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戏剧在国内的发展

2021-11-12 19:55陈林茜
戏剧之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戏剧

陈林茜

(星海音乐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随着文化体系的不断革新与元素融合,戏剧艺术在表现手法、环境布置、观众联结及内容模拟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沉浸式戏剧作为传统意义下“环境戏剧”在当代的革新延伸,在打破戏剧枷锁的基础上,更为精准地定义了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联结关系,并对原有戏剧的场地布置、观剧模式及架构情节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最火的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的创始人,菲利克斯·巴雷特曾经对沉浸式戏剧与传统戏剧的区别进行了定义:“与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我们希望观众,而不是表演,成为戏剧的核心。”由此可见,沉浸式戏剧的首要特征就是强调观众的参与性,即让观众亲自参与到戏剧设置的情境中,在体验和探索中掌握故事发展脉络。现以环境戏剧为切入点,探讨分析沉浸式戏剧在国内的发展状况与前行阻碍,并在秉承“宏观”与“微观”双重特性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优化路径。

一、戏剧“沉浸”内涵解读

(一)文化渊源:环境戏剧的后现代延伸

重新解读沉浸式戏剧的历史可知,此种类型的戏剧来源于美国传统的“环境戏剧理论”。“沉浸式戏剧”概念的提出最早源自英国,近年来在国际上风靡。在相关理念的熏陶下,其情节构成、观演模式及区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与创新。从“环境戏剧”基本的表演环境层面上看,其要求表演过程涉及的所有元素均应考量戏剧空间重建、剧场事务、表演者演出环境等方面,以更为深入地对艺术活动进行表现与运用。随着戏剧表现形式的精进及文化沉积,沉浸式戏剧逐步浮现于艺术演出中,《华亭宋唱》《一朝一世界·大唐繁影》等初代作品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沉浸式戏剧在中国艺术领域的发展,并凭借其独特的观众参与形式、观演视角及声光效果触发了“交互式”“多维式”“体验式”等多种新型戏剧形式的发展,有效地将传统“环境戏剧”艺术中的典型元素融入到了当代戏剧发展中,并以此为基础对传统戏剧进行理念与形式的延伸。

(二)基本结构:艺术空间与运用多重定义

与当代元素融合和戏剧结构转型的基本理念相契合,沉浸式戏剧充分关注整个戏剧艺术创作的人物体验感与设计感,切实提升文化服务与观众需求的契合度。相比于传统的“环境戏剧”,沉浸式戏剧关注整个演出过程涉及到的所有空间场景、情景时效度、观众感受,努力在优化剧情编排模式的基础上,引导观众融入到场景构建过程中,力争在拓宽观演视角的基础上,不断缩小表演者与观演者之间的空间界限。以戏剧创作过程中的“蒙太奇”表现手法为例,此种运作手法在弱化基本叙事逻辑的基础上,同时设定多组空间独立、情景联结的主题故事,强调对人物性格、情绪以及思想情感的直观表述,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观演者的视觉转换广度与想象空间,丰富了整个戏剧的核心底蕴。

(三)非线性的叙事结构

提到沉浸式戏剧,就不得不提近几年大火的电竞游戏。沉浸式戏剧更多地使用了电子游戏的模式。在电子游戏中,我最喜欢的形式就是角色扮演类游戏(RPG)。而角色扮演类游戏也有两个最重要的分支:线性RPG和沙盒RPG。所谓线性RPG,是较为传统的游戏模式,比如大宇游戏出版的《轩辕剑》和《仙剑奇侠传》,因为太火,最后都被翻拍成电视剧,也就是俗称的IP 剧。在游戏中,你可以选择不同身份的主角,根据故事线推进不断看到新的环境,与各种各样的NPC(Non-Player Character)交谈与战斗,参与到角色之间的爱恨情仇中,最终打败BOSS 通关。而沙盒式RPG,作为一种非线性RPG,抛去了固有情节的束缚,主要为自由探索型:一页写有神秘符号的纸,一个匆匆从身边闪过的NPC,一个只有你一人能够进入的空间,一个没人知道的支线任务,都是在“探索”中得到的乐趣。沙盒游戏的佳作有《侠盗猎车手》《上古卷轴》。而目前大火的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就类似于非线性的沙盒RPG游戏。

二、国内沉浸式戏剧的生存问题

(一)轻文本雕琢,戏剧底蕴待提升

受到演出规模及观演时间的双重影响,部分沉浸式戏剧作品的主创团队只注重戏剧的环境要素及表演渲染度,忽视了作品本身的优质度与内容底蕴。而从根本上看,热门城市中能够演出的戏剧种类很多,观众有较广泛的选择空间,能够接触到国内外多种优质作品,因此观众在选择戏剧作品时表现出较低的忠诚度。沉浸式戏剧作品的观演状态也呈现出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即优质的、典型的作品一直保持热度,如2016 年引进上海的戏剧《不眠之夜》,据主办方提供的数据,演出信息2016 年7 月正式发布后不到100 小时,1 万张预售票即售罄,与此同时,常规或新生作品则很少有人问津。鉴于此,相关主创人员应聚焦于戏剧作品的文本内容与表演形式,在兼顾环境背景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观众需求靠拢。

