑四年后重逢时遇到的瞿如鸟。瞿如这种鸟外形像鵁(类似凫),头是白色的,有三只脚,脸和人一样,会发出“瞿如、瞿如”的叫声。在小说中,这种叫瞿如的鸟被描述成长着三个头,喜欢破坏祝余草,伤人性命,比《山海经》中描述的凶狠得多。

(三)毕方鸟

小说中的毕方鸟形如仙鹤,满身青羽,身下只有一只脚,眼神凛人,会喷出怪火,足以将一切化为灰烬。《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 毕方鸟外形像鹤,长着一只脚,青色的身体上有红色纹路,嘴是白色的,它的出现预示着会有怪异的火灾发生。

(四)巴蛇

在小说中,巴蛇是璇玑在找回玲珑魂魄时碰上的妖怪,被璇玑消灭了。《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巴蛇能吃大象,三年后才吐出象骨,君子吃了它,心腹部不会生病。这种蛇身上有青、黄、赤、黑四种颜色。

四、地区

(一)不周山

在小说中,不周山在极西的位置,那里曾是上古神明大战的战场,有通往阴间的大门,两位神将——神荼和郁垒日以继夜地守在门口,那里是禁地,不能御剑飞行,只能徒步穿越。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不周山在西北海之外大荒的角落里,是一座没有合上的山,有两只黄兽看守着,水的西面有湿山,水的东面有幕山,还有禹攻共工国山。《淮南子》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维绝,地柱折。”不周山本是支撑天与地的柱子,被共工一撞,便断裂开来。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证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传说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入口,但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人所能到达。不周山具体在哪里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是帕米尔高原。不周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不完整、灾难的集合体。神荼和郁垒是小说中不周山的守门人。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他们两人善治恶鬼,是著名的门神,现在在家门上贴着的左右一边一个英明神武的天神就是这二位了。

(二)昆仑山

小说中是这样描述昆仑山的:“赤水河是通向昆仑山开明门的唯一一条河流。传说中昆仑山高有八千丈,上有天帝在下界的府邸,诸神替他看守着这座神圣的宫殿。宫殿一共九扇门,正东方面临朝阳的便是开明门了,门前有九头的开明兽守卫,更有陡峭山崖,寻常人根本无法攀爬上去。”《山海经》中曾多次提到这一处神圣之地。《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三)高氏山

小说中出现了高氏山这个地方,是紫狐的居住之所。《山海经·东山经》记载:“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诸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四)子桐山和钦山

在小说中,浮玉岛的东方夫人是子桐山人氏,她也是子桐山邪教中的人,钦山是子桐山邪教余孽再次出现的地方。子桐山和钦山,据推测都在山东境内。在《山海经》中,这两座山距离很近,钦山向东南二百里就是子桐山。

五、植物

司凤和璇玑外出历练时,来到望仙镇,发现瞿如鸟在后山拔光了供人们充饥的祝余草。祝余草是《山海经》里的一种古老植物。《山海经·南山经》记载:“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祝余这种草形状像韭菜,花是青色的,吃了可以使人不饥饿。这些特征都被用在了小说中。《琉璃美人煞》这部小说大量使用了有典可考的内容,将典故中的事物特性根据剧情和人设需要合理改造使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动物形象,让人读来觉得底蕴深厚、气质天成。而这些生动的形象会引发人们对《山海经》等典籍的关注,让这类在当今社会本已被鲜少问津的书重新焕发光彩,让更多的年轻读者愿意了解它们,甚至翻开一读。从这个角度而言,《琉璃美人煞》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价值,这也应当成为当代仙侠小说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琉璃山海经小说
传统琉璃文化的现代表达
善思篇之瓷艺·琉璃彩作品
山海经夫诸
琉璃的精工之美
碎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