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课中戏剧表演课的音乐核心素养渗透

2021-11-12 19:55王晓红
戏剧之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戏剧情境素养

王晓红

(淄博第十七中学 山东 淄博 255000)

一、开设戏剧表演课的必要性

(一)符合美育教育的要求

当前,在教育部门的要求下高中美育教育要体现出课程的多样性,要让学生在美育教育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过于重视语文、英语、数学等与高考有关的课程,对于美育教育相对忽视,大部分高中仅仅开设了音乐和美术这两门基础美育教育课程,而这样的思想和课程设置会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无法获得有效提高,也不符合美育教育中对于课程设置的要求。因此,普通高中可根据学生的艺术爱好、特长发展需求、师资力量等开设舞蹈、戏剧表演等课程,从而解放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戏剧表演这门课程对硬件设施要求不高且门槛低,还能够让学生在戏剧表演中解放天性,更好地面对自我,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

(二)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

戏剧这门艺术与单纯的舞蹈、音乐不同,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学生通过戏剧表演课不仅能够学习基础的音乐知识,同时还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情感感知能力和文化素养,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作用。首先,戏剧表演要求学生抛开自我全身心地融入角色中,解放自己的天性,这样才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其次,戏剧表演要求学生对戏剧人物要有所了解,才能够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情绪,因此学生在理解人物时能够获得与自己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情感体会,丰富学生的人生感受。最后,戏剧表演还需要学生对戏剧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等有所了解,学生在了解作品时代背景的同时能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促进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二、戏剧表演课音乐核心素养的渗透

(一)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指的是学生能够感知音乐作品的独特美感和人文内涵,能够理解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够加强高中生的艺术素养,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戏剧表演课中要渗透审美感知,就需要让学生对戏剧作品以及角色心理、性格有所理解,学生只有深入分析戏剧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和心理以及人生经历后,才能够加强对戏剧作品的内在理解,真正感知作品表现出来的美感。

因此,要在戏剧表演课上渗透审美感知,就需要先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作品的相关简介,让学生对戏剧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后,再结合作品深入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心理,揣测人物在不同情境下应该表现出怎样的表情和动作。在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面部表情训练,让学生先放松整个面部的肌肉,然后模仿教师的表情,询问学生做出的面部表情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和心理,学生自己做出这一表情时又是怎样的心理活动,提出问题后学生就会进一步思考自己做出的面部表情是否与内心真实的感受相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一种情绪或者心理活动进行分层次表达,如“难过”情绪,有些学生会选择眉眼耷拉下来,嘴角下沉;有些学生则会选择哭泣的表达方式;而有些学生则会选择面无表情这一表达方式。不同方式的表达是学生基于个人认知和理解的一种体现,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能够加强学生对角色情绪的感知。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面部表情大多与自己的真实心理活动相符,高兴就会大笑、微笑,不高兴就会沮丧、哭泣等,而表演时则需要学生真正融入角色和场景,才能够使表演更加真实,而通过面部表情的训练能够加强学生对角色情绪和心理的理解,感受不同场景下角色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分析戏剧作品及人物角色后,通过面部表情的训练能够加强对人物角色的内在理解,感知不同人物的特质,从而提高自己对戏剧作品的理解能力,促进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

(二)艺术表现力

艺术表现力指学生能够通过戏剧表演、歌唱、演奏等方式表达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情感的一种能力。音乐是一门艺术,戏剧表演同样也是一门艺术,在音乐课堂戏剧表演课上,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同时还需要学生能够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学生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与其他角色进行对话、进行情感交流,让观者能够通过双方的交流了解故事情节、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了解不同人物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戏剧表演课上需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强化学生的外在表现能力,要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使他人能够通过学生的表演,感知到艺术作品体现的独特美感。

强化学生的外在表现能力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情境表演法,教师可以利用道具、灯光、服装、信息技术等为学生创设固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念台词的时候使自己的动作、表情、语气等均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和外在形象。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离别”场景,让学生念出固定的台词,并且在念台词之前或者念台词的过程中要用形体动作表达出人物的形象,而在这一场景中教师要给学生设置不同的台词。

A:现在就要走吗?

B:是的,没办法。

A:那好吧,要照顾好自己。

B:嗯,我知道,再见!

这段台词从语言上看没有很多的情感表达,但是可以应用在不同人物角色上,如亲人之间的离别、爱人之间的离别或者朋友之间的离别,教师给出这一开放式的设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创建不同的人物角色,让学生自由发挥对台词进行添加或删减,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被激发。在这一场景中,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亲人离别,在演绎“现在就要走吗?”的时候会拉着另外一个人的手,然后增加“妈妈真舍不得你”,伴随着抽泣或者难过的表情,通过这一动作和面部表情就能够感受到母亲对子女离开的难过心理;有的学生在演绎“嗯,我知道,再见!”时,会选择双方抱在一起、泪流满面,从而给观者营造爱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氛围;还有的学生会选择相互拍一下肩膀并伴随鼓励、坚定的眼神,能够让观者感受到朋友之间的默契和对朋友的祝福。

这种训练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学生在念台词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台词之中,同时还要利用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人物角色以及人物之间的交流,让观者能够了解人物角色,了解人物在交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感受人物所营造的特殊氛围。

(三)文化理解

音乐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不同时代的音乐、不同民族的音乐、不同地域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有着很大的区别。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文化、政治、思想观念、精神的一种体现。文化理解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并尊重不同的音乐形式,了解音乐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戏剧表演课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素养的渗透,需要教师一对一或者对少数人进行训练,因为教师个人精力有限,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感受,也无法在有限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因此只能将重点放在部分学生上。而文化理解则不是局限于少数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集体中相互影响,提高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戏剧表演其实不单单像演奏、演唱等是一种个人的表演艺术,而是一种集体艺术,不仅需要道具、服装、灯光、舞台的辅助,同时还需要演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够呈现出一场完美的戏剧表演。因此,戏剧表演是一种集体艺术,而要在戏剧表演课堂上加强所有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训练,教师可以采取慢镜头训练等方式。

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固定的时空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这一固定的时空情境中做出符合这一时空情境的动作,所有的动作都需要放慢进行。如教师给学生固定设置一个“盛唐时期的长安街上”这一特定情境,在这一特定的时空情境中,学生们可以分别扮演街头小贩、吃东西的食客、酒楼里说书的先生、呼朋唤友的学子、身着胡服正在行走的仕女、品酒赏舞的诗人、跳舞的胡姬、正在讨价还价的人、驾马车的车夫、摆地摊的手艺人、拿着冰糖葫芦的孩童、放孔明灯的才子闺秀等角色。教师给学生规定一个固定的时空情境,并让学生扮演某一角色,而学生在慢动作的表演中会去思考这一角色在长安街上应该有怎样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行为。

在这样的表演进行前,教师需要告知学生表演内容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到盛唐时期是一个黄金时代,女性地位高,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等繁荣发展,呈现出开放包容的社会风貌。学生在了解这一时代背景后,会思考在盛唐时期所扮演的角色生活是怎样的,并且做出与自己所扮演人物角色相符的表情、神态和动作,从而形成时空感,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人物和艺术的文化理解能力,理解戏剧表演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三、结语

要在高中音乐戏剧表演课中渗透音乐核心素养,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从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通过教师的训练和引导,能够让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让学生真正在音乐课堂戏剧表演课上感知艺术之美。

猜你喜欢
戏剧情境素养
有趣的戏剧课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护患情境会话