(二)商业度过重,个体观点放大化

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戏剧演出市场中存在“蹭热度”“商业碎片化”等负面特征,部分沉浸式戏剧的商业化属性过重,往往浅显地选取了此种戏剧类型的基本样式,而未深入领会其中参演人物的情绪状态与角色交互关系,一味地提升戏剧表现形式的酷炫度、花样度,而未能有效把握其所折射出的内容深意,这种看似带有“后现代戏剧”气息的作品实则已过度与商业赢利发生联结。与此同时,部分参演人员将戏剧艺术追求寄托在商业演出中,而对沉浸式戏剧的文学底蕴、社会意义以及结构转型欠缺精准认识,特定商业领域的人物代表在选取戏剧种类、观演时间以及编排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极端性或思维定势,过量的个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沉浸式戏剧艺术的发展空间。

三、国内沉浸式戏剧革新策略

(一)注重观演结构,由“微观”转向“参与”

在传统意义上,戏剧的表演及观演过程大多以直接交流或即时参与的方式进行,借助“单一镜框式”的舞台观演模式进行戏剧表达,这种典型的观演模式在具有直接性、当下性等优势的同时,缺乏对部分情节、演出空间及观演效果的关注。基于此,沉浸式戏剧应在汲取传统环境戏剧基本观演模式优点的基础上,让观众的被动接受向主动汲取的方向转型,冲破传统观演结构的枷锁,允许观众参与到更大规模、更具真实度、可移动的戏剧表演中,使其能根据自身认知自由选择特殊戏剧空间,让观众得到“既是看客心,也是剧中人”的极致体验。在此模式中,所有参演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地对现有运作模式进行反思与革新,并在场景布置、情绪渲染、底蕴阐述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追寻。对于沉浸式戏剧而言,一种优质的观演结构应该能够在没有独白、没有过多外部表达的情况下,允许观演人员自由选择戏剧场景,并得以看到其中蕴含的本质。基于此,在设计与运作沉浸式戏剧的过程中,应牢牢把握住人物之间的性格关系、角色关系及地位关系,紧密融合演出文本内容与环境布置风格,从不同角度来欣赏点评整个戏剧的演出过程,允许观演者实现由“外部听取、微观点评”到“内部融合、参与创造”的方向转变,并努力在深入把握表演者与观演者之间微妙联结关系的基础上,不断革新沉浸式戏剧的内容与形式。

(二)强调基础美育,由“宏观”带动“微观”

针对沉浸式戏剧市场中存在的过度商业化的负面现象,现根据文化传承过程的社会属性、人文属性及教育属性,对此类戏剧形式的发展完善进行相关探索。从戏剧表现形式上看,儿童剧已经逐步成为戏剧艺术作品的重要分支。2016 年在北京演出的《彼得潘的冒险岛》是世界第一部以童话为主题的沉浸式戏剧,该剧由北京环球百老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从现实来看,对儿童群体的德育与美育教育肩负着重要的现实使命。国务院发布的有关“学校美育教育”的通知文件已经从基础层面回答了校内美育过程需开设的课程种类、教学目标指向以及反馈评估方案,美育的内容包括美术创作、戏剧戏曲和影视作品等多个方面。将戏剧要素引入学校基础教育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一步,有效提升了受教儿童群体对沉浸式戏剧的艺术底蕴、观剧礼仪等方面的认知。为更好地推进沉浸式戏剧艺术作品在学校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优质传播,我对儿童剧的观演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论如下:其一,沉浸式戏剧的儿童市场广度有限,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群体在戏剧选取与欣赏鉴别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如大多数儿童剧将观剧年龄层设置为7-13 岁,超出此范围的儿童群体可选择观看的剧作比较匮乏;其二,部分儿童剧缺乏必要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西化”程度过重,部分典型的传统艺术精神难以有效融入到儿童剧创作与发展过程中。基于此,相关参与人员应秉持“宏观”与“微观”共同推进的革新原则,在强调沉浸式戏剧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市场规整融合的基础上,关注儿童群体的体验方式、感知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基本规律,力争将儿童心理状态同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社会意义进行有效联结,并在品牌选取、形式调控、作品编排等方面进行质量提升与有效反馈。

猜你喜欢
戏剧
现代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基于戏剧表演中的“隔离”与“开放”研究
《在华十二年》所载戏剧资料及其戏剧史价值
清代新疆查禁戏剧演出考
戏剧类
对中小学开展戏剧教育的几点思考
戏剧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