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京景物略》研究评述

2021-11-12 11:55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俗景物园林

■牛 辰/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帝京景物略》是晚明时期描写北京及周边地区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历史地理类著作,书中记录129处名胜景观的历史渊源和变迁、原本样貌,以及园林设计的风格特点。此外,作者对当时北京及周边州县的风景民俗等进行了描绘;又因作者刘侗对景物描写的次序详略的考量和其精准优美的语言,该著作成为明晚期小品文的出色代表。目前对该书的研究论文甚少,这些研究可分为3 个研究方向:文学造诣研究,园林设计研究、作者及思想感情研究。

一、文学造诣研究

《<帝京景物略>八卷》赞其“而此书以文学家之笔墨,记春明之山川景物。”

胡迎会以文学角度讨论该书,分析该书社会文化背景和风景土物的记述中,刘侗对环境的种种思考。胡认为该书作为一部有着代表性的小品文作品有着“独特、细腻的写景艺术;大胆、新颖的语言创造、精巧、自然的构思布局。”

安晓婧认为以往学者忽视明晚期历史地理类著作也有代表性的小品文。安对比曹学侄《蜀中名胜记》、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刘侗和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认为其都体现了“求趣”“求真”的晚明小品文特点和晚明文人所追求的“经世致用”。不同的是,刘侗笔下的《帝京景物略》,感情更加含——是明显的竟陵派风格,书中所表现内容也更是市井风俗之趣而非山林野趣。

吴承学称竟陵派在散文方面也曾影响巨大,该书就是代表作之一。吴认为刘侗最成功在于能在“嫩在寻常的景物中写出特殊的感受。能以不寻常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寻常的事物。”

侯兰笙分析文中“儿”字,认为于奕正是北京人,刘侗来京学习,文章中北京话的出现合情合理,认为可以证明“明代末年的北京话就有儿化韵,清代北京话里的儿化韵是从明末北京话传下来的。”

刘洋认为表现山水之美时移步换景、描园林风光时远近落离和介绍民俗风情时时空穿插,是刘侗写景主要手法。

李建英以书中对北京民俗元宵节的记录为例,认为刘侗写作中运用了“互见”和“互补”的写作手法。“‘互见法’指在不同篇目中对同一习俗作不同角度的描写,使读者可以互相参看。‘互补法’指在每一篇文章后面都附上了前人和当时人对于该内容的诗歌吟咏,以补充所写之内容。”

彭利芝则以燕九节为例进行分析,认为该书具有以下特点:真实详备的岁时史料;幽雅隽洁的竟陵文风;独特的岁时文化空间。大部分书籍按时间记录事件,刘侗的编写中加入了活动空间的记录,增加了立体感、生动性。

张勃分析周损一直被忽视是因为“周损负责编选,‘逸四千篇,存千篇有奇’。也许因为周损所做的只是将别人的诗作加以筛选,而这些诗作又是刘、于二人搜集而来的,工作不具备多少创造性。”并认为书中的北京民俗具有极高的可信性、时空结合性和可读性,通过不同节日场景记述了“春场”这一活动,分析出“春场部分和一些具体景观中往往有对同一节俗活动的描述,但是它们并不雷同,而是详略有致,前后呼应,彼此映照,互相补充,很好地将习俗活动的时空间分布结合起来。”这与李建英和彭利芝文章中的观点相似。

关于作者构成,张认为本地人与他乡人的结合,有利于地方志的书写,应加强对传统民俗志研究,写好当代民俗志。

栾保群将《帝京景物略》和《陶庵梦忆》相对比,发现后者对前者有借鉴之处。而现代对于《帝京景物略》热度不高,有两个原因:一是山川水色的题材本就不如市井逸闻来得飘逸灵动,二是其文字孤峭冷峻不能轻松地阅读。

孟昭连对比明《帝京景物略》和清《聊斋志异》中《促织》一篇,发现其中有关蟋蟀的内容多有相似,甚至有原话照抄的部分,继而证实小说《促织》对《帝京景物略》也有参考借鉴。

夏明明认为该书中对含有钟声的诗词的收集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对钟声诗词进行了分类。夏在分类的过程中看到明代对钟的称谓体现了一种文化本土化,并认为在研究古代器物时“应该把它们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待。”

二、园林设计研究

刘永安从建筑学角度对该书有两篇研究文章。《清华园》一文,通过描写复原清华园的园林布局,分析造园意匠。作者认为“明时北京的私家园林在造园上已经步入成熟期,并在造园艺术、造园手法及造园工程等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流派。”

《园林研究》一文,统计三位作者的生平并制作简略年表。刘将书中所提园林分为: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山川名胜园林,并选取代表进行分析,认为其体现出的设计风格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背景相关;文人园林与官宦园林百花争艳;园林营造体现出以人为本为人而建的内涵,并分析古今园林差异。

贾珺制作表格,统计书中“直接关于园林及包含人工元素的风景区”共45 处,通过原文对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各环节的描写,解读作者著书见地和观点;又从景色记录之外的赏析,分析作者的园林审美标准和评价尺度。

三、作者研究

黄鸣认为:刘侗不属于很纯正的竟陵派文人。刘曾有对科举登科的向往,而自幼所学也注定了刘所持有的传统儒家思想。黄称该书是晚明北京的一副素描,但其中仍不免夹杂着刘对过去的追思。对刘侗“为官先著书”的选择,黄认为此时的刘侗“情感倾向与他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已经很坚定了” ,这也是其随阅历增加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王灿炽对本书进行三处考证,对明清两代版本进行统计,认为该书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注重考查,成书有据;文字简明,描写细腻”的特点。他还查证作者事迹,证实周损在此书编著中的重要性。

万方对成书时间、内容、作者进行概述,认为纪昀将书中正文以外诗词删除之举,是后人认为此书为刘侗、于奕正两人所著的原因。

祝良文认为该书还有第四位编著者,这位未被刘、于提及的编者叫曹胤昌。祝查询王葆心的《蕲黄四十八砦纪事》说曹胤昌“在都,预刘侗《帝京景物略》之辑。”王葆心是近代方志学家,祝认为王著书十分严肃,刘侗、周损、曹胤昌是同乡,因此他的考证有可信之处。

四、结语

《帝京景物略》的研究有以下特点:

(1)半数以上研究围绕其文学性展开,但几篇文章都称其史料翔实、描述生动立体、竟陵文风独特,角度相同使得研究大同小异,创新性略显缺乏。

(2)该书确实有第三位编著者,而一些论文中依然称作者二人,似乎抹杀了周损的贡献,学术上也不够严谨。

(3)对该书的北京岁时民俗研究尚少,“元宵节”“燕九节”两篇,也是学者为突出该书的文学造诣而作。

读栾保群一文后,笔者检索了《陶庵梦忆》的相关研究论文,涉及江南地区的园林、饮食文化、戏曲、节日民俗;城市印象;小人物探析;文人审美情趣;作品文学分析;古代与近代小品文对比;作者心境研究、年谱及读后感等许多角度。相比之下,《帝京景物略》的研究角度和内容就略显惨淡。笔者对《帝京景物略》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期该书未来研究更加丰富。

注释:

①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八卷[D].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②胡迎会.《帝京景物略》小品文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③安晓婧.晚明地理小品初探——以《蜀中名胜记》《徐霞客游记》《帝京景物略》为例[J].语文知识,2008(04):72~74.

④吴承学.《帝京景物略》与竟陵文风[J].学术研究,1996(01):73~76.

⑤侯兰笙.《帝京景物略》里的儿化韵[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2):58~59.

⑥刘洋.试论刘侗《帝京景物略》的写景视角[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29~131.⑦李建英.《帝京景物略》中的北京民俗记述——以元宵节为例[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十二),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C].2017:142~144.

⑧彭利芝.作为岁时佳作的《帝京景物略》——以北京“燕九节”为例[J].名作欣赏,2013(34):80~83.

⑨张勃.《帝京景物略》中的岁时民俗记述研究——兼及对当代民俗志书写的一点思考[J].民俗研究,2010(04):77~92.

⑩栾保群.“奇书”《帝京景物略》[J].紫禁城,2013(08):150~154.

11孟昭连.《促织》与《帝京景物略》[J].齐鲁学刊,2000(03):44~49.

12 夏明明.钟声冉冉过前山——从《帝京景物略》吟诵北京钟声的诗句谈起[J].前线,2015(03):121~122.

13 刘永安,刘庭风.《帝京景物略》中官宦私家园林代表——清华园的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6(03):218~219.

14刘永安.《帝京景物略》的园林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15贾珺.《帝京景物略》园林论述析读[J].建筑史,2012(03):99~113.

16黄鸣.《帝京景物略》的世界——刘侗的情感空间[C].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武汉大学文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武汉大学出版社,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121~131.

17王灿炽.《帝京景物略》及其作者考[J].北京社会科学,2006(04):54~60.

18万方.中国古都纪胜典籍——《帝京景物略》[J].书屋,2019(08):1.

19祝良文.《帝京景物略》作者补考[J].武陵学刊,2013(03):104~107.

猜你喜欢
民俗景物园林
《园林清音》